
(一)我的教育故事
快乐工作的小秘诀
1.获得幸福的能力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境去看世界,决定着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在生活上,想着家人的优点度过每一天;在工作中,想着学生的可爱度过每一天。平平安安我所幸,忙忙碌碌即是福。生命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这一周外出开了两个会议,为迎接工作室考核一直埋头整理资料,以至于周五下班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下一周的教学准备,于是我决定留下来加班。由于第一次使用新购买的教具箱,我需要重新摸索演示教具如何操作,学生的分组实验也需要自己先做一遍。滑轮该配备哪种规格的钩码、哪种测量范围的弹簧测力计?吊绳需要怎样的长度?安装滑轮组有没有问题?孩子不会给绳子打结怎么办?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安排两人一组、三人一组,还是六人一组?仪器数量够不够?因为钩码的小钩弯度不够,导致挂不住另一个钩码,我用虎口钳逐个处理了一遍。因为有一部分测力计的弹簧和面板变形,导致测量不准确,我又一个个进行校正。基于所有器材的特征和最后确定的分组方案,我还将PPT做了一些修改。尽管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的思考与行动已足够敏捷,但做这些事仍然花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美美地憧憬着下周的科学课,满怀欢喜地望向窗外时,已是漆黑一片。正准备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教研组的谢老师走了进来,“我以为教室没有关灯呢,原来是张老师在这里。”我猜到她是在屋顶农场整理菜地,所以也没有按时回家。谢老师是一位孩子仅八个月大的宝妈,她还需要驾车一个小时才能回到家里。此刻想起身边的几位年轻人,个个都是勤奋工作的好老师,我的心里满怀着感动与感激。他们也是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年龄与我儿子相仿,并且一样坚强、自律,乖巧懂事。
记得前两天编制内的老师要完成在线学法考试,但考试时间已经到了,我还忙于整理汇报材料,在工作群发消息。一位老师提醒我说:“张老师,现在要开始考试了。”我急忙询问操作方法,突然我的办公室门口跑来两位年轻老师,一人手里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张老师,我们来帮你。”
命运对我的厚爱岂止如此。
2.理解和认同“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德国化学家,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和长处。
教师不要狭隘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所教的学科达到优秀。在行为上,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地引导每一个孩子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在思想上,我们却要明白一点: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有强项和弱项,“东方不亮西方亮”,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即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并非均衡发展,而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在我们所教的学科表现非常优秀,我们一定要给他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我们的“特别照顾”会帮助孩子埋下理想的种子,这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生涯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在我们所教的学科表现平庸,我们也不必失望,可能他另有长处。如果一个孩子在我们所教的学科表现极差,他可能有着某项卓越的才能。我们能如此看问题的话,就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烦恼了。
为人之师,不能放弃的是对学生品行的要求,我一直认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单一学科的学习成绩,比如自律能力、善良感恩的心、不怕困难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等。如果说知识技能的培养需要扬长,那么品德习惯的培养就需要补短,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家长更是应该如此。
3.勤于思考,享受灵感
深度思考经常会有“走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先把问题放下来,留存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在某个顿悟的时刻享受惊喜。因为人在困倦的时候,思维能力也会受影响,需要锻炼或睡眠之后才能恢复。
享受灵感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思考我的“牛顿色盘”,想要把课设计成一个STEM项目。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课间的碎片时间在想,似乎有一些灵感飘忽不定。晚上散步的时候也在想,当倦意袭来,就放弃了思考,像往常一样打开APP听书。一边散步,一边听书,是我近年来养成的习惯。第二天早上六点醒来,在网上查到一个牛顿色盘的颜色分配比例。当然,还不知道它的精确性如何。我的头脑中忽然闪现出一个完整的STEM项目设计,正在想着如何把环节串接起来,时间已经是七点十分了。我赶紧起床,洗漱完驱车去学校。同事娟娟像往常一样,中途搭上我的顺风车,她找我闲聊,我却完全没有心思理她,我一直在想着我的课。因为一个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自己的思想里诞生,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在那个时刻我禁不住泪盈满眶。亲爱的朋友,你懂我的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