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证举隅
案1 治中风伤寒头痛
予友沈镜芙先生之客房某君,十二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沈先生伤其遇,乃代延予义务诊治。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即如是。因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
(曹颖甫医案)
主要症状:头痛发热,恶寒,脉浮紧。
病机归纳: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利,津液壅滞,不能畅通宣散,兼有胃气虚弱。
经典方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方义分析:此案患者,初病伤寒,症见“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当用麻黄汤发太阳之汗。然患者病情延至一月,久病胃气虚弱,若用麻黄汤强行发汗,必伤胃气,则祸不旋踵,故加入生姜、红枣顾护胃气。
药证归纳:麻黄有发汗之力,轻可祛实,为“发表第一药”。诚如《本草汇言》曰:“主伤寒,有大发散之功。专入太阳之经,散而不止,能大发汗。”辛散宣通,能去营卫之郁遏。如李东垣曰之“净肌表,泄卫中之实邪;达玄府去营中之寒郁”。因其辛散,故能治鼻窍鼻塞不通,香臭不闻;因其宣通,故能疗寒湿之脚肿、溢饮、痰饮之咳嗽。
本案用麻黄汤,即取麻黄发汗迅猛之义。麻黄汤为治疗太阳伤寒的代表方,麻黄辛通宣散,臣以桂枝,更增加其发汗作用,杏仁止咳定喘,与麻黄相配,具有宣降肺气的作用,甘草益气调和诸药。结合条文,麻黄汤的主症为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气喘,脉浮紧等。
案2 发越阳气
吕某,女,42岁,2012年6月8日初诊。长期于菜市场从事卖菜、洗菜等工作。30多年前患湿疹后于右小腿处遗留褐色色素沉着,6年前此皮损处开始出现瘙痒,且皮损范围不断扩大。曾于某皮肤病研究所就诊,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被确诊为皮肤淀粉样变性,并先后辗转于各大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近3年来皮损(呈花纹样)扩散,布及双腿、双手臂、胸前及腰背部等部位,伴瘙痒,遇热则瘙痒剧烈,直至抓挠出血才有缓解。其中双下肢皮损肥厚、光滑光亮呈蜡样,触之碍手,且表皮寒冷。30余年来体重增加约15kg,不汗出(无论天气热、吃饭或运动等,除额头微汗出),伴口渴。脾气暴躁,纳眠可,小便正常,白带多而清稀,大便每日5~6次,不成形,量少次数多,伴肛门重坠感。齿痕舌,舌红,白腻苔,舌下脉络正常,脉浮缓。中医诊断:松皮癣(风寒束表,腠理闭郁);西医诊断: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拟方大青龙汤加味:麻黄30g,桂枝15g,大枣15g,杏仁15g,石膏60g,黄芩15g,当归15g,生姜15g,生白术20g,蜜甘草5g,生白芍15g,川芎15g,决明子30g,虎杖15g,生地黄30g。
煎服法按照《伤寒论》所注之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纳诸药。4剂后再诊,诉上半身轻微汗出,上半身、双下肢及大腿内侧仍有瘙痒,整体皮肤颜色稍有变化。原方基础上加用葛根60g,茯苓15g,陈皮15g,半夏10g,服用6剂再诊,诉上半身汗出较明显,运动、行走、天气热或是吃饭会发汗,上半身瘙痒基本缓解,双下肢及大腿内侧仍有瘙痒,整体皮肤颜色渐恢复正常,触感较前柔软(以上半身好转明显为主),故去麻黄,石膏减至45g,上方化裁加用升降散以调节气机升降。此后患者不定期门诊随诊巩固治疗,全身瘙痒基本缓解,偶瘙痒以下半身为主,皮肤颜色基本正常,触感接近正常皮肤。
(岳仁宋医案)
主要症状:皮肤瘙痒,颜色呈花纹状淀粉样,无汗,烦躁,脉浮缓。
病机归纳:风寒束表,表闭不通,阳气郁滞,营阴不荣。
方义分析:患者皮肤瘙痒剧烈,颜色呈花纹状淀粉样,触感粗硬,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要症状。因外感风寒湿邪,阻滞阳气,则肌肤不温,见下肢寒冷;寒湿趋下,则见白带多且清稀;湿遏阳气,阳气独行于上,则但头微汗出;湿阻运化,气血瘀滞,新血不生,日久结于肌肤,失于濡养,生风化燥,则日见皮损坚硬蜡样难愈,瘙痒剧烈。脉浮缓,浮为病气在表,缓则示湿邪稽留。患者体重增加,可理解为水湿内盛。故选用大青龙汤加味发汗解表化湿、透发郁阳。
药证归纳:麻黄具有发表开腠理的功效,可治疗因营壅卫遏引起的一系列病症,诸如伤寒表实证,风疹瘙痒及表郁水肿等。而此种作用的发挥,赖于麻黄可宣通气津、畅通玄府,使邪从毛窍而透。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到“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引发了人们对仲景“阳气”观的思考。后世有谓“阳气重”为“阳郁”者,有谓“津液”者。结合仲景全书,阳气与津液似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麻桂剂组合便有了发越阳气一说。
本案中麻黄用量较大为30g,可开通营卫之遏,除邪闭、畅气血。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为六两,石膏用量如鸡子大。黄煌教授认为“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麻黄量大于石膏量,则重在发汗”。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因此,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麻黄与石膏配伍不论是“不发汗而退肿”还是“重在发汗”,都可用来治水湿。石膏量明显大于麻黄,比例2∶1,大剂量石膏60g,麻黄30g,此处考虑到发汗太过而郁热未彻,故加大了石膏剂量。在大青龙汤基础上更加用川芎等风药,因风能胜湿。而后大剂量葛根60g,以增加发汗解表之力。仲景原著谓“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故得汗而止后服。需要注意的是,方中麻黄所含的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及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甚至出现震颤等症状,故对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失常,临床使用须谨慎。
因此,麻黄虽可宣通辛散,遣于不同治法,但需注意的是,发越阳气就是发越津气,误用过用容易造成气津的耗伤,应当中病即止,切忌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