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招聘管控
国法“家”规了然于心,实际面试过程中,还需要对诸多方面管控。招聘不能是盲目的,不是部门觉得缺人就能够招人,也不是人力资源部门觉得该候选者可用就能招进来。一切要以事实说话。从招聘前、招聘中再到招聘后,都需要做相关的记录。这是招聘之本,也是公司正常运转之本。
2.3.1 招聘前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之前,要知道目前需要招聘的岗位有哪些。招聘岗位的获知,不仅可以提前了解招聘渠道,还能通过分析岗位之间的相关性来提高招聘效率,比如软件互联网行业,实施顾问岗和技术支持岗在用人要求上就有很多相似性,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可以一并考虑。
为了更好把控招聘进度,整合所有招聘人员数据并汇总跟踪,也是招聘管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同时,在与合适候选者电话沟通时,如何介绍企业,如何在与求职者的简短沟通中获取必要信息、吸引求职者前来面试,也需要做好准备。
1.招聘需求表
招聘的起源,一定是存在真实的需求。何为真实?就是经过部门仔细核算与考虑后提出来的,再经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领导确认签字后形成的招聘需求表单。表单一般包含基本信息、需求原因、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等,这些信息明确了业务部门对人员的具体要求。根据表单要求,招聘人员才能开展招聘,如表2.7所示。
表2.7 招聘需求表

但是,如果存在较为紧急的招聘需求,已经通过相关领导确认,只是因为时间关系还未提交表单,可先开启招聘,同时进行表单的补签工作。
2.招聘汇总表
单个的招聘需求汇总到一起,更方便数据的统计。根据汇总表,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知道目前总需求数、已入职数、待入职数及待招聘数。部门、岗位和需求总数,该部分信息可提前填写好。将已入职人员和待入职人员及时填入相关表格内,即可知道目前待招聘人员数。表2.8给出了汇总表的一个样式及填写范例,根据公司关注要求的不同,可添加或删除某些信息。
表2.8 招聘汇总表

根据岗位性质和各岗位需求数量进行细化,更利于招聘工作的分工与协作。一般汇总表由专人登记并及时更新。招聘人员只需要了解自己所负责招聘的岗位和人数。做到及时更新,及时查阅,及时调整。
3.邀约话术
为了更加规范,企业一般会给出一个标准的邀约话术模板。它包含自我介绍、单位基本信息、招聘岗位信息、薪酬福利、乘车路线等。模板的好处在于规范,但规范也会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因此,除了一般性的沟通外,还需要注重灵活性。多做几次电话邀约,找寻一些共同点,更广泛地考虑求职者的态度以及提出的问题。
电话沟通的目的就是邀请求职者到公司面试,但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把握求职者的意向度。从语气、追问等多角度快速确定求职者的意向度,可用最短时间邀请到求职者。二是,熟知公司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信息。在知道求职者所在地之后,能立即给出最短最便捷的乘车路线,会给求职者一个良好的体验,增加邀约成功率。
4.企业简介
企业简介作为邀约面试函的附件内容,较口头沟通信息更加丰富、具体,进一步增强求职者前来面试的意愿度。另外,对于暂时不考虑的,也可以向其发送企业简介。求职者了解后,有可能产生面试想法。
2.3.2 面试中
在最初的求职经历中,我接触过一些非常不正规的企业。有的拿错过登记表,有的甚至都没有填写面试登记表这样一个环节。面试官只是拿着我的简历,和我做一些基本沟通。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我质疑其专业性。即使站在求职者角度,这种不专业的做法也会增加我的疑虑:他们真的很重视这个岗位吗?如果不重视,那招聘的意义又何在?这真的是一家值得加入并为之努力付出的公司吗?
可见,在做面试时,基本的环节,不仅是企业招聘管控的需要,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为了保证招聘效果,每一次的面谈结果都应该用白纸黑字写下来,作为下一轮面试的参考,也作为发放录用聘书的一个依据,更是日后复查必不可少的资料。
1.面试登记表
填写面试登记表是求职者来面试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这不仅是一份信息收集表,更是一份微缩型简历。最基本的面试登记表包括求职者基本信息、教育经历和求职经历。如果该表单做得更加详细,甚至会包含求职者的自我认知、优缺点、期望薪酬、期望工作环境等信息。在接下来的面试中,面试官可就这些信息做针对性提问与沟通。
如果需要设计面试登记表,教育经历和求职经历填写最近两个即可,再多则意义不大,毕竟简历上有完整注明。另外,不建议要求填写太过隐私的信息,比如家庭住址、父母信息等,这些可在面试的时候做简单沟通,等到面试通过,正式入职再填写也不迟。一份简单完整的面试登记表样式,如表2.9所示。
表2.9 面试登记表

2.面试评价表
对于每一次的面试,都应该做出评价并由面试官签字确认。面试评价表样式较多,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描述,或者两者结合。总的来说,业务评价,如果是技术类岗位,建议使用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则采用定性描述,为了更准确,针对某一特点,可用举例方式阐述。如对合作性的评价,则可描述为“小组领导,能很好凝聚并发挥团队力量”。当然,作为招聘工作者,按照公司提供的表单进行操作即可。
如表2.10所示,结合了多轮面试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属于综合类评价表。如果想要更加细化,得到更加完整的信息,可针对每轮面试单独设计,但效率较低。
表2.10 面试评价表

2.3.3 面试后
面试后的收尾工作也不容忽视,不是做完面试招聘就结束了。面试只是一个动作,动作的成效是否达标、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等,都需要后期数据的支撑。而数据的来源,就是招聘人员筛选的每一份简历、打的每一通电话、面试的每一个人。
另外,即便是通过面试的候选者,也不急于发放录用聘书,需要再次确认需求。尤其是对某些跨地区比较大的企业,更加需要注意。曾经就有同行企业发生过此类问题。他们企业在A地区面试通过一个合适人员,等到发放录用聘书后才得知,B地区有一个员工内部调动到了A地区,补充了该岗位的需求,无须再外部招聘。但录用聘书已经发出,毁约已经来不及了。招聘工作需要效率,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1.简历登记表
对于每一位打电话邀约的求职者,招聘人员都应将其信息登记下来。一来是方便人员跟踪,二来是方便做招聘数据统计。同时,也是评价招聘专员工作成绩的一个佐证。
哪些部门人员招聘通过率高,哪些原因导致求职者放弃面试机会或放弃入职,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简历登记表的数据分析得到。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提高下一阶段招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登记表不需要太复杂,除了基本信息,只需要关键信息,也就是对数据统计有帮助的信息。比如是否邀约成功、面试结果、放弃面试理由、放弃入职理由,如表2.11所示。
表2.11 简历登记表

2.入职审批表
对于面试通过人员,在发放录用聘书之前,还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将基本及重要信息统一登记,给相关领导过目与审批,再次确认面试结果以及招聘需求。毕竟录用聘书一旦发出,就具备了法律效力,因为一时疏忽造成人员的错招,公司将无力挽回。入职审批表样式,如表2.12所示。
表2.12 入职审批表

3.录用招聘模板
经最终确认后的求职者,即可发放录用聘书。按照公司固定录用聘书模板,只修改姓名、薪酬等相关信息,可确保其他信息的一致性。比如:
尊敬的_____:
很荣幸地通知您,经过多轮面试,确认您达到我公司××部门××岗位录用标准,我们特邀您前来我公司任职。
请于××××年××月××日上午9点,携带以下材料,到我公司办理入职手续。
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入职所需材料:
1.××
2.××
……
基本薪酬:试用期××元,转正后××元。
特别说明:×××
××公司
××××年××月××日
4.其他指标管控
除了对日常工作表单或规范文本的管控,对招聘效率也要管控,最常见的就是绩效指标考核。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总体的招聘完成率;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不同类型岗位招聘完成率。这些都是招聘人员需要注意的,只是招聘人员更多偏向于薪酬部门对员工绩效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