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关于改订秦出子至秦庄襄王年代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讨论,关于秦简公至秦始皇的年代,目前学界已经有较为统一的意见,如晁福林等的意见;而平势隆郎所拟定的年表则有较大不同,故于此也对平势隆郎所拟定的秦简公至秦庄襄王的年代进行一些评述,见表1—3。

表1—3 秦简公至秦始皇年代的不同拟定(年代均为公元前) (单位:年)

续表

秦简公至秦惠公年代。秦简公与秦敬公年代,平势隆郎都遵从《竹书纪年》的记载,分别定为9年与12年;但秦惠公的年代定为10年,而这与前文所述,依《竹书纪年》应该改订为7年的观点不一致。

秦出子至秦惠文王年代。平势隆郎采取了各王在位年限与《史记》相同的做法,但是由于前后诸王年代的改动,因而在具体年代上有所不同。如:

秦出子在位于公元前386年至前385年,还是公元前385年至前384年?“出子”在文献中亦作“出公”(《秦始皇本纪》引《秦记》、《世本》:“惠公生出公”[19])、“少主”(《索隐》引《世本》)、“小主”(《吕氏春秋》)。目前所见的文献都记载秦出子在位2年,如《世本》:

惠公立十三年,生少主。少主立二年。[20]

《史记·秦本纪》又记载:

(秦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郑。惠公卒,出子立。

从前文的讨论可见,由于《史记》的世系中少了秦敬公一世,此处的秦惠公十三年应当为七年。总之,目前看来,仍然应当认为秦出子在位于公元前386年至前385年。

秦献公年代。秦献公在文献中又称为“公子连”,《吕氏春秋·当赏》:

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高诱注:“公子连一名元。”《索隐》则指出秦献公“名师隰”,梁玉绳则认为秦献公谥“元献”,为两字谥。[21]

文献中关于秦献公的在位年代有22年、23年、24年几种记载:

①在位22年。《世本》记载秦献公在位22年:

元献公师隰,灵公子也,立二十二年,生孝公渠梁。[22]

②在位23年。《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记》:

献公享国二十三年,葬嚣圉。生孝公。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引《世本》:

元献公立二十三年。[23]

③在位24年。《史记·秦本纪》:

二十四年献公卒。

《世本》亦记载“元献公立二十四年(《史记》索隐)”。[24]

关于上述记载之间的差别,钱穆认为在位23年与24年这两者间的差别,是由于秦献公即位未逾年改元之故,秦出子之末年纪秦献公初年,在位24年[25]。杨宽则就在位22年、23年、24年这三者间的关系指出,秦献公杀秦出子而继位,应没有逾年改元,其卒年应是24年,《秦本纪》按照逾年改元记载其即位,又按照立年改元之例记载其卒年,因而有一年的误差,可以确定秦献公卒年应当是其逾年改元之二十三年。[26]《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公元前424年)生献公。”《史记·秦本纪》:“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其于公元前384年即位,时已40岁。

秦献公卒年是公元前362年,还是前361年?相关的记载如:

《史记·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一年)县栎阳。

《史记·魏世家》:(魏武侯)十三年(按:当作二十二年)秦献公县栎阳。

由后文讨论可见,《史记·魏世家》中魏武侯十年之后的年代,与实际是一致的。而在魏武侯十年之前,相较于实际年代,少了9年,因此我们在阅读《史记》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史记·魏世家》中魏武侯年代的这一个问题,从而应当加上9年的时间。如此则秦献公十一年“县栎阳”的年代,即魏武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74年),由此可以确定秦献公元年为公元前384年。

因此,可以确定秦献公的年代为公元前384年至前362年,而并非平势隆郎所拟定的公元前384年至前361年。

秦惠文王年代问题。秦惠文王名“驷”,见于《吕氏春秋·去宥》高诱注:“(秦)惠王,秦孝公之子驷也”,秦惠文王时期的一件重大事情是改元称王,《史记·六国年表》记载: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戊午,君为王。

目前发现的一些出土文物资料,对秦惠文王称王的问题提供了佐证,如:

①《杜虎符》: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铭文中有“右在君”的记载,故一般认为其年代应该在秦惠文王十三年前。[27]

②《王二年相邦义戈》,该器现藏洛阳文物收藏学会,该铭文为:

王二年,相邦义之造,西工封。

刘余力认为本器的年代为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公元前323年)。[28]

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秦惠文王时期纪年出土文献资料是两件十四年戈,即:

①《十四年□守匽氏戟》,著录于《二编》1199,该铭文为:

十四年□匽氏造戟。平陆。

一般以为其年代为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器主即青川木牍所见时任上郡守的“内史匽”。[29]

②《十四年上郡守匽氏戈》,该器传出土于安徽马鞍山,著录于《飞诺藏金》,该铭文为:

十四年上郡守匽氏造,工鬶,洛都,博望。

吴良宝以为本器年代为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30]上述两件器物则可以作为秦惠文王改元后在位14年的物证。

目前关于秦惠文王的王年问题,主要是其元年问题,即应当是《史记》所记载的公元前337年,还是改订为前338年?《世本》记载秦惠文王在位22年:

孝公立二十四年,生惠文王驷。惠文王十九年而立,立二十二年,生武烈王荡。[31]

但学者多从《史记》所记载的秦惠文王在位27年的记载,《史记·秦本纪》:

(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秦[32]君为王,韩亦为王……十四年,更为元年……(更元)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由此可推秦惠文君元年为公元前337年,则其前元13年为公元前337年至前325年,而后元则为公元前324年至前311年。这与《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文君的年代为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是相符合的。因此秦惠文王元年应该为公元前337年,而非前338年。

目前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秦惠文王行冠礼的年代及其年龄,还有不同的看法,《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惠文王)三年王冠……十三年四月戊午,秦君为王,韩亦为王……十四年更为元年。

《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与之相同。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记》则记载为:

秦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

杨宽就此指出,秦国是实行22岁行冠礼,与一般认为的20岁行冠礼有不同[33];王晖则指出秦惠文王行冠礼的年代,可能并非是如《礼记》所云的20岁,而实际已经有30岁左右,并推断其大约出生于秦献公二十年(公元前365年)[34]。因此,目前虽然关于秦惠文王在位的年代大体可以确定,但是关于秦惠文王的具体行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值得注意的还有秦骃玉版年代问题。秦骃玉版中与史实相关的文字如下:

又(有)秦曾孙(小子)骃曰:“……周世既没,典法藓亡……惴□(惴惴)(小子),欲事天地、四(极)、三光、山川、神示(祇)、五祀、先祖而不得(厥)方……”

关于其中的一些字句,主要意见如下:

“曾孙”,李零认为指孙之子,可能是秦惠文王或秦武王的曾孙。[35]李学勤等则认为“曾孙”除指称“孙之子”外,还可以指“孙之子”以下的统称[36],笔者赞同后一说。

“骃”,曾宪通认为“骃”可能是秦庄王,文献记载秦庄王名或为子楚,“子楚”和“驷”可能是一名一字的关系[37];李学勤、连劭名[38]、周凤五[39]文中则认为“骃”即秦惠文王,惠文王之名,《吕氏春秋·首时》、《去宥》高诱注、《后汉书·西羌传》和《史记·秦本纪》索隐均记载秦惠文王名“驷”,文献之“驷”可能为“骃”字形误。

“周世既没”,李学勤前引文中认为“周世”指周的王数,从成王“卜世三十”到秦惠文王、周显王时期,已经超过30世,所以“周世既没”指的是周显王时期。李家浩前引文中认为指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周分为东周和西周[40];王辉认为指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西周[41];李零、曾宪通前引文中认为指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

关于玉版的年代,主要意见如下:

①多数学者认为其是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李学勤认为是秦惠文王称王以后(公元前325年至前311年),李家浩认为绝对年代应在秦惠文王死年(即公元前311年);周凤五根据先秦文献所见“曾孙”一词的特殊用法与“毓子”“元孙”所指称,玉版记载的“曾孙”应该为一代秦王,而由祭祀对象有“五祀”等内容,可以确认玉版作者为孝公之子、献公之孙、灵公之曾孙,即秦惠文王。此外,连劭名也以为其是秦惠文王时期。

②李零认为是秦昭王灭西周后(公元前256年)至秦始皇即位(前246年)前。

③王辉认为是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间。

④曾宪通认为是秦庄襄王(公元前249年至前247年)时期。

从已有的讨论来看,关于“周世既没”的理解,李学勤、李家浩的理解较为合理,玉版中的“小子骃”应该就是秦惠文王,玉版的年代也定在秦惠文王时期较为合理。

秦武王年代。秦武王的在位年代,一般以为是公元前310年至前307年,在位4年;而平势隆郎定为公元前311年至前306年,在位5年;两种意见存在一定差别。

先来看看秦武王的在位年代。《世本》记载:

武烈王十九年而立,立三年,生昭王侧。[42]

一本作:

武烈王十九而立,立二年,生昭王侧。[43]

此处“立三(或‘二’)年,生昭王侧”的理解,是指秦武王共在位3或2年,其子为秦昭王,还是指秦武王在位的第3年或第2年,生下秦昭王,目前还难以定论。而《史记》中明确记载秦武王在位4年,故一般从《史记》的记载。《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八月武王死,族孟说。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记》:

(秦)悼武王享国四年,葬永陵。

因此定秦昭王在位5年的看法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其次再来看秦武王的实际在位年代。《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

亦见于《史记·韩世家》的记载:

(韩襄王)五年(公元前307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

依据《史记》的年代,秦武王四年、韩襄王五年均为公元前307年;而依据平势隆郎所拟定韩襄王年代(公元前311至前296年)与通行观点一致,则襄王五年为公元前306年,又依据所拟定秦武王年代(公元前311年至前306年),则秦武王四年为公元前307年,两者存在差别,故平势隆郎改定秦武王的年代存在一定问题。

秦孝文王年代。目前关于秦孝文王的年代问题,主要在于:①秦孝文王的在位时间,是几天还是一年?②秦孝文王在位年代,是《史记》记载的公元前250年,还是应该改订为前251年?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有学者赞同秦孝文王在位1年[44];也有学者认为应当是在位3天[45],故需要对此问题加以讨论。文献中一般记载秦孝文王“立一年”,“享国一年”,如《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

文献中也有秦孝文王即位不久后即卒的记载,如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秦)孝文王元年,立,即死。[46]

《史记·秦本纪》则记载秦孝文王在位3日卒: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孝文王元年赦罪人……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

《资治通鉴》也有相关记载:

(孝文王元年)冬,十月,己亥,王即位,三日薨,子楚立,是为庄襄王。[47]

要解决秦孝文王是在位一年,还是在位3天而卒,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是否采用的是十月为岁首之历法。有学者赞同秦国在昭襄王时期已经采用十月为岁首[48],《史记·秦本纪》记载:

(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从这些记载来看,确实是以十月为岁首。但是《史记·秦本纪》又记载:

(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兵佐陵……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

表明在秦昭王四十九年时候又采用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标准,故秦昭襄王时期的岁首问题较为复杂,不能简单的定论。杨宽具体指出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以前采用以正月为岁首的习惯;秦昭王四十二年至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之间,采用以十月为岁首之颛顼历;而至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又恢复以正月为岁首之习惯;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再改用为十月岁首。[49]笔者赞同杨先生的看法。

此外,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正月,遬产[50]

有学者依此认为秦昭襄王时期已经使用了以十月为岁首的历法。但是由于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年代已经是在秦王政二十六年以后,其记载事情已经是用秦王政时期的历法,记载秦昭襄王的相关史事,是基于秦王政时期已经改用十月为岁首这一背景,因此不能据此认为秦昭王时期已经以十月为岁首。

阎若璩依据秦历建亥岁首十月而分析,认为秦昭王五十六年庚戌之秋,距离秦孝文王元年辛亥之冬只有几个月,在此期间举行了丧事;次年则新君正式登基,并于本年秋天完成期年的丧事。“孝文王元年”为改元,“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为践祚,表明秦孝文王在位已经超过了2年;但是由于其正式即位仅仅3日,“不仍之为二年,遂改为庄襄之元年”[51]

但是如前所述,秦昭王五十六年时的历法,并非是以10月为岁首,则上述阎若璩之说就失去了立论的基础。故陈直认为秦昭王五十六年之秋卒,秦孝文王在本年十月出丧之后正式即位,但仅仅在位三天[52]。杨宽认为并非指秦孝文王继秦昭王而立之后即死,而是指秦昭王死于上年后九月,至十二月仅三月,至是年待孝文王除丧,于十月己亥行改元即位之礼;“三日而死”是指逾年而行改元即位之礼后即死[53]。因此,关于《史记·秦本纪》这一段的记载也较好理解了,即秦昭襄王在位的第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死去,秦孝文王继承王位;而在次年(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建元,并于十月除丧服之后正式即位。故从其正式改元即位到其突然崩卒,应当是只有3天而已,这期间可能发生了比较重要的事件,目前已不为所知,但从其初步继承王位到正式即位来看,则大约应该也有一年的时间,这也就是《史记·吕不韦列传》、《世本》记载秦孝文王“立一年”,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孝文王享国一年”的所指。

秦孝文王的在位年代应当从一般以为是公元前250年,而秦孝文王的年代是否应当改订为公元前251年,则与秦庄襄王的年代是否应当改订有关。故先来看看秦庄襄王的年代问题。平势隆郎认为在位5年(公元前250年至前246年),而这与通行的在位3年(公元前249年至前247年)的看法有区别。

目前所见文献中关于秦庄襄王在位年代的记载大多是3年,如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秦)庄王三年,庄王死。[54]

文献中也有秦庄襄王在位4年的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

三年,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五月丙午,庄襄王卒。

秦庄襄王在位4年的记载,仅见于此。《史记》中关于本事的相关记载,如:

《六国年表》:(秦庄襄王三年)王龁击上党,初置太原郡。

《韩世家》:(韩桓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47年),秦悉拔我上党。

因此,《秦本纪》将王龁攻上党之年系于秦庄襄王四年,并不合理,应当是庄襄王三年。由此也可确定秦庄襄王年代为公元前249年至前247年。

由此,秦庄襄王及之前的秦孝文王之年代,应当如《史记》所记载,而不应该改订。

目前所发现的秦庄襄王时期出土纪年文献资料主要有:

秦庄襄王元年时期的铭文有《元年上郡假守暨戈》,其器现藏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该铭文为:

元年上郡假守暨造,漆工壮、丞圂、工隶臣□,平陆,九。

王辉、萧春源认为其年代为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器主即与白起同时之秦名将王屹。[55]

秦庄襄王二年的器物铭文有《二年上郡守冰戈》(《集成》11399),该铭文为:

二年,上郡守冰造,高工、丞沐叟(?)、工隶臣逑(徒),上郡武库。

关于本戈的年代有不同意见,林清源、王辉、萧春源、苏辉认为是秦庄襄王二年;李三认为是秦王政二年。[56]目前已经发现有秦王政二年的《二年上郡守锜戈》,再联系秦庄襄王三年时候的《三年上郡守冰戈》,本器的年代以定为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为合适。

此外,还有《二年少府戈》(《二编》1131),其铭文为:“少府,二年作。”一般认为本器年代为秦庄襄王二年。[57]

秦庄襄王三年时期的器物铭文有《三年上郡守冰戈》(《集成》11369),其铭文为:

三年,上郡守冰造,漆工师瘄、丞(徒)、工城旦

苏辉认为其年代为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58]

此外,还有《三年高奴石权》,1964年该器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三桥镇高窑村,铭文为:

三年,漆工巸、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

铭文中漏铸督造者之名,铭文中的“漆工巸”应该为“漆垣工师巸”的省称。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地区,《史记·项羽本纪》:“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正义》引《扩地志》:“延州州城即汉高奴县。”发掘简报以为其年代可能为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或者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59]记载秦“漆垣”县的相关兵器铭文有《七年上郡守戈》(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十二年上郡守寿戈》(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十三年上郡守寿戈》(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本器铭文格式与上述秦昭王时期的兵器铭文格式有一定差别,而与珍秦斋所藏兵器的铭文《元年上郡假守暨戈》(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相近;同时,秦王政时期地方督造的兵器铭文格式一般为“郡(假)守+工师+丞”三级制造格式、“×年+郡(假)守+工师+丞+工”的四级格式,本器铭文格式也与之不同。故《三年高奴石权》的年代可能为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