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意义

岁时民俗文献是对经史文献的重要补充,是了解中国古代民众在特定时间生活习俗的重要途径,对文献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动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的整理、校勘

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必须以岁时民俗文本为基础,因此首先必须对岁时民俗文本做细致的甄别、校勘、辨伪、注释、辑佚等工作。通过对岁时民俗文本的整理研究,以及不同岁时民俗文本之间的相互印证,发现部分岁时民俗文本中存在的脱字、衍字、误字等情况,更好地还原文本的原貌。中国历代学者在研究民俗文化时,往往也通过对民俗文本的整理而进行民俗差异、演变的分析,如东汉应劭、晋郭璞、北齐颜之推、隋杜台卿、唐段成式、南宋洪迈、陈元靓、明胡应麟、清顾炎武等,都在文献考辨和民俗分析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近代史学大家顾颉刚极为关注民俗问题,专注于孟姜女传说研究,他的古史辨伪首先是文献辨伪,在对文献本身去伪存真后,再讨论相关问题。闻一多撰写的《伏羲考》也是广稽文献,《端午考》也是从文献梳理入手,才有所发现。

但是相对于经学、史学文献的整理,民俗文献的整理不太被学者重视,一是因为民俗文献比较繁杂、零散,不如其他经史文献相对完整,难以形成有系统的研究;二是因为大部分民俗文本仅仅是民俗事象的载录,不是对学问的探讨,对其研究难以进入学界一贯推崇的“考据”的学术境界,研究者的学问和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显现。但随着传统节日的被关注与重视,记录传统节气、节日生活的岁时民俗文本也日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运用文献学方法对这些文本进行校勘、辨伪、注释、辑佚,探讨其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这是古典文献学领域内庞大而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2.凸显宋代岁时民俗的时代特征

岁时民俗文献是对民众岁时生活的文字记录,记录民众在特定节气或节日中的饮食习惯、敬神祭祖仪式的信仰、亲友往来的社会礼俗、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等等。这种生活内容世代传承之余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但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者认为民俗是古代文化的“遗留物”,这种“遗留物”大量存在于现代文明里,如果它们被从现在的处境里剔取出来,并把它们纳入抽象的文化史中去研究,那么,古代文化的一些旧观念就可以被再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事象研究”法。事象研究是对排除了过程的具体现象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研究,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个别现象。一些民俗学者对这种研究方法颇有微词,如民俗学家高丙中就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不足在于:它只要民俗的文化构成,对民俗的发生情景弃之不顾,对民俗活动的主体悬而不论。[12]高丙中所提倡的是整体研究,即将民俗内容放置于它产生的大环境中,并与民俗活动主体联系起来研究,在肯定民俗稳定性和共性的同时,也注意到民俗也有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呈现各自特性。

我国的岁时节日在汉代已经基本定型,在宋代得到相当完备的发展,这些在岁时民俗文献中都有所呈现。与唐宋之前的岁时民俗文献相比,宋代岁时民俗文献体例日渐完善且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极大丰富,上至国家典礼,下及里闾风俗,节日生活都市化、娱乐化甚至完全脱离了农事,极富时代特色。将宋代岁时民俗文献中的一些具体民俗事象凸显出来,将之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关联起来研究,从而加深对这些民俗事象的理解,总结宋代民众的节日生活特点及其时代原因。

3.有助于为当今节日文化现象和节日政策提供对比和借鉴

将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置于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将之与先秦月令文献以及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岁时民俗文献进行对比关联,总结宋代岁时民俗文本的书写模式及节日文本中呈现的中国古代岁时文化从注重天人关系到注重人人关系的清晰脉络,从而把握节日发展的方向,为当今节日文化现象的阐释提供参考,为当今节日政策提供对比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