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隋唐以降世家贵族势力的衰落

中古时期世家贵族的升降沉浮原因是复杂的,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曾加以分析,多数人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兴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者还试图从社会和经济层面阐释这种变迁的原因,武仙卿、陶希圣认为,中国贵族家族是特定家族地方权力扩张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他们比统治者还要强大时,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操持九品中正制,利用它来为自己获取世袭特权。谷霁光则强调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皇权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南北朝晚期所确立的强有力的皇权统治是贵族家庭衰落的主因。[46]

北魏分定姓族,采取官爵与婚姻的双重标准,促成了北魏初年门阀秩序的形成。太和四姓确定以后,在较长时期内,成为衡量门阀士族等第的根本标准,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四姓”家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维持着稳定的社会存在,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自我标榜,“以婚姻相尚”。但在这种“百世不易”的高贵门第背后,“四姓”的不同家族、支系的政治机缘和政治命运却并不一致。经过了周隋至李唐皇权的多次变易,北魏的旧族标准势必由新的官爵、婚姻标准所取代。标志性事件是高宗显庆四年七月,朝廷特颁诏令规定: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无孙,前燕博陵崔懿,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47]此诏的颁布,源于山东士族“恃其族望”“卑视诸姓”,《太平广记》卷184《七姓》条引《国史纂异》可为佐证:“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大姓,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唐初,诏令禁止山东士族自为婚姻事件,涉及魏晋以来北方所盛称的崔、卢、李、郑、王五姓,其中李姓两望、崔姓亦两望,故就姓氏而言则称“七姓”,或称“五姓七家”,毛汉光在《中古山东士族著房之研究:唐代禁婚家与姓族谱》一文,对此也作了极为详尽的阐释[48],认为“七姓”中涉及人物多是太和中入为四姓者。

唐人非常看重家庭出身及其有关的家庭名望,尽管世家贵族已失去了前朝巅峰时期的特权,其家庭成员仍处于社会等级的最高端,但旧贵族与新势力之间,甚至旧贵族与皇室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气势。旧族内部的通婚,睥睨皇室或“勋臣”求婚的做法,激怒了上层统治者,632年,唐太宗命大臣彻底审查显赫家族的谱系及历史,准备编纂一本新的氏族谱著作,由高士廉负责,但书成之后,太宗发现编纂者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意图,仍然以南北朝时的衡量标准排定姓氏,因此下令重新修订,“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唐高宗时,又下诏编纂第二部氏族谱著作《姓氏录》,彻底贯彻“各以品位为家族等第”的官方标准。[49]

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的消失过程远比兴起过程缓慢得多,隋唐贵族势力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时的政局。陈寅恪先生认为,唐初的政治斗争是在关陇尚武贵族与山东崇文贵族之间展开,唐后期的政争也主要是在旧贵族和新兴贵族之间激烈进行。隋唐贵族家庭出身的成员依旧格外引人注目,北朝时,作为关陇贵族集团重要人物的李贤,其子孙在隋时也风光无限,李贤之子李穆在隋初位望极重,“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50]。陈爽认为,隋唐以降,范阳卢氏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维持着作为北方士族的地位和声望,荥阳郑氏作为关东首望之一,到唐中期仍保持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诚如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荥阳郑氏墓志铭》所述的那样:“天下甲姓有五,郑氏居其一,郑之勋德官爵有国史在;郑之源流婚媾,有家谱在[51]。”

严格地说,魏晋隋唐意义上的世家大族在宋以后是很难见到的,科举选士取消了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唐末五代之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52]。宋太宗亦曾说过:“中国自唐季海内分裂,五代世数尤促,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53]。但宋元以后,世家大族还是存在的[54],尤其是以科举立家的文化型世家较广泛地存在的。

陈寅恪认为,中古士族是一种具有等级特权的文化世家,唐以后的文化世家并未因士族的消亡而从历史上消失。文化世家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唐世士族尚有魏晋北朝遗风也”[55]。作为山东旧族(亦称山东旧门或士族旧家),重经学,守礼法,反映了山东旧门的祖德家风,宋元以后的文化世家,更多地表现为民间性特征,与民间宗族相结合。

宋代的世家大族也十分重视门第,尤其反映在婚姻观念上,强调门第相当,如安陆李惟清家族,“婚嫁皆择门户,问家法,不问富也”[56]。包拯两位女婿“皆士族佳器”[57]。欧阳修“孙女七人,皆适仕族”[58]

宋代文化世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本身政治发迹,以及朝廷对其家族重视的程度,如王安石在发迹以前,只是临川的一个普通望族,但受到神宗重用以后,以王氏家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在北宋中后期却掀起了政治巨浪。吕氏家族是北宋一个极其显赫的豪门巨族,“天下之人,谈衣冠之盛者,必以吕氏为世家”,吕氏的婚姻对象,或属衣冠旧族,或为新进权贵。[59]东平梁颢以科举获取功名,子孙数代,中进士者代不乏人,从宋太宗雍熙二年至北宋灭亡梁氏家族南迁,百余年间,梁氏家族由科目、荫补得官的先后有数十位,是当时山东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故时人称梁氏“阀阅冠于山东”[60]

另外,宋代世家势力中还有一部分由世袭特权产生的家族,他们大都形成于宋开国初期,有的属于功勋家族,如石守信、曹彬、高怀德、王审琦等家族,而钱氏则属于吴越统治者的子孙,钱氏家族纳士归宋以后,也受到宋王朝的优遇,但这些家族的后世子孙粗鲁豪横,在重文轻武的宋代社会里,他们对士人有一种本能的敌视和排斥,不思进取,政治地位也陡然下落,家族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明代的世家大族,大多源于科举之暴发,换言之,明代所谓的世家,主要是指科举家族。关于“世家”“大家”,明末清初学者施闰章认为,世俗所谓的世家,仅仅是指“公卿世累,缨笏相继”之家,然而,公卿贵人,咄嗟立尽,高门巍阀,同样不乏“生荆棘穴孤兔”,甚且“堕其家声,为先人僇”,族大不一定可取,只有“户诗书而家礼让,崇本尚实,孝悌力田”,其族不必属贤者,多数能向善,“贵至将相而不骄,困为匹夫而不谄,保世亢宗而无失坠”,方称得上真正的“大家”。[61]借助于科考入仕,成为有明望族的科举世家的例子很多,据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记载,陆氏就为宁波世家,宣德八年,陆瑜中进士,其后世子孙科举门阀不绝,他们通过自己在科举仕途上的成功另起家族的房头,陆瑜中进士以后,累官至刑部尚书,称“尚书房”,从孙陆偁弘治六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称“副使房”,陆钶,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巡抚保定都御史,称“都御史房”,陆铨,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广东右布政使,陆,正德十六年中一甲第二名,官至广东提学副使,称“榜眼房”,陆氏家族还有一些进士出身设立房头的,如陆泰称“翰林房”,陆世科称“大廷尉房”,陆懋龙称“给谏房”。[62]四川新都杨春、杨廷和先后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63]。江西是明代科第世家集中的省区之一,明代铅山费氏就被誉为“西江甲族”“科第世家”,自景泰初至嘉靖末年,百余年间铅山费氏先后有6人中进士,11人中举[64],至于贡生,国子监以及一般有意科场的读书人,费氏家族究竟有多少,则难以悉数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