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笔墨春秋——谈赵瑜对赵树理的传承与超越(1)
赵栋栋
赵瑜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作品《中国的要害》《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革命百里洲》《晋人援蜀记》《寻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岭的诉说》《火车头震荡》《篮球的秘密》等30余部,读者广泛,多次引起轰动,参与和推进了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尤以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影响深远。作品蝉联三届赵树理文学奖、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三届中国作家奖、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影视作品《内陆九三》《赵树理》《大三峡》等80余部集,获全国首届纪录片学术奖。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山药蛋派作家们对山西现代文学的发展、对山西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立足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山药蛋派的立派就是由于赵树理的缘故。作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的赵树理,其创作的小说大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出农民思想观念的变更和农村社会的变迁,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当代山西作家的创作路途中始终横亘着一座叫作赵树理的高峰,无论主动承认还是被认为,山西现当代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着赵树理的影响。当下依然活跃于文坛,并且书写了诸多纪实文学作品的赵瑜也主动承认这一点。
创作生涯起步于上党,最终声名远播于全国的纪实文学作家赵瑜的创作始终贴紧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怀揣问题观念与批判意识,把自己谙熟的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生活或是自身体察至深的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或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作为题材,发现深埋其后的隐患,通过自身的调查,最终创作出一部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两位作家同为晋东南地区的人,赵瑜作为赵树理的后辈,从小耳濡目染,对赵树理充满敬重和仰慕,对其创作也耳熟能详,在创作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赵树理的影响,体现出传承性。
一 赵瑜对赵树理的传承
赵瑜对赵树理的传承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下述五方面:题材的选择、调查功夫、实录精神、问题意识和人物塑造。
(一)题材选择——直面自己熟悉的生活
文学文本永远是对社会生活的描摹,这是文学之“真”的缘由,也是文学之“善”的追求,更是文学之“美”的表达。赵瑜和赵树理,在中国作家之中,都以求真而闻名。他们立志于写真实的生活,抒真实的情感。对于他们而言,“求真”不单是方法和思维方式,更是作家有良知的根本立场。于是,两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书写过程中,心无旁骛,直接面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领域,挖掘自己最了解的人的生活状况和探究埋藏其中的进步与问题。
赵树理从小生活在农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对农民的喜怒哀乐、思想感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对农民的风俗习惯、文化趣味、农村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对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非常熟悉和喜爱。参加革命后,长期在农村做基层工作,和农民有广泛的接触。在此基础上,赵树理的创作笔触自然而然地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农村工作的各种问题,为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比如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平凡事件,诸如《催粮差》中通过描写巴结大户,欺负穷人,借机为自己赚点儿的“催粮差”,展示出农村收粮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小二黑结婚》中所涉及自主婚姻问题以及农民身上的封建迷信思想;还有《李家庄的变迁》中由于对农民的压迫致使农民站起来反抗村里的恶霸,并且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等等。正是由于赵树理对农村问题的熟悉,所以他写农民时,摆脱了五四以来作家没有真正与农民感情上紧密贴合,在塑造的农民形象上还掺杂着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杂质的问题,塑造出崭新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的形象都非常真实,例如《福贵》中的福贵,由于受到地主的压榨,从一个能干、上进的青年一步步沦为小偷、无赖。他的沦落过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数的农民被压榨的真实写照。
像赵树理一样,赵瑜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曾长期生活在山西晋东南地区。这是与他生命情感息息相关的地域。他对山西晋东南不隔膜,不陌生。他对这里的上至地区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着很深入的了解,同时他又做过自行车运动员和篮球教练等与体育相关的工作,对体育也有着关注和了解。因此,赵瑜报告文学的题材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表现,这主要指其对家乡山西的描述。如《中国的要害》中对山西省发展环境问题的关注,《但悲不见九州同》中对山西劳模同时声名全国的李顺达在“文革”中沉浮的展示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还有就是在《革命百里洲》中对湖北长江流域农民历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另一类则是对中国体育问题的现状描述与思考,这主要包括关注中国体育体制问题和国民关注体育的畸形心态的《强国梦》,分析中国奥运军团在汉城奥运会大败原因的《兵败汉城》,和对昔日如日中天、如今分裂衰败的“马家军”的缘由的调查分析——《马家军调查》,即“体育三部曲”。
书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保证了文本题材之“真”。但只追求题材的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书写真实生活不是作家们唯一的追求,他们要在书写真实生活的同时,发掘出生活的真相,这就要求两位作家独立思考,讲真话,讲心里话,表达大善立场,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如何做到这些,两位作家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跑现场,实地调查。
(二)调查功夫——力求发掘出事件真相
赵瑜和赵树理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的作品绝不是凭空创作,而是在已有的事实或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透彻的调查后,运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创作。毋庸置疑,作家们自古以来都可以被纳入知识分子(士)的行列之中进行考量。知识分子理应坚持独立思考、科学分析、独立观点、独自语言、独立表达,笔下流出的是真实的事,发自心底的话。知识分子(士)的良知要求两位作家不能绕开问题走,要迎着问题上,把人们要知道的问题调查透彻,写深写透,直面真相。两位作家在调查过程中,都做到了尊重客观事实,认真采访调研,对事实真相负责,对自己笔下的文字负责。
赵树理的代表作之一的《小二黑结婚》是作家在太行山区左权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搞调研时听到的一个真实的事件:一对青年男女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智英祥因为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遭到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双方父母的阻挠,以致男方被打死的悲剧事件。赵树理在充分了解这个悲剧事件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刻了解,他深感封建思想在农村,尤其是农民身上的顽固,新的民主思想在农村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由此,很快就创作出了以小二黑和小芹为主人公的鞭挞封建思想、赞扬婚姻自由的中篇小说。可见《小二黑结婚》便是一部建基于真实事件之上的文学文本,赵树理在真实书写现实生活的同时,深挖了这种婚姻悲剧产生的社会习俗原因。题材的摄取和原因的探究,都是建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的。
赵瑜是报告文学家,报告文学强调非虚构性,这就意味着他的作品并非是泛泛而谈或者凭空捏造的产物。相反,他在确定了要写作的问题时,除了查阅必要的资料外,还会亲自深入实地调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力图呈现出完整而深入的全过程。赵树理的调查功夫在赵瑜身上演变成了一种采访的功夫和能力,这也是赵瑜传承赵树理的深入生活的一种形式。在创作《王家岭的诉说》时,赵瑜偕同其他四位作家亲赴王家岭矿难发生的现场,和各路的救援人员待在一起,目睹了组织救援的全过程。此外,还采访不同的人群,包括当时组织救援工作的官员、参加救援工作的技术专家、既身处救援一线又兼具作家身份的特殊人,还有当时得知家人命悬一线、前来了解情况的矿工家属,经历了在矿底与死神的斗争、虽然元气大伤,最终幸存下来的矿工,等等。在他们身上挖掘第一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有关王家岭矿难的信息,最终可以使作品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全面。但赵瑜并非把王家岭矿难的叙述停留在当时当事上,他还收集了历史上有关矿难的资料。包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两次类似的大矿难,即山西大同的“老白沟矿难”和山东的“车七矿难”。将这三起矿难发生的原因进行对比,把矿难的问题深化到“煤炭”这一问题上。并查阅史书和地方志,给读者呈现出煤炭从古代到近代的开采史,引发人们的深思。这种上天入地、穷尽所有的采访既是一种功夫,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超常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另一位山西作家韩石山看来是一种“吃苦的精神”,是“与采访对象融为一体的本事,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奇强的素质”。赵瑜自己就说:“我是长期采用这种办法采访的,这或者算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我觉得走马观花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写好。也许我属于比较拙的作家,也许跟山陕文学传统有关,我的前辈们为真实反映生活,在农村一扎好多年,根本不以为意。这时人们往往会把栩栩如生的最真实最有特色的故事讲给你,你会跟他们产生一种很近的同歌哭的情感。”可见,赵瑜异常重视对写作中的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