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与多维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五年前,当我确定要完成一套具有传世意蕴的“闽都文丛”时,便不期然地斟酌起丛书的排序问题。习文讲求“凤头、猪肚、豹尾”,丛书理当考量起承转合。作为总主编,我最终还是选定了陈章汉先生的《闽都文化与多维传播》一书来扛鼎压轴。

论年龄,我应称章汉为兄;但论学辈,他还得唤我为师兄。我们都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我还行使了分配这位大才子的权力,以至于我们后半生能惬意地扎堆文化、孜孜矻矻、披肝沥胆、共襄盛事。是缘分吧,似乎冥冥之中我就该为此书写序。

章汉兄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翰墨丹青多方涉猎,诗联辞赋凡文皆通。他在八闽大地乃至中国文坛声名远播,这一点我十分引以为豪。他的才识与贡献为母校争了光,我亦为自己当年在师大学生科工作时“慧眼识珠”,将他分配到福建青年杂志社当编辑而备感欣慰。他本来完全可以留校任教,但囿于特殊年代和分配政策,其时已拖儿带女的章汉兄没能圆高校教师之梦,他为此抱憾,却未曾抱屈。章汉兄凭借他的文才、口才加干才,从编辑之路开始,到“红蓝墨水”双管齐下,再到“文章翰墨”左右开弓,一路有稼有穑,且行且歌,不负众望。他曾先后四次出席全国文代会和作代会,也算为母校争光了。

他的成功让人心服口服,然而在成功的背后,有谁知道他就业与创作的艰辛呢?又有谁知道他砥砺前行的文化苦旅呢?读者尽可从此书中去感受他的执着和底气。

在共同推进和建设闽都文化的道路上,我与他的接触较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章汉兄被引进福州领衔文艺界工作,他潜心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先后有“可爱的福州”丛书、电视系列片及五条历史文化长廊等创作实践。十多年前,他受命对三坊七巷文化进行挖掘,发起成立闽都文化研究院,试办《闽都文化》期刊,并取得海外发行的公开刊号。为推动闽都文化研究进程,我在六年前衔命促成了研究院向研究会的成功升格。我在闽都文化的大本营里与他殊途同归,不亦乐乎。

带着文化情怀,到哪都两眼生光。章汉生于厦门同安,祖籍为福泉古驿道入莆第一村,他从小就随当老师的父母在福清最南端的新厝一带生活。新厝镇原名为“文秀乡光贤里”,闽王王审知为感念当地籍丞相翁承赞的建树而赐此名。也许正因发端于此,章汉对省会福州的历史和文化情有独钟,倾尽全力深耕细作,收获颇丰并影响日盛,他也实现了为“第二故乡”掬心奉献的心愿。

二十多年前,章汉兄作为专业作家回到原籍体验生活,采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江口风流》,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作品研讨会,老领导项南还专程赶来参会并作即席讲话。有机会转战省城后,他竟不失时机,专心垂注地广接地气,深入体验地方文化,挖掘历史人文底蕴,形成对闽都古城的洞察与辨识;在创作与传播上运用独特的“文化眼”进行探究、拿捏与表述,尝试多种形式与笔触,诸如长廊辞赋、碑记铭颂、宣言祭文、前言导语、序跋鉴赏、诗联歌吟、随笔杂谈、影视舞台等,从而形成丰实而精到的实践文本。他试图从多种维度阐释闽都文化,为社会和读者提供从挖掘到提炼、从钩沉到诠释、从盘点到表述的种种成功体验实例,从而助推文化开掘与弘扬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他说到且做到了,而且做得潇洒、精到,广获赞誉。这种用转身“抵达”再行“表达”的清晰路径辅以多维传播的文本张力,不正反映出闽都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吗?

我喜欢章汉兄的为人,感佩他的才思敏捷,也欣赏他从文学创作向文史挖掘与传播转型的华丽转身;退闲后,他更与学术界、创作界同道师友勠力办起以“承启斯文”为文化理想的福建省耕读书院,诚邀北大的谢冕教授、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恩师等做后盾,守望传统、聚焦前沿,继续深耕文化、导读大千。借此机会,我真得感谢章汉兄对闽都文化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是为序。

赵麟斌

2017年丁酉春月于福州寓所己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