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系统工程: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数字化转型中的误区

当下在业界有个出现频率挺高的词,叫作“未来已来”——“不过它不是均匀分布的”。从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来,转型的企业有先有后,行业各不相同,基础互不相似,所处环境更是千差万别。对于现今大多数企业来说,既然已经被裹携着上了车,自然也就已经踩出了各自的足迹。一路走来,企业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有取得一些成果的,也有踩了雷、掉了坑的,这些也算是“已来的未来”。下面,我们不妨先按常规套路看一看,“已来”的“不正确”转型有哪些?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一)数字化转型中常见的误区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各家企业所犯过的错很多,不太可能一一穷举。我仅就自身所见与经历,总结了最常见的几种误区,供读者借鉴与思考,如图1-3所示。

误区1:盲目跟风,面子工程

“为数字化而数字化”是此类误区的显著特点。现阶段数字化转型被国家倡导、媒体宣传、上级要求,于是企业赶快在内部找一个牵头人,通常是IT部门或者分管IT的班子成员,然后看看同行业的企业是怎么干的,照样子先干起来再说。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智慧院所、智能制造等转型浪潮中,都是一阵阵的流行风,风吹来了,得赶快跟上去,不然就显得自家不与时俱进。

图1-3 数字化转型的六大误区

这一类误区在国有大型集团中最为常见。由于集团下属企业众多,往往是集团一声令下,各级下属企业就开始百舸争流。虽然各家情况不一,但再怎么不济,也得划划水、刷刷漆,以示参与。这种做法容易造就一批“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并造成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

然而,这种做法也有积极的一面,从国家和行业政策层面上看,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有100家企业一起跟风,只要其中一些企业成功了,那么行业就进步了,数字化就发展了。而这么干也体现了企业家“快速行动”的创业精神,总比一直坐而论道要强。

误区2: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制定过高或过快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该类误区的显著特点,常见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或者数字化建设目标中:“数字孪生”“智慧决策”“无人工厂”等高大上的目标非常普遍。这些目标看起来激动人心,但也会让理性的人心生疑虑。

“过高或过快”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往往是高层领导急于出成绩,或者是同类企业之间互相攀比的结果。可能有些冷静清醒的企业决策者认为目标定得过高不合理,但同时也觉得没有多大关系,其背后可能有三种考虑。

(1)觉得目标能否完成是未来的事情,至少当下不能输了气势。

(2)觉得既然大家的目标都很高,要失败就一起失败,要糊弄就一起糊弄,反正后果不会很严重。

(3)一些企业决策者相信在管理上不科学却很有市场的“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观点,觉得反正下属完成目标时都要打折扣,不如制定个很高的目标,打折以后还能有个不错的结果。

误区3:叶公好龙,浅尝辄止

一些企业在刚追逐数字化浪潮时积极热情,然而真正实施不久后便打起退堂鼓,或觉得“差不多可以了”,或觉得“搞不动了”,最终逐渐止步不前。其实,只有少部分企业取得了合适的效果,认为真的够用了;更多的企业其实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坚持下去。常见的困难有三种。

(1)资源不足。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不太好,或者是企业家“舍不得”投入资源,造成数字化转型资源投入不足。企业在采取了一些浅层次的措施后,就将转型的脚步放慢,甚至停了下来。

(2)变革阻力。数字化转型往深了做就是一种变革,会影响到企业的业务、组织、人员等各个方面,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于是形成的反弹阻力造成数字化变革无法深入下去。

(3)阶段性的失败,或者成效不显著。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存在多种可能性:可能是一次成功,也可能是挫折重重,还可能是与预期效果不符。与完全的失败相比,效果不明显是导致企业放弃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原因。

其实,根据变革曲线理论,变革成效往往是先降后升的。企业在遇到成效不显著或者挫折,又不能区分到底是失败还是变革的规律性下降时,就容易动摇信心,出现反复。

误区4: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数字化转型不是空中楼阁,是需要打地基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两样东西最为基础:一是流程,二是数据。如果这两样基础不到位,企业就急忙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上层建筑的建设,急着建平台、上系统,非但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反而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在流程与数据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推动数字化转型上层建筑的建设,可能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上层的平台或系统无法有效运转起来;另一种是在强制的压力下勉强运转起来,但是效率低下。如果出现上述情形,企业还想继续推动数字化进程,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决策:要不要将前期的工作推倒重来?

这不仅是把工作重做一遍,还需要付出额外的“拆迁”成本。此外,工作的反复还会造成员工士气和信心的下降,使“重建”的难度更加高。所以,基础不牢的后果非常严重,虽然渐进式的迭代不可避免,但企业应在每一次大规模推进之前审慎评估自身的基础条件,并在制订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计划时把“打地基”的时间和资源留够,这样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

误区5:一叶障目,只见技术

在数字化转型工作中有一种常见误解,认为数字化转型只是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应的工作也全是IT部门的。这种误解源于对数字化转型概念的认知不足。因为相关人员半懂不懂,所以他们就直观理解,片面地将数字化转型归于IT业务领域。这种误解是相当危险的,企业必须在转型早期及时澄清,否则,由此产生的问题将持续不断地给工作团队和企业造成困扰,乃至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

“数字化转型”的汉语结构偏正式,重点在“转型”二字。“转型”就意味着这项工作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涉及的业务与领域不会少,绝不是IT部门升级技术就能做好的工作。

误区6:品牌迷信,过度依赖

财大气粗的企业或有上级拨款的企业,在开展数字化转型时很容易产生的一种思想是:“我有钱,要做就做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呢?“大公司、大品牌、国际化”。然而现实是骨感的,虽然有大公司参与数字化转型,但效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或者是做出了厚厚的“规划”,最后被放在柜子里成了废纸;或者是花了大钱实施数字化项目,最终的反响依然平平。这又是为什么呢?

(1)可能是企业依然不够有钱,没能持续请大公司把数字化转型服务贯穿始终。数字化转型需要长期渐进落地,需要持续地投入与推动。大公司也同样要遵循客观规律。

(2)可能是预期过高造成了心理落差。毕竟“我花了大价钱”,都已经不“省”了,怎么还能不“多、快、好”呢?在更高的预期之下,企业很难保持稳扎稳打的心态。

(3)数字化转型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完全依靠外部供应商”的过程。归根到底,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自己的考试,外部供应商只是技术和服务提供方,可以是老师、是教辅、是书童,但做不了替考。

(二)误区背后的共性原因

企业数字化转型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其背后有共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如图1-4所示。

图1-4 数字化转型误区的三大共性原因

原因1:对数字化本质的认知不足

人们对数字化的认识往往从表面现象开始,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人类对所有的新事物都有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数字化有太多的新兴信息技术,“五色令人目盲”,人们想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就不太容易。

原因2:对企业经营与数字化的关系把握不足

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新技术、新模式交织在一起,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到底从哪里切入?制定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企业应走什么样的道路?这需要对企业经营与数字化的关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原因3: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与过程掌控不足

即使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是解决了战略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的过程仍然充满了各种困难与挑战。如何既平稳又快速,同时以较低的数字化投入换回合理的经营效益,是数字化转型的战术问题,需要企业掌握相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