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墨洛温高卢教务会议史研究的文献基础与理路变化
进入4世纪后,罗马皇帝想要在整个帝国重建普遍权力的梦想愈加难以实现。帝国西部的衰落和“民族大迁徙”(invasions barbares)的浪潮使得西欧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西部的领土已被日耳曼人(les peuples germaniques)蚕食殆尽,昔日以地中海为内湖的罗马帝国就此消失,而那片曾经成就尤利乌斯·凯撒(Jules César,公元前100—公元前44年)的高卢大地则沦为各支蛮族部落攘权夺利的竞技场。在这场刀光剑影、尔虞我诈且旷日持久的族群混战中,由墨洛温王族(la famille royale mérovingienne)带领的法兰克人(les Francs)脱颖而出,将罗马人勾勒的高卢版图冠以法兰克王国之名,并在城乡的断壁残垣中重塑起秩序、臣服和信仰的原则。
6世纪下半叶(约565—575年),拜占庭史家阿伽提阿斯(Agathias,530—582/594年)曾对其印象中的法兰克世界有过这样一段评述:
……与某些蛮族相比,法兰克人并不是游牧民族,他们事实上效仿的是大部分罗马人的政治制度,并与我们遵守相同的法律。在其他方面——契约、婚姻与宗教——他们也遵循同样的做法。因为他们实际上全部都是基督徒,而且是完完全全的正统派。他们在城镇中设有行政长官和教士,并像我们一样庆祝节日。[2]
应该说,阿伽提阿斯的这段文字写得条理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这段文字中,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高卢多元异质文化元素的交流与融合。尽管其中的某些评断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法兰克开国之君克洛维(Clovis,481—511年在位)接纳兰斯主教雷米吉乌斯(Remi de Reims,约437—533年)的谏言开始,墨洛温王朝世俗君王与高卢教会精英之间的密切合作,的确为法兰克教俗两界共同在王国境内营建基督教文化氛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而贯彻基督教政治哲学的教务会议,也就理所当然地肩负起为这项浩大工程绘制建设蓝图的时代使命。有鉴于此,只有从源头梳理教务会议史的发展脉络,由浅入深地渐次解析传世文本的编纂方式,层次分明地展示文本研究中的理路变化,才能在古代晚期西地中海世界这一时空维度中近距离观察墨洛温高卢教务会议在法兰克早期国家创生历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