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英语世界《西游记》的译介与传播研究,即《西游记》在英语世界里的译介、传播、接受、变异、改编、学术研究等。“英语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宽泛模糊的概念,黄鸣奋在《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中曾给出定义:“英语世界”的范畴包括以英语为母语、通用语和外国语三个层面: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一个层面在发生学意义上仅限于英国;以英语为通用语的第二个层面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以英语为外国语的第三个层面几乎覆盖了全球。[3]本书撰写的主要依据材料皆来源于英语世界,鉴于资料查找的可行性和课题研究的现实情况,笔者论及的英语世界的学者,主要是指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国高校与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包括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移民学者。所论及的英文资料,则包括上述英语世界国家学者及高校博士生的论著、译著、期(报)刊论文以及书评等。而他们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出版的英文论著,也归入考察和研究对象之内。而不以英国为通用语的国家,其学者的论著、研究成果转译为英文的文献资料不包括在内。所论及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是指版权归属于上述英语世界国家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包括留学或定居在上述国家的华人学者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力求在广泛收集英语世界《西游记》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第一手英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整理、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客观、公正和严谨的态度对这些研究文献及其作者所持观点进行阐释和评述,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比较文学实证性研究方法。本书主要对英语世界《西游记》的译介情况和研究情况进行研究,本质上属二次研究,即对英语世界学者关于《西游记》的译介和研究的“再研究”。这就需要尽可能地收集整理英语世界学者用英文著述的关于《西游记》的研究资料,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准确的阅读、比较、分析与归纳。
2.比较文学译介学方法。《西游记》西传是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以译介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对其从语言文字上进行研究的超越,还是从文化层面上对其英译文展开的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具体地说,以译介学学科基本原理为研究手段,把握“文化层面”和“创造性叛逆”两个切入点,分析比较原著与英译本以及不同译者的不同英译本,探讨处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表现出怎样的“创造性叛逆”现象,采用了怎样的翻译策略,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怎样的文化失落,造成怎样的文化误读等。
3.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方法。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发展到第三阶段的重要突破,是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中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在文学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诸如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的因素的作用下,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会发生变异。”[4]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忽略了中西文化差异性和异质性的问题。在英语世界《西游记》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过程中,文本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旅行,必然要面对不同文化模子的问题,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学新质,彰显出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和变异性。当中西文学与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变异学视野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英语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4.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本书将英语世界《西游记》研究的创新和成果与国内的《西游记》研究进行综述和对比,探索英语世界《西游记》研究的成果对国内之研究所产生的启发和影响。
除上述方法之外,在拥有大量原始资料和海外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还通过翻译的操纵与改写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等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阐述英语世界《西游记》的译介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