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汉魏六朝诗歌口头传播
文化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的进步不仅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而且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变化密切相关。“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而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地引起文化的变革。”[1]文学作为文化的形态之一,自不例外。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角度看,完整意义上的文学则包含着创作、传播、接受三个基本环节。文学作品内容、形式的发展变迁及功能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由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所决定。因此,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及与之相关的传播方式进行探讨应当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综合情况看,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大致有口头传播和文本传播两种基本形态。本章主要梳理汉魏六朝诗歌的口头传播。
所谓口头传播是指以语言、声音等作为传播媒介的诗歌传播形态。从声音的组织特点和技巧角度,又可以将口头传播分为配乐歌唱、徒歌、吟诵等几种方式。配乐歌唱是诗歌借助音乐形式进行的传播,是诗歌口头传播的重要形态之一。徒歌指没有乐器的歌唱,是古代最原始的诗歌传播方式,如远古的《弹歌》《击壤歌》《涂山歌》等。吟诵则是伴随西周乐教而产生的一种诗歌传播方式,是大司乐中的乐师教授国子的六种乐语之一。《墨子》曾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记载。[2]可见,这三种主要的诗歌口头传播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魏六朝时期,三种方式均继续流传并得到发展,如汉魏六朝的乐府诗主要是通过配乐歌唱的形态传播,歌谣则主要通过徒歌的方式传播,吟诵则主要传播文人徒诗,并且在文人中特别流行。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分类,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有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十类,内容十分丰富,传播形态也复杂多样。但若从这些歌辞的使用场合与社会文化功能看,大略可以分为仪式音乐歌辞、娱乐音乐歌辞两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舞曲歌辞主要是仪式音乐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等主要是娱乐音乐歌辞。[3]为了论述的方便,下文将从仪式音乐歌辞与娱乐音乐歌辞、徒歌、吟诵四个方面对汉魏六朝时期诗歌的口头传播形态进行梳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