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领导力:关系视角下的高绩效团队打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场域领导力的缘起

1.1 社会学中的“场域”

“场域”一词原本是个社会学概念,由20世纪法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创造性地提出并进行了系统解释。场域理论是布迪厄的基本理论,也成为布迪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场域呢?在布迪厄的研究中,并没有给“场域”这个词本身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场域不仅仅是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同时也是其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在布迪厄看来,一个分化了的社会并不是由各种系统功能、一套共享的文化、纵横交错的冲突或一个君临天下的权威整合在一起的浑然一体的总体,而是各个相对自主的领域的聚合,这种聚合不可能被压制在一种普遍的社会总体逻辑下,因此,在文化、艺术、宗教、政治、教育等领域,均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场域。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

而一旦我们适应了我们所涉入的场域,这种内聚力就将引导我们驾轻就熟地应付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会被场域所改变,且被场域改变后的行为能够让我们在这个场域里舒适地待着。

那么,对于某个场域,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呢?实际上,场域的界限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场域的界限只能通过经验研究才能确定。尽管各种场域总是明显地具有各种或多或少已经制度化了的进入“壁垒”的标志,但它们很少以一种司法限定的形式出现。

场域的构建,并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或某种契约协议来完成的,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就是“场域的构建并不是通过一种强加行为来实现的”,可以这样理解:场域是多种力量和关系的聚合。

社会学中的场域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个特征即场域是一个被调整定型的体系,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的客体和行动者身上。第二个特征即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冲突和竞争的空间,它不是一个僵化的空间,而是包含了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可以形象地将其类比为一个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各种力量和关系都在进行着角逐。

那么场域中的个体与场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个体的人性及个体所占据的位置,构成了场域及其结构;另一方面,对每个身在某个场域中的人来说,外界的因素如果想作用于他,并不是直接作用在他身上,这些因素会先聚合到场域这样一个特定的中间环节上,通过场域特有的形式和力量,从而对置身场域中的人产生影响。

其实更简单地说,场域理论就是一个关系理论,用场域的思维来思考,其实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社会并不只由个人组成,它还体现着个人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各种联结和关系的总和”。在场域的视角下来研究人和社会,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模式、做事方法,也更容易预测在某个场域下人们可能产生的思维方式、行动模式、做事方法。

因此,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将布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引入其他领域,尤以教育领域为最盛,出现了很多有关学校场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场域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理论本身的内涵。

实际上,这种基于关系来做研究和实践的应用,同样可以为我们做团队领导、员工管理所用。正如著名常春藤公司麦格劳·希尔集团的创始人哈罗德·麦格劳所说,“一个高绩效的组织真正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持续进步的环境与氛围”。而这种环境与氛围,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中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