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物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以完成对信息的检测、识别、变换、存储、传递、计算、提取、控制和利用。
根据物流的功能和特点,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及射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Web技术等。
3.3.1 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是对数据自动识读且将数据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1.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白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空(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隐含着数字信息、字母信息、标志信息、符号信息,主要用以表示商品的名称、产地、价格、种类等,是全世界通用的商品代码的表述方法。
条形码是标识商品身份的统一编码。它将商品的编码数字用平行线条式的符号代替,以便扫描器读入计算机,经解码后转成数字代码,再由计算机处理,主要用在商品包装(外包装)上。
条形码在物流中的作用如图3-4所示。
图3-4 条形码在物流中的作用
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维码的码制包括EAN码、UPC码、39码、交叉25码和EAN128码。其中,UPC码主要用于北美地区,EAN128码是国际通用符号体系。EAN128码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联合开发、共同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条形码符号。它是一种连续型、非定长、有含义的高密度代码,用以表示生产日期、批号、数量、规格、保质期、收货地等商品信息。另有一些码制主要适用于有特定要求的场合,如库德巴码用于血库、图书馆、包裹等的跟踪管理,交叉25码用于包装、运输和国际航空系统为机票进行编码,还有类似39码的93码,它的密度更高,可代替39码。
中国商品采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EAN码。EAN码由13位数字组成,最前面的3位数字为国家或地区代码,中国的代码分别为690、691和692。第4~7位代表厂商,第8~12位为商品代码,最后一位为校验码。
条形码有标准码和缩短码两种。其代码结构如下。
EAN-13条形码(标准码,见图3-5)由13个数字组成。
(1)第1~3位:国家代码,由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IANA)分配给各会员国。
(2)第4~7位:厂商代码,我国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分配给各申请厂商。
(3)第8~12位:产品代码,由厂商设定。
(4)第13位:校验码(防止扫描器阅读条形码时误判)。
图3-5 EAN-13条形码
EAN-8条形码(缩短码,见图3-6):用于包装面积或印刷面积不足以印刷标准码的商品,由8位数字组成。
图3-6 EAN-8条形码
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图书管理、仓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交通运输、包装、配送等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自动识别系统由条形码标签、条形码生成设备、条形码识读器和计算机组成。
条形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形码技术包括条形码的编码技术、条形码标识符号的设计、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它是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缺少的前端采集技术。
2.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又出现了图像字符识别(Image Character Recognition,ICR)和智能字符识别(Intelligent Character Recognition,ICR)。实际上这三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
OCR有三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办公自动化中的文本输入、邮件自动处理、与自动获取文本过程相关的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包括零售价格识读,订单数据输入,单证、支票和文件识读,微电路及小件产品的状态及批号特征识读等。鉴于OCR在识别手迹特征方面的进展,目前人们正探索OCR在手迹分析及鉴定签名方面的应用。
3.磁条(卡)技术
磁条(卡)技术应用物理学和磁力学的基本原理,把一层薄薄的由定向排列的铁性氧化粒子组成的材料(也称涂料),用树脂黏合在一起,并粘在诸如纸或塑料这样的非磁性基片上。
磁条(卡)技术的优点包括:数据可读写,即具有现场改变数据的能力;数据存储量大,便于使用,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数据安全性;能用在许多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基材上。这些优点使之在信用卡、银行卡、机票、公共汽车票、自动售货卡、会员卡、现金卡(如电话磁卡)等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声音识别技术
声音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效、可靠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其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这种技术可以用声音指令和特定短句实现“不用手”的数据采集,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手和眼睛,但比较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
5.视觉识别技术
视觉识别技术是这样的技术:它能获取视觉图像,而且通过一个特征进行抽取和分析,能自动识别限定的标志、字符、编码结构,或可确切识别呈现在图像内的其他基础特征。
6.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可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
RFID适用的领域: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与交换的场合。由于射频识别卡具有可读写能力,因此RFID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
射频识别技术的传送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等。对于应用射频识别技术的特定情况,应考虑传送距离、工作频率、标签的数据容量、尺寸、重量、定位、响应速度及选择能力等。
RFID系统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阅读器)和发射接收天线组成。
信号发射机:为了实现不同的应用目的,信号发射机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典型的形式是标签(TAG)。标签必须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存储的信息发射出去。
信号接收机(阅读器):提供与标签进行数据传输的途径。
发射接收天线:信号发射机与信号接收机之间传输数据的发射、接收装置。
7.便携式数据终端
便携式数据终端(Portable Data Terminal, PDT)可把那些采集到的有用数据存储起来或传送至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把它与适当的扫描器相连,可有效地应用于许多自动识别系统。便携式数据终端一般包括一个扫描器、一个体积小但功能很强并带有存储器的计算机、一个显示器和供人工输入的键盘。在只读存储器中装有常驻内存的操作系统,用于控制数据的采集和传送。
8.智能卡(Smart Card)
科学家将具有处理能力和安全可靠的加密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嵌装在一个与信用卡一样大小的基片中,组装成“集成电路卡”,称为智能卡。其最大特点是具有独立的运算和存储功能,在没有电源供电的情况下,数据也不会丢失,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都非常好,成本适中。
3.3.2 自动定位技术
1.全球定位系统(GPS)
1)GPS的工作原理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使地球上的任何用户都能确定自己所处的方位,由一系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24小时提供高精度的世界范围的定位和导航信息。
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利用高空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信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接收信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
2)GPS的组成
GPS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1)GPS卫星星座。GPS卫星星座是发射入轨且能正常工作的GPS卫星的集合。GPS卫星星座由24颗GPS工作卫星组成,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这24颗卫星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
(2)地面监控系统。对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动态已知点。卫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座——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工作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还要使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监测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将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3)GPS信号接收机。GPS信号接收机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预测出GPS信号从卫星到信号接收机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工作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监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3)GPS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GPS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和交通管理等许多功能。例如,车辆跟踪和货物跟踪、出行路线的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和调度、紧急援助等。
4)GPS对物流产业所起的作用
(1)实时监控功能。在任意时刻通过发出指令查询运输工具所在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等信息),并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显示出来。
(2)双向通信功能。GPS的用户可使用GSM的话音功能与司机进行通话或使用本系统安装在运输工具上的移动设备的汉字液晶显示终端进行汉字消息收发对话,质量监督员可了解并控制整个运输作业的准确性(发车时间、到货时间、卸货时间、返回时间等)。
(3)动态调度功能。调度人员能在任意时刻通过调度中心发出文字调度指令,并得到确认信息。可进行运输工具待命计划管理:调度人员根据运输工具在途中反馈的信息,在运输工具未返回车队前做好待命计划,可提前下达运输任务,减少等待时间;可加快运输工具周转速度,进行运能管理:将运输工具的运能信息、维修记录信息、车辆运行状况、司机人员信息、运输工具的在途信息等多种信息提供给调度部门,以提高重车率,尽量减少空车时间和空车距离,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运能。
(4)数据存储、分析功能。实现路线规划及路线优化,事先规划车辆的运行路线、运行区域,以及何时应该到达什么地方等,并将该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以备将来查询、分析使用。依据资料库储存的信息,可随时调阅每台运输工具以前的工作资料,并根据各管理部门的不同要求制作各种不同形式的报表,使各管理部门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提出新的指示。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除普通的民用外,在气象观测、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都能大显身手。2020年,随着北斗三号系统的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
2.地理信息系统(GIS)
1)GIS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等)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进行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2)GIS的组成
(1)硬件。GIS的硬件主要包括所操作的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及存储设备。
(2)软件。GIS的软件包括存储、分析、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和工具。主要的软件部件有输入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地理查询、分析和视觉化的工具,以及便于使用这些工具的图形用户界面。
(3)数据。一个GI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据。主要包括数据查询软件、数据分析软件及信息分析软件。
(4)人员。如果没有人来管理系统和制订计划并应用于实际问题,GIS技术就没有什么价值。GIS的用户包括设计和维护系统的技术专家,以及那些使用该系统并完成他们每天工作的人员。
(5)方法。成功的GIS需要具有好的设计计划和开发手段。
3)GIS的工作模式
(1)地理参照系统。地理信息包含明确的地理参照系统,如经度和纬度坐标,或者国家网络坐标,也可以包含间接的地理参照系统,如地址、邮政编码、人口普查区名、森林位置识别、路名等。一种叫作地理编码的自动处理系统可将间接的地理参照系统(如地址描述)转变成明确的地理参照系统(如多重定位)。这些地理参照系统可以定位一些特征,如森林位置,也可以定位一些事件,如地震,用于做地表分析。
(2)矢量模式和栅格模式。地理信息系统工作有两种不同的基本地理模式,即矢量模式和栅格模式。矢量模式非常有利于描述一些离散特征,即在矢量模式中,关于点、线和多边形的信息被编码并以坐标形式储存。一个点特征的定位,如一个钻孔,可以被一个单一的坐标所描述。线特征,如公路和河流,可以被存储为一系列的点坐标。多边形特征,如销售地域,可以被存储为一个闭合循环的坐标系。栅格模式发展为连续特征的模式。栅格图像包含网格单元,有点像扫描的地图或照片。不管是矢量模式还是栅格模式,用来存储地理数据,都有优点和缺陷。
4)GIS的工作任务
(1)输入。在将地理数据用于GIS之前,必须将其转换成适当的数字格式。从图纸数据转换成计算机文件的过程叫作数字化。对于大型的项目,现代GIS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技术使这个过程全部自动化。目前,许多地理数据已经是GIS兼容的数据格式。这些数据可以从数据提供商那里获得并直接装入GIS中。
(2)处理。对一个特定的GIS来说,有可能需要将数据转换或处理成某种形式以适应所使用的系统。例如,地理信息适用于不同的比例尺(街道中心线文件的比例尺是1∶100000;邮政编码的比例尺是1∶100000)。这些信息在被集成以前,必须转换成同一比例尺。这可以是为了显示而做的临时转换,也可以是为了分析所做的永久转换。GIS技术提供了许多工具来处理空间数据和去除不必要的数据。
(3)管理。对于小的GIS项目,把地理信息存储成简单的文件就足够了。但是,当数据量很大且数据用户数很多时,最好使用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组织和管理数据。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用来管理一个数据库的计算机软件。
(4)查询和分析。GIS提供简单的鼠标单击查询功能和复杂的分析工具,为管理者和类似的分析者提供及时的信息。现代GIS技术具有许多有力的分析工具,如接近程度分析工具和覆盖范围分析工具。
(5)可视化。对于许多类型的地理操作,最终结果最好是以地图或图形的方式显示,图形对存储和传递地理信息非常有效。
5)GIS在仓库规划中的应用
由于GIS本身是将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和数据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的新型技术,其特征非常适合仓库建设规划,从而使仓库建设规划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使仓库建设的经费得到最合理的运用。仓库GIS作为仓库MIS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用地理坐标、图标的方式更直观地反映仓库的基本情况,如仓库建设情况、仓库附近公路和铁路的情况、仓库物资储备情况等,它是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补充。
作为进行仓库规划的GIS,它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解决仓库建设的规划审批问题,二是为规划师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功能。从仓库整个的宏观规划来说,它还可以解决仓库的宏观布局问题。
3.3.3 数据处理技术
1.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使用的国际标准,是一种综合了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电子化贸易手段。例如,国际贸易中的采购订单、装箱单、提货单等数据的交换。
1)EDI的含义
EDI是指商业贸易伙伴之间,将规范化和格式化的经济信息通过电子数据网络,在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处理。EDI系统模型如图3-7所示。
图3-7 EDI系统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EDI描述为“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这表明EDI应用有它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条件。
(1)EDI用于企业之间的文件传递,使用EDI交易的双方并非同一组织内的不同部门。
(2)交易双方传递的文件有特定的格式,采用的是报文标准,目前是联合国的UN/EDIFACT。
(3)双方各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
(4)双方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能发送、接收并处理符合约定标准的交易电文中的数据信息。
(5)双方计算机之间有网络通信系统,信息传输是通过该网络通信系统自动实现的。信息处理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无须人工干预。
2)EDI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EDI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电子化贸易手段及工具,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单证格式化。EDI传输的是企业间格式化的数据,如订购单、报价单、发票、货运单、装箱单、报关单等,这些信息都具有固定的格式与行业通用性。而信件、公函等非格式化的文件不属于EDI处理的范畴。
(2)报文标准化。EDI传输的报文符合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这是计算机能自动处理的前提条件。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EDI标准是UN/EDIFACT。UN/EDIFACT作为国际标准,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的EDI标准也以UN/EDIFACT标准为基础制定。因此,掌握EDI的国际标准UN/EDIFACT对实施EDI至关重要。
(3)处理自动化。EDI信息传递的路径是从计算机到数据通信网络,再到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信息的最终用户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它自动处理传递来的信息。因此,这种数据交换是机—机,应用—应用,不需人工干预。
(4)软件结构化。EDI功能软件由五个模块组成:用户界面模块、内部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接口模块、报文生成与处理模块、标准报文格式转换模块和通信模块。这五个模块功能分明、结构清晰,构成了EDI较为成熟的商业化软件。
(5)运作规范化。EDI以报文的方式交换信息有其深刻的商贸背景,EDI报文是目前商业化应用中最成熟、有效、规范的电子凭证之一,EDI单证报文具有法律效力,已被普遍接受。任何一个成熟、成功的EDI系统,均有相应的规范化环境做基础。
3)EDI标准
EDI报文能被不同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其关键就在于数据格式的标准化。EDI标准主要包括语法规则、数据结构定义、编辑规则和协定、已出版的公开文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DI标准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颁布的《行政、商业和运输用电子数据交换规则》(EDIFACT),该标准包括了EDI标准的三要素,即数据元、数据段和标准报文格式。
4)EDI技术实施过程
EDI技术的实施过程就是用户将相关数据从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传送到有关交易方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该过程因用户应用系统及外部通信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在有EDI增值服务的条件下,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从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提取,转换成平面文件。
(2)将平面文件翻译为标准EDI报文,并组成EDI信件,接受方从EDI信箱收取信件。
(3)将EDI信件拆分并译为平面文件。
(4)将平面文件转换并传送到接受方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
EDI信息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自动地在计算机之间以标准格式进行数据的传递和处理,可大大提高物流业的作业效率。
2.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是信息系统的一门核心技术。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数据库技术将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系统可方便地、及时地、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将此作为行为和决策的依据。现代物流信息量大而复杂,如果没有数据库技术的有效支持,物流信息系统将根本无法运作,更不用说为企业的信息分析和决策提供帮助。
3.数据挖掘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数据资源日益丰富。但是,“数据丰富而知识贫乏”的问题至今还很严重。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随之产生。
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4.Web技术
Web技术指的是开发互联网应用的技术总称,一般包括Web服务端技术和Web客户端技术。
Web技术是网络社会中具有突破性变革的技术,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的技术。Web技术采用超文本、超媒体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能把各种信息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图文并茂的信息集成能力及超文本链接能力。Web页面的描述语言由标识语言发展为可扩展的标识语言,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方便地定义行业的语义。
全球视野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互联港口覆盖欧亚31个港口,“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实现物流信息共享
2017年11月8日,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牵头主导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简称“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与国际港口社区系统协会、马来西亚巴生港、阿联酋阿布扎比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在杭州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携手先期合作的西班牙巴塞罗那港、葡萄牙锡尼什港、荷兰鹿特丹港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正式开启欧亚地区港口物流信息互联时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高级经济师梅冠群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五通”,本质上是通过更加顺畅、便捷的生产要素的流通,构建起包括沿线各国在内的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流通体系中,物流既是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物流作为设施联通的内核及贸易畅通的支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先导性产业。物流互联互通既包括道路交通的“硬联通”,也包括数据信息的“软联通”,其中,物流信息的互联共享尤为关键。
早在2012年,中日韩三国的交通、海洋部门联合成立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致力于解决跨国间和不同运输模式下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问题。该网络由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代表中方牵头组建,此前已实现宁波舟山港、横滨港、釜山港等东北亚26个港口的集装箱船舶状态信息共享、16个港口的集装箱状态信息共享,并与西班牙巴塞罗那港、葡萄牙锡尼什港两个欧洲港口实现互联。
2014年9月国家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等已有平台,开展物流信息化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推进沿线港口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实现物流信息的“软联通”。
此次与国际港口社区系统协会签约,旨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物流信息的互联共享,将NEAL-NET进一步推广至欧盟等其他地区。同时,也拉开了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与众多港口社区系统互联合作的大幕,未来可通过国际港口社区系统协会将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推广至欧洲、大洋洲。
资料来源:新华社
企业案例
海尔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为了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高效、反应快速的现代物流系统,海尔采用了SAP公司的ERP系统和BBP系统(原材料网上采购系统),对企业进行流程改造。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海尔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不仅很好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且将海尔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到了包含客户和供应商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海尔电子商务的发展。
海尔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特征是速度,而海尔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使供应链上的信息同步传递,能够实现以速度取胜。
(2)海尔物流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能够向客户提供竞争对手所不能给予的增值服务,使海尔顺利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
海尔采用了SAP公司提供的ERP系统和BBP系统,组建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
1.ERP系统
海尔物流的ERP系统共包括五大模块,即MM(物料管理)、PP(制造与计划)、SD(销售与订单管理)、FI/CO(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
在ERP系统实施后,海尔物流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孤岛”,使信息同步而集成,提高了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加快了对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例如,原来订单从客户下达传递到供应商需要10天以上的时间,而且准确率低,在实施ERP系统后,订单不但在1天内完成“客户—商流—工厂计划—仓库—采购—供应商”的过程,而且准确率极高。
2.BBP系统
BBP系统(原材料网上采购系统)主要建立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基于因特网的业务和信息协同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1)通过平台的业务协同功能,既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招投标,又可以通过因特网将所有与供应商相关的物流管理业务信息,如采购计划、采购订单、库存信息、供应商供货清单、配额以及采购价格和计划交货时间等发布给供应商,使供应商可以足不出户就全面了解与自己相关的物流管理信息(根据采购计划备货,根据采购订单送货等)。
(2)对于非业务信息的协同,SAP公司使用构架于BBP采购平台上的信息中心为海尔与供应商之间进行沟通交互和反馈提供集成环境。信息中心利用浏览器和因特网作为中介,整合了海尔过去通过纸张、传真、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手段才能完成的信息交互方式,实现了非业务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网上发布。
海尔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用“一流三网”来概括。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指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
整个系统围绕订单信息流这个中心,将海尔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进行整合,使供应商和用户、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同时开始执行,同步运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海尔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零库存”“零距离”和“零营运资本”,而且整合了内部,协同了供货商,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生产力,方便了使用者。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问题:
1.根据海尔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你认为海尔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2.海尔为什么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3.请对海尔流程再造前后的不同点进行分析。
4.海尔物流管理的“一流三网”体现在哪些方面?
5.海尔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案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