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千年古方开新花
1979年10月23日,延安宾馆职工食堂的班长高志海突患急性阑尾炎,俗称“盲肠炎”住院治疗,外科备皮后准备手术。由于其本人害怕“动刀”“伤元气”,故让其老丈人王鸿儒问我:“能不做手术吗?还有没有其他不用动刀的治疗方法,姑爷害怕得要死。”
我说:“可以。”
王鸿儒听后把我的话直接转达给了姑爷高志海,高志海听老丈人说有不动手术的治疗方法,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让他老丈人带他来到我这里,我给其做了详细的检查。据他描述,他是因为先胃疼,后来右下腹痛二天入院,经检查,其麦氏点压痛(+)、屈腿试验(+)、腰大肌试验(+),初诊医生诊断无误,确是急性阑尾炎。征求了高志海的意见后,我给他开了一个药方。
处方:生大黄10g(后下)、生薏米30g、牡丹皮10g、青皮10g、桃仁10g、当归15g、连翘30g、冬瓜仁30g、黄芩30g、金银花30g、延胡索10g、芒硝10g(冲服)。二剂,水煎服。
服后大便增多,疼痛停止,急性阑尾炎痊愈。
我所用的药方是个古方,就是“大黄牡丹皮汤”,在这个基础上加减而成。原方只有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五味药,后加的生薏米、当归、延胡索、黄芩、连翘、金银花、青皮等。加生薏米、连翘、金银花,主要考虑患者湿热重,炎症突出,加延胡索主要考虑该病疼痛比较厉害,加黄芩是考虑肺与大肠相表里,加青皮主要是让邪气沉降下行,兼而消食导滞。方中的大黄荡涤胃肠湿热,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牡丹皮凉血散瘀,清透阴分伏火,桃仁滑肠润燥,行气散结,冬瓜仁清肺化痰,利湿排脓,芒硝咸寒软坚,适合于内热炽盛引起的痞(上腹部硬闷)、满(腹部胀满)、燥(粪燥且坚)、实(热积便秘)等。
全方共用构成了“清热破瘀,散结消肿”的功效。大黄牡丹皮汤是汉朝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里的一个药方,专门为湿热下注的“肠痈”所设,自古沿用至今,经久不衰。中医在治疗“肠痈”中一般分为三个类型:第一,蕴热型;第二,湿毒型;第三,热毒型(相当于急性单纯阑尾炎或其他各类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炎症消散的后期)。这个病的重点: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呈持续性或者阵发性加剧,伴有脘腹胀闷、嗳气、恶心、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而黄,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体温一般在38℃以下,可扪及局限性肿块。白细胞计数有时升高,舌质正常,舌苔白,脉弦紧或细涩。
总之,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外科住院患者的10%~15%,而蕴热型又是“肠痈”多发的一型,大黄牡丹皮汤在蕴热型肠痈的治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一至两剂治愈,这就是千年古方的作用。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治疗急性阑尾炎,全部治愈,无一例手术,也没有任何后遗症,全部用中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