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美学方案:勒奎恩科幻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能够在国内高级别出版社发表自己的著作无疑是所有学者的梦想。最近,我非常高兴地得知,肖达娜女士,我前些年指导过的一名博士生,同时也是一位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和女儿爱戴的母亲,获得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的机会。因此,当她邀请我为她的新作写一篇“序言”时,我马上就“受宠若惊”地答应了下来。

对于肖达娜这部从人类学角度来研究美学的作品——《现代性的美学方案:勒奎恩科幻小说研究》,我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对于她本人和这部作品本身,我一直都持有很强的信心——这部作品的主体思想其实来源于她前两年在外审和答辩中都受到高度评价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我也知道,她一直在认真思考和修改书稿,不断丰富和完善概念阐释和论证过程,并经常兴致勃勃地与我分享其中的心得体会。

虽然序言往往需要对作品的重要内容进行一番总结和提示,但我打算将它们交给日后的读者们去自行体会。在此,我更愿意用“序言”这部分有限的篇幅去介绍作者研究勒奎恩科幻作品的美学思想时所采用的“特殊性”方法——正如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美学家迪萨纳亚克在她的著作《审美的人》中所说的那样:“美来源于对于事物的特殊性理解方式和处理过程。”就在写到这段文字的同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意外的联想:这部著作的作者肖达娜和她所讨论的这些科幻作品的作者勒奎恩,以及我刚才提到的美学著作《审美的人》——一本一直以来被列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美学方向硕士和博士生必读书目的著作的作者迪萨纳亚克在“此刻”被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联系到了一起:她们的女性身份和人类学者所特有的思维。

在《审美的人》一书中,迪萨纳亚克就曾经将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之间产生出某种“意想不到”的联系称为“跨样态搭配”,并且以这种现象来阐释审美中的“移情”现象。同样,在她的美学思想中,具有人类学特色的思维和理解方式也明显地体现在她关于艺术起源的阐释之中——在她看来,审美是从人类的生物需求和本能中被演化和发展出来的特殊倾向,从而在身体、情绪和感觉上满足和愉悦人类。因此,早期的人类为了确保生存和繁衍等最为重要的目标,将具有“特殊性”的色彩、声音和节奏等让人“感觉良好”的事物运用于古代仪式这种最为严肃和重大的“集体关切”之中,从而激发出了人类早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活动。显然,作为人类学家的迪萨纳亚克是将“美”置于人类的生物本能、物质需要和宗教体验的整体结构中去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而非简单地将它视为一种纯粹的精神诉求或者关于人类“艺术现象”的理性思考。

作为人类学研究中的“实证性”材料,勒奎恩本人及其作品一直以来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学的烙印。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言,这位以科幻作品闻名的作家其实还有着一个非常特殊,甚至比起科幻作家来更为重要的身份——她还是一位在所有意义上都完全成立的人类学家!我们将在本书中读到勒奎恩与“人类学”的特殊渊源,比如在她的成长和创作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父亲,一位终身从事印第安文化研究的人类学家以及同样因为创作印第安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声名远扬的母亲——与这种特殊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同样重要的是,在后来的时间中,勒奎恩自觉地将人类学的思维和方法融入几乎她所有的科幻作品的创作之中。依据人类学美学“形式—意义”的“同一性”思维,该著作分析了勒奎恩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实证性”和“象征性”特征——通过创造一系列被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称为“二元关系”的特殊结构,比如“过去—未来”“梦境—现实”“技术—人”“人—自然”和“东方—西方”等,向我们展示和阐释了“美”在不同“语境”中的多元化存在形式。由此可见,该著作中所有的研究也显然地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学美学结论:“美”并不来自一种绝对和纯粹意义上大写的“ART”,而是在特定“语境”中,由不同地域、时间、种族和文化等因素所塑造的多元化的“arts”形态。

如果要用最为简单的语言来总结这本著作的价值,我认为,就在于该作品从人类学思维和方法的独特视角“发现”了隐藏在勒奎恩作品的科幻形式中具有“特殊性”的文学和艺术因素的“美感所在”。因此,在这部即将问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察觉到“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学、美学和文学,甚至是宗教学等不同的学科和知识在作者精心设定的结构中被交织和融合,从而创造出在其中任何单一学科背景下都无法实现的“整体性”。我甚至这样断言,正是基于深入地理解和合理地运用了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才使得这部著作的作者“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美学,特别是美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目标成为可能。

苟波

2023年5月16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