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配”是种病:货真价实的你,别害怕被拆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庭背景的重要性

如果你感觉自己是个欺骗者,你的家庭背景可能在其中起到了某种作用。克朗斯和艾米斯的早期研究认为,原生家庭可能是引发欺骗感的触发因素,并且绝大多数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群可能都来源于一类或两类家庭。让我们来看看。

家庭类型1:家有优秀兄弟姐妹

这类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的生长环境中常常有一个打着优秀标签的兄弟姐妹,特别是在智力方面很突出——而他们自己可能被贴上另一类标签,如“敏感”或“友善”。于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分裂,一方面他们会相信贴在自己身上的那个标签,另一方面又在学校里设置高目标、努力学习、争取做到最好来否认标签。然而,即使获得了成功,家里人对他们的成功印象也不那么深刻,并且也不太会改变原有的印象,还是认为另一个孩子更聪明。冒名顶替者们不停地努力,但家庭成见始终难以破除,他们会开始质疑家里人的说法是否正确,他们迄今所获得的成就实际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运气好或其他因素。

案例分析

舒拉和姐姐一起长大,姐姐丹娜比她大两岁。丹娜是家里老大,是个聪明孩子,10个月能走路,15个月能说完整的句子,3岁能阅读。在父母看来,丹娜是个有天赋的孩子,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帮助她激发“潜力”。舒拉感到自己的成绩没人真正关注。她也很聪明,但因为她的成绩是与年龄相符的,所以她没有从父母处获得同等程度的关注。但是,父母总是强调舒拉的特殊才能,防止她有被冷落的感觉。于是,每每父母谈起舒拉,总是说她“外向”,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与朋友相处融洽。丹娜更内敛,所以舒拉就获得了“活泼”和“友善”的标签。舒拉能接受这些标签,但她的学业成绩未真正得到关注,总免不了感到委屈,因为尽管不错,但并不是像丹娜那样出类拔萃。于是她变得很有野心,特别是在学业追求方面,但她一直没弄懂她到底在向自己或父母证明什么。不管怎样,她从未感到对自己的“证明”是足够的——她确实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包括学术获奖,考上顶尖大学,职场顺利等,但始终觉得自己获得的比不上丹娜获得的东西——丹娜才是“正品”,舒拉不过是假装像她那样优秀的假冒品。

家庭类型2:家有奇才

与家庭类型1不同;在这里,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家里人把他们当作偶像崇拜,认为他们各方面超出常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魅力、更聪明、更善于社交、更有技巧等。一旦体验到失败,或者至少意识到自己并不像家里人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时,问题就随之而来。他们不信任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并且开始自我怀疑。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很努力地去工作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认为自己并不是父母眼中的天才,而是一个冒名顶替者。

当然,家庭背景并不是导致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唯一原因。还有许多人认为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但并没有产生假冒者的感觉,同样,并非所有的“冒名顶替者”是在此类家庭环境中产生的。本章我们将进一步查看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其他诱发因素。

案例分析

尚恩生活在一个有弟弟的家庭——弟弟有特殊需要。弟弟性格很好,非常可爱,但无法像父母期望的那样长大。另外,尚恩是父母理想中的儿子。按照父母对尚恩的期望,他聪明、善良、有思想、相貌英俊。确实,他在学校表现优异,愿意花时间照顾弟弟(他很乐意),也吸引了很多异性(受欢迎)的注目。然而,成年后,尚恩对自身背负的期望感到有压力。他觉得父母对他的期望比自己实际能做到的要高,而且他也不是父母所塑造的那种完人。正是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和他对自身能力认识之间出现了错配,他觉得自己像个冒名顶替者——表现出来的不是自己的真实面目。这也让他深感压力——越是希望满足父母的期望,就越觉得自己虚伪。能证明他并不如想象中完美的证据也被他藏起来了,这更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