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季的院子:“8+”名人故居纪念馆巡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后海北沿46号的历史沿革

1.从明珠府邸到成亲王府

早在元朝,什刹海曾是通惠河的漕运码头。明朝初年,元代通惠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城之内,漕运船只能到达北京城外,什刹三海便与漕运无关,两岸商家纷纷改营他业,在沿岸大量修建佛寺、道观和贵族宅院。在明末清初明珠入住以前,该宅院的归属虽没有文字记载,但大体上应该是一座贵族宅院。

清朝年间,后海北沿这一带是京师最热闹的地区之一,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昔有好事(者)于北岸开望苏楼酒肆,香馔皆仿南烹,点心尤精,小楼二楹,面对湖水。”[1]由此可见什刹海北岸的热闹景象,从建筑到吃食皆有模仿南方的痕迹,加上神似江南风光的天然水文景观,可以推断,这里曾是南北商贩、酒楼的聚集区,更是南人思乡的绝佳场所。

这个院子何时成为明珠府邸已不可考,但可以推断,“它的上限当不早于康熙三年(1664)他任内务府总管时,其下限当不晚于他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宰相的康熙十六年(1677)。此宅自明珠购置后,又历明珠子纳兰成德、揆叙、揆方,孙福哥、永福、永寿,曾孙瞻岱、宁王秀,玄孙达洪阿,终约至四世孙承安(又作‘成安’),共六代,前后百余年”[2]。虽然明珠府邸的规模、布局均未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在绘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乾隆京城全图》,并佐以明珠次子揆叙在一首诗中称“臣父明珠于居之东偏龙华寺中建阁”[3]为证,可以看出府邸的大概轮廓。

关于府邸规模,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明珠子孙承安被抄家时,清内务府记录的有关档案中找到记载。其文说:“查得承安住房一所,坐落鸦儿胡同,计二百六十七间,游廊五十间,住房东墙外祠堂十四间,众家人散居房九百八十九间。”[4](图二)

图二 《乾隆京城全图》(局部)

明珠府邸至四世孙承安时已被抄家。据《燕都丛考》记载:“明珠孙成(承)安,家世富厚,以迕和坤(珅)籍没其产,珍物重器有大内所无者。成邸(成亲王永瑆)之封,恰在此时,或即因以赐之。然净业北畔,实无余地,可供卜筑。”[5]另有《清史稿》中“三月和珅以罪诛,没其园第,赐永瑆”[6]的记载。载沣之子溥任在回忆录中也曾撰文,记录和珅霸占承安之宅,在和珅因罪赐自尽后,嘉庆帝将明珠故宅赐予成亲王永瑆,是为成亲王府的故事。[7]由此可推断,这座明珠故宅在其子孙承安一代时,被和珅霸占,后被嘉庆赐予成亲王永瑆。

成亲王府根据王府建制,对原有的房屋进行修建,尤其对西花园(现宋庆龄故居)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并得到嘉庆的特许,引来了活水。永瑆为了感谢嘉庆的引水之恩,在园内湖边的游廊中间,修建了恩波亭,感谢皇恩浩荡。据内务府乾隆六十年(1795)的相关记载,其建筑布局如下。

内正房一座七间,前接抱厦五间,照房一座五间,戏台一座,过彩游廊一间,扮戏房五间,两边值房二座,每座三间,游廊四座四十八间,净房二座二间,西所正房一座五间,垂花门一座,前河泡南岸楼房一座五间,东边向西房一座三间,北山抱厦一间,楼西边平台房一座二间,土山上四方亭一座,六方亭一座,敞厅一座三间,点景房一座二间,南山抱厦一间,东配房一座三间,净房一间,随山游廊六间,一高二低房一座三间,门罩一座,看守房二座六间,三孔木板桥四座,大墙凑长一百四十二丈一尺,院墙凑长七十五丈六尺,补临河上墙凑长五十六丈,旧大墙开安门口一座,粘修围房三间,接盖穿堂一间,进水、泄水涵洞二座,四大墙外挪盖看守房一间,添做栅栏一座,排造小船二只,铺墁甬路、散水……开挖河道、水泡,成堆山石泊岸、上山。[8]

2.从成亲王府到醇亲王府

成亲王不是世袭罔替,所以传了几代便被清内务府收回。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皇帝已经亲政。因光绪皇帝“生于太平湖醇王府内槐荫斋,特将该府返缴,而另建新府于什刹海后海北岸”[9]。这一新府正是在原有的成亲王府的基础上修建的,由慈禧赐给光绪皇帝的父亲、第一代醇亲王奕,成为新的醇王府,称为“北府”。据溥任回忆,北府的修建十分迅速,因为祖父奕曾管理过修建皇家陵园等工程,所以兴隆、广丰两家木厂为了讨好奕相持不下。“听说结果达成每所房各修一半的协议,譬如正房五间各修两间半;厢房六间,各修三间。从装修雕刻上还可以看出是两家所修。由于两家厂商的竞争,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到光绪十五年时,府中正院、住宅就大部分竣工了。”[10]但在醇贤亲王奕病逝以后,木厂商认为载沣虽然承袭了王爵,但年幼无权,便以工程款项罄尽为由,一再拖延。“如西花园(今宋庆龄故居)只修建了南部和东部的工程,北部和西部没有修齐就草草地交工了。”[11]王府花园位于西部,没有正式的园名,叫作“西花园”。溥任回忆园中美景,“花园正门三间和西跨院住房相对,但终年封闭,进出都是通过花园东墙的一个随墙门。进园后有一脉土山作屏障,山上布有树林、山石。循山口过小桥有竹林一片,旁有方亭一座,内有一口可供饮用的甜水井”[12]和故人所书墨宝,包括六叔载洵所书的南楼匾额,祖父奕手书的箑亭,父亲载沣的老师缪嘉玉用隶书书写的匾额“濠梁乐趣”与“恩波亭”。奕在新建的北府中仅仅享受一年多便与世长辞。

载沣成为第二代醇亲王,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令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因此,宣统年间,这里又称为摄政王府。由于这里是皇帝溥仪的出生地而又成了“潜龙邸”,于是朝廷决定在今中南海西北部建造新的摄政王府。但新府还未竣工,清朝就覆亡了。

民国初年,根据清室优待条件规定,醇亲王府为载沣的私有财产。1928年,载沣全家移居天津,1939年,又返回北京后海的醇亲王北府居住。为了节省开支,载沣全家居住在王府的西花园(现为宋庆龄故居)[13]。据载沣孙金毓嶂回忆:“我记忆中的王府花园房屋布局原为两卷房,纵深为现在房屋的四倍,花园的西房与东房形制完全一致。当时,居住在王府花园的家人主要有祖父载沣、我们全家(溥任一家)及姑姑们。祖父载沣居住在畅襟斋。观花室为王府的女眷主要是姑姑们的房间。我出生的屋子,是花园正院的西房,现在西房的正面外观仍然与我小时候居住时一样……我小时候居住的房间面积不大,我们兄妹和看护我们的保姆共六七人住在这个房间里。”据在花园里长大的金毓嶂回忆,花园内山上和山后有大面积的空地,空地由王府佣人管理,种植庄稼,而成熟的粮食成为府里人的口粮。除此之外,“府里养了很多小动物,有猫、狗、羊、鸡、兔等”[14]

在这个院落名为醇亲王府的60余年中,竞业小学的修建成为了载沣思想的转折点。据金毓嶂回忆:“1947年,为避免国民党军警机关强占王府房舍,我家利用醇亲王府空余房屋开办了竞业小学。”[15]载沣以金静云为名担任学校董事长,溥任以金友之为名担任校长,同时溥任和韫欢(载沣的第七个女儿)担任学校教师。第一种说法是溥任之所以建学校,是因为他在报纸上看到“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学校房屋,一律不得强行借占”的消息,为了避免王府被国民党军警机关强占,所以“曲线救国”,办了竞业小学。关于竞业小学的地址,目前主要有两种记载,一种认为竞业小学建于王府空院,另一种则认为建于醇亲王府家家庙龙华寺中。第二种说法是根据溥任撰写的《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一文。但是根据溥杰和金毓嶂的回忆文章,竞业小学的原址是王府空屋,只是在1949年载沣将醇亲王府售予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后,竞业小学才搬到龙华寺中。学校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据曾就读于父亲(溥任)开办的竞业小学的金毓嶂回忆,“学生最多时有两百多名,还免费招收了不少居住在附近的满族子弟、贫困子弟就读”[16]。1956年竞业小学合并到公立学校,房子转交西城区教育局,龙华寺由北海幼儿园使用。建立竞业小学的初衷是为了使王府免遭霸占,对载沣而言,这一现状已与“家天下”的清王朝统治时期大相径庭,我们可以猜想,载沣兢兢业业守护着王府院落时,他的思想必定是受到冲击的。

据金毓嶂回忆,在他居住在王府花园时,仍有许多仆人,一切的生活轨迹仍按照清朝原来的章程在运作。可见,此时的王府花园已不复昔日的繁华,但仍保留着皇家府邸的规制。虽然王府仍在,规制仍存,王府中的人却在悄然变化。据金毓嶂回忆,祖父思想开明,接受新生事物快。民国时较早地剪掉了辫子,不穿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因为缺乏公众表演的场所,祖父将部分王府开放为公众活动场所。“刚一解放,祖父就废除了王府沿袭多年的请安制,他告诉家人‘以后不用请安了,互相之间叫同志吧’。”[17]王府仍在,但是人的思想都受到了时代的冲击,这一转变在载沣身上尤为明显,从“私”到“公”再到“私”,第一个“私”指的是作为王宫贵胄的“家天下”观念,第二个“公”指的是将王府变成公共学校来守卫王府,第三个“私”是指的王府这私有的财产。在这一院落的公与私的转变之中,载沣的思想显然是向新时代在迈进,这也体现在他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上。

3.从醇亲王府到国立高等工业学校

1949年,载沣将醇亲王府售予国立高等工业学校(下文简称“国立高工”),搬出了醇亲王府,彻底将“私”变成了“公”。“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所有王府都被私人收购或者被国民党政府占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王府中唯一被国家收购而非接收的,就是醇亲王府。”[18]参加过对醇王府接收的国立高工的杨绥老师表示,接收时,满院狼藉,灰尘扑面,他还见到了一张溥仪结婚时的照片,可以想见醇亲王府撤离时的慌乱景象。[19]根据各类回忆录的记载,都无法考证作为主人的载沣在离开王府时是怎样的心情,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在时代背景下,他的思想转变是快速的。

据国立高工的学生回忆,当年“箑亭、南楼、听雨屋、恩波亭和长廊等,虽经粉刷一新,但都是醇王府老园的原有建筑。不同的是我们在此读书时,南楼曾是51探矿班的教室,楼下曾是50采矿班的教室;听雨屋当年是校医室。……濠梁乐趣、畅襟斋、观花室和听郦轩现皆为展厅……只不过当年是我们的物理、化学和矿物实验室”[20]。国立高工在醇亲王府办学的日子并不太久。据学校学生回忆,1951年学校改名北京重工业学校,1953年院系调整时,冶金部分的采矿、炼铁、炼钢、冶金燃料四个专业搬迁至石景山西黄村,成立了北京钢铁工业学校,至此国立高工离开了醇亲王府[21]

1961年8月5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计委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由国管局主持新建的宋庆龄副主席宿舍工程启动,总工期一年。1963年4月1日,宋庆龄副主席由上海回到北京后,从前海西沿临时寓所迁入新居。[22]宋庆龄在这个新寓所一直住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