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作为名人故居的演变史
1.清代第一词人的故居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将后海一带划归正黄旗管辖使用。满州正黄旗人纳兰明珠(1635—1708)自幼聪颖好学,辩若悬河,兼通满、汉语言文字,富于权谋胆识,康熙十六年(1677)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与索额图同为宰相。这座宅院后来成为纳兰明珠的府邸。
明珠因坚持主张撤削三藩而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康熙二十三年(1684)索额图失宠去职,明珠独为首辅。康熙皇帝亲笔御题“五峰挺秀”匾额赐予明珠,至今悬挂在宋庆龄故居“畅襟斋”后面。按清朝律制,皇帝为王公大臣所题的匾额不得私自转赠和移动,此匾得以完好保留至今。
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原名成德,因避太子讳改名为性德,号楞伽山人,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自幼文武兼修,后担任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更为难得的是,纳兰性德忘其朱门华胄之身,结交江南布衣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康熙二十四年(1685)暮春时节,纳兰性德在此府邸与好友聚会,在园中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边,仿效王羲之《兰亭集序》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撰写《渌水亭宴集诗序》:“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滉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云兴霞蔚,芙蓉映碧叶田田;雁宿凫栖,秔稻动香风冉冉。”
他在这里还留下《渌水亭·春望》 《渌水亭·秋夜》 《夜合花》《南楼令》《听雨》《海棠春》等名篇,引得才子佳人追寻足迹,吟诵佳句,意会神交,流连忘返。《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自然而然,真情真性,至今为世人广为传唱。《夜合花》诗曰:“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其中的“双夜合”指两棵明开夜合树(俗名卫茅),如今在南楼前仍有一棵明开夜合树,树龄已有300余年。不幸的是,纳兰性德在写出《夜合花》之后不久,便英年早逝。
之后,纳兰明珠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弹劾罢去宰相职务,但并未没收财产。康熙四十七年(1708)纳兰明珠去世,这座府邸由其后人居住,直到四世孙承(成)安,历经六代百余年历史。
2.和珅“跌倒”于此院落
清乾隆年间,明珠的四世孙承(成)安因抵触权臣和珅(1750—1799)而被罗织罪名,被抄没府邸和家产。和珅一方面将明珠家的财宝充缴皇宫,一方面却霸占了明珠府邸作为别院。嘉庆四年(1799)正月,嘉庆皇帝令和珅自尽,抄没他的家产,抄得白银八亿两,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3.“岁岁平安”石与成亲王永
嘉庆四年(1799)四月,嘉庆将这所宅邸赐给其兄成亲王永瑆(1752—1823),并按王府建制改为成亲王府。成亲王永瑆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自幼聪明过人,读书用功,诗文精洁,是有名的书法家。乾隆皇帝对永瑆钟爱尤佳,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封成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分府,即明珠旧宅。永瑆在朝中曾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户部三库,颇有实权。当时嘉庆皇帝对这位兄长非常敬畏,作为一种安抚,破例允许成亲王府引玉河水入园。在清朝的北京城内,这是除皇家宫苑外,唯一引用玉河水入园的王府花园。
玉河水自玉泉山引水入城,经过六海,即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进入皇宫,为皇宫专用水源,禁止任何人使用;路程中如不得已要与其他河流交叉必须使用渡槽。为此,成亲王永瑆在原“渌水亭”旧址上修建了一座“恩波亭”,以谢皇恩(彩版一)。如今来到恩波亭,就会发现亭子虽然建在流水入湖处的北边,但是“恩波亭”的匾额却违反常规地挂在亭子里边的南梁上,这是因为皇宫在南面,建亭的主人要面南而谢。恩波亭位于长廊的中间,长廊为双面空廊,纵贯南北,连接南楼与北建筑群。
永瑆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加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所以他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与刘墉等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园中西山脚下有块太湖石,上写“岁岁平安”四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据传出自永瑆之手。其中,繁体“岁”(歲)字左下角应该是一个“少”字,但是这里却写成了“小”,按照汉字的会意解释,意味着过一年小一岁,越活越年轻,寓意长寿,保佑平安。
由于成亲王永瑆不是铁帽子王,不能“世袭罔替”,按照清代的建制,后代要因袭降爵,传至第四代毓,于同治十一年(1872)袭贝子爵,已经没有资格居住在这座宅院。
4.慈禧赐福醇亲王府
同治十年(1871),光绪皇帝载湉(1871—1908)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他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孙,其父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贤亲王奕,其母为慈禧太后之胞妹叶赫那拉·婉贞。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同治帝没有留下子女,且同治帝是咸丰帝的独子,他去世后,咸丰一系也随之绝嗣。慈禧太后在选嗣君时,亲自指定醇亲王奕
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原宣武门内太平湖的醇王府(俗称七爷府)因是光绪皇帝的出生地而成为“潜龙邸”,不能再作府邸使用。慈禧太后下令,将后海这所宅院交与内务府,赐给光绪皇帝的父亲、第一代醇亲王奕(1840—1891),成为新的醇王府,为了区别太平湖的前醇王府而称为“北府”。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拨银16万两以资修缮。今天,在王府花园西山南侧,有一块太湖石上镌刻有“接福”二字,上篆下隶,据传为慈禧太后手笔,应是醇亲王为谢恩所立。
醇亲王府坐北朝南,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东边是王府正宅,西边是王府花园,后成为宋庆龄寓所。在花园东南角有一个造型别致的小亭,仿造江南园林中的“扇亭”而造,像一把打开的扇子,这种造型在北京很少见,在王府花园中则独一无二。亭上匾额题写“箑亭”,是奕亲笔。“箑”为古体字,本意是扇子的意思。“箑亭”位于王府花园的东南角,这个位置在八卦中是“巽”位,代表风。步入亭内,可俯瞰全园及后海景色。
四合院中两株西府海棠是清醇亲王府中的古树,据园林专家考证,它们植于18世纪,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四品是指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但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花很香,颜色鲜艳,是海棠中的上品,北方园林中往往用它作以点缀。西府海棠的花期大约是一周,每逢四月上旬到中旬开花,起初花蕾是粉红色的,随着花蕾的绽放,花色逐渐变浅,最后花朵成纯白色,非常漂亮。到了秋天,海棠树结满了金黄色的果实,吃起来有些酸涩,主要用于观赏。宋庆龄生前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经常请一些领导人、外国友人、好朋友来院内赏花。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宋庆龄用它制作海棠酱,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
四合院中的剑石,按照中国民间风俗,能够起到影壁、镇宅的作用。剑石基座分三层。下层是龙座,周身刻有六条龙、三个龙头,俗称“暗九龙”;中间是须弥座,上面刻有六条草龙;上层是莲花座,莲花座在佛教中是清洁、清静的意思。醇亲王府时期,石座上原立有日晷,因年久失修、自然损坏,就换成这块火山岩风化形成的石头,从外形看像把宝剑,故称“剑石”。
5.醇亲王府和摄政王载沣
清朝共有12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获得永久封爵。另外4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醇亲王奕是其中一位。因此,奕
过世后,第二代醇亲王由其第五子载沣继任。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载湉无子,他去世后,慈禧太后令载湉的胞弟、载沣的儿子溥仪(1906—1967)继承皇位。溥仪入继同治帝载淳为嗣,兼祧光绪帝,以继皇位,三岁登基。载沣被加封为监国摄政王,代年幼的国君处理政事。因此,宣统年间,这里又称为“摄政王府”。1910年,同盟会汪精卫等人曾密谋用炸弹刺杀摄政王载沣以动摇清廷统治,他们在后海摄政王府附近设置炸弹,因被密探发现未能成功。
由于摄政王府是溥仪的出生地,成了又一个“潜龙邸”,清廷决定在府右街以东、文津街以南(今中南海西北部)营建新的摄政王府。然而,新府的土木工程初竣,尚未彩画,清朝就覆亡了。辛亥革命以后,载沣仍住在原摄政王府。1912年9月10日,孙中山来到此处,在宝瀚堂会见载沣。孙中山向其宣传共和新政,称赞载沣决定清帝宣统退位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924年,冯玉祥的部队将溥仪逐出皇宫,溥仪曾在摄政王府暂住,后去天津,再去东北。1925年孙中山北上抵京后,下榻铁狮子胡同行辕,载沣曾派人送上燕宴一席和一坛美酒,孙中山派马超俊前往载沣住地答谢。是年,王府正院为国民政府所用,载沣移居花园里,之后一度迁居天津。1939年,天津发大水,载沣携全家回到北京,住在西花园内。载沣本人住在“畅襟斋”,格格住在东厢房“观花室”,阿哥住西厢房“听鹂轩”,侧福晋住东耳房。1947年,载沣在王府住宅区的前院办了一所竞业学校,后来该校迁至龙华寺(现为后海幼儿园)。1949年9月,载沣将醇亲王府全部卖给国家,全家搬到现在东城区魏家胡同46号。
“畅襟斋”三个字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墨宝(图三)。畅襟斋对面的大厅原名“益寿堂”,由于匾额丢失,现悬挂的是原戏台匾额“濠梁乐趣”,取意“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说,为载沣的老师缪嘉玉所题。缪嘉玉是受慈禧太后恩宠的女画师缪嘉蕙的胞兄,因擅长书法绘画,被载沣请进府内做学馆先生。现在的宋庆龄故居大草坪,立着高16米的旗杆,用于升挂二号国旗,此处原为王府花园的戏台所在。载沣的弟弟载洵善书法,庭院中的“听雨屋”“南楼”牌匾为载洵所题。“听雨屋”位于花园西南角,与“箑亭”各据一方,遥相呼应,有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

图三 畅襟斋
1949年9月解放军进入北平以后,载沣将醇亲王府全部房屋卖给国家,王府的中路、东路作为卫生部机关,西路和花园建起了国立高等工业学校。同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航空工业局)征用清醇亲王府的一部分(西部及花园)作为办公地点。
6.周恩来总理亲建宋庆龄寓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一直考虑在北京给宋庆龄修建一处住所,但是都被她谢绝了。宋庆龄来北京之后,开始住在崇文门附近的方巾巷,后因那里修建北京火车站,1959年搬到前海西沿,即今天的郭沫若故居。由于宋庆龄有关节病,不适合住平房,加之那里周边环境嘈杂,于是决定为她另建一处住所。196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选址,决定在这座王府花园的西侧,为宋庆龄修建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小楼,作为她工作和生活的寓所。1963年3月31日,周恩来亲自检查修建完工的宋庆龄北京新居。同年4月1日,宋庆龄迁居于此,直到1981年逝世,她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18年。
这里的园林景观秀美,庭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内侧有从后海引入的活水,绕园一周,花园“虽由人作,宛如天开”,风景如画,移步异景,令人流连忘返。宋庆龄把这里称作“可爱的花园”,她说“花园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并常邀请国内外宾客来此做客。寓所中西府海棠最为美丽,宋庆龄不仅喜爱赏花,还将海棠果做成海棠酱,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长廊旁边的紫丁香为宋庆龄生前所钟爱,被赞花香独特,胜似玫瑰,她曾亲自采摘、剪枝并制作插花。东甬道上的龙眼葡萄是宋庆龄住在北京方巾巷时所植,1963年随宋庆龄迁到这里,葡萄成熟的季节,她总要亲自采摘,款待客人。西山脚下的马尾松,是1963年圣诞节前夕宋庆龄请工作人员从西山苗圃选来,为庆祝圣诞节之用,后让人将它种植于此。
宋庆龄住这里时,原王府花园内“濠梁乐趣”大厅用作大客厅,原“畅襟斋”作为大餐厅。古建筑群以西的中西合璧两层楼的主体建筑是宋庆龄的寓所,称作主楼。主楼内有原状陈列,包括一楼的小客厅、小餐厅,二楼的卧室兼办公室、书房。主楼北侧有和平鸽舍,因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孙中山宋庆龄都喜欢鸽子。闲暇时,宋庆龄常会喂鸽子,鸽子也爱聚在她身边啄食。草坪东侧有秋千,是宋庆龄生前亲自指示工作人员架设,供小朋友们娱乐使用。每逢节假日,她邀请工作人员的孩子和周边幼儿园的小朋友到这里嬉戏玩耍,和他们一起过节。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不幸病逝。同年10月,这里被国家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举行对外开放仪式(图四)。

图四 宋庆龄故居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题字有三处:故居大门口匾额是舒同所题,东广场西侧匾额是启功所题,主楼西墙题字者为周而复。宋庆龄诞辰100周年之际,庭院西山上修建“瑰宝亭”,赵朴初题写匾额,寓意对“国之瑰宝”的永久纪念。
宋庆龄汉白玉雕像有三处:东广场头像、宋庆龄生平展序厅坐像的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张得蒂,生平展中的雕像为雕塑家王维力的作品。今天,每逢宋庆龄纪念日或清明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在宋庆龄雕像前敬献鲜花,表达深切缅怀和无限崇敬(图五)。

图五 宋庆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