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具体研究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聚焦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认同,期冀本书的研究能为当代中国凝聚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尽绵薄之力。
总体上来看,本书坚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初衷,研判和阐释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格局,以期为团结和引领知识分子,为引领和建构当代中国知识界走向更高层次的思想认同,提出些许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总体结构主要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相关概念辨析等内容。
第一章:从理论上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挖掘整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国家文化境遇中,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为研究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围绕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含义、生成、结构、功能,对知识界思想认同进行理论阐释。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造中,知识界思想认同表明知识分子自觉的文化立场与文化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与导向性。
第三章:从国外镜鉴的角度研究知识界思想认同,内容涉及正反两个方面,即苏联解体中知识界思想认同的迷失以及现代西方国家对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干预与操控。苏联与现代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现代国家,知识界思想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意识形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重要解码器,也是维系国家政权道义性、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文化力量。
第四章:力争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总体格局。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和梳理关键线索与思想逻辑,勾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总体态势以及非主流思想倾向。
第五章:着重分析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境遇与考验,内容聚焦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对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影响。具体来看,经济全球化考验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阶级立场与家国情怀,信息网络化考验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理性自觉与责任意识,文化多元化考验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中华文化立场与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第六章: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引领与构建。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实际与思想实际出发,提出引领和建构知识界思想认同的战略定位、战略原则、战略路径、战略保障。
结语:团结和引领知识分子,使之成为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文化力量,不断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知识界的思想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1][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3]陈平原:《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
[4]研究生指接受的最高一级教育为硕士、博士研究生。
[5]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 s=在校研究生。
[6]章舜粤:《实现“中国梦”需激发知识分子的担当热情》(http://www.wenming.cn/ll_pd/zgdlzgm/201706/t20170606_4280971.shtml)。
[7]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8]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9]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10]王桂兰编:《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论》,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自序。
[11]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12]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页。
[13]黄传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14]陆卫明、曹芳:《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背景》,《理论学刊》2014年第6期。
[15]王海军:《试论中国历史语境下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以〈共产党宣言〉为个案的分析》,《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6期。
[16]夏杏珍:《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红旗文稿》2014年第21期。
[17]王桂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主流文化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6期。
[18]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年第8期。
[19]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20]高正礼:《从历史视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3期。
[21]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22]宋震:《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特性及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影响》,《理论月刊》2007年第8期。
[23]陶东风:《新时期三十年人文知识分子的沉浮》,《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
[24]蒋昭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变迁与社会思潮整合》,《东南学术》2015年第4期。
[25]高瑞泉:《巨变时代的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26]邵小文、罗嗣亮:《“新左派”知识分子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其启示》,《现代哲学》2012年第5期。
[27][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张跣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28][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李步楼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95页。
[29][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5页。
[30][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5页。
[31][法]朱利安·本达:《知识分子的背叛》,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946年再版前言)第67—68页。
[32][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劳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1—62页。
[33][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编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34][美]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单正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37]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38]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19—124页。
[39]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5页。
[40]杨国荣:《论知识分子的两面性》,《学术界》2003年第1期。
[41][美]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页。
[42]原方:《知识分子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