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概念
根据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记载,年轻时期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曾和老年的巴门尼德见过一次面,由此笔者猜测同一时代的智慧之人总是想寻见彼此的,讨论的也都是理性的话题。不过,苏格拉底比前辈们前进了一大步,先哲们所思考的问题都是“源于”,而苏格拉底发现了概念的“形”。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能够给予这个细胞一种规定性,使其达到一种数学和逻辑学上的有序性、清晰性与确定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时,给出的答案都是具体殊相的。比如,“刚毅木讷,近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从未试图从具体性中抽象出一种能覆盖所有具体的“仁”的一般性概念。苏格拉底从来不满足于具体殊相的解释,当苏格拉底追问“什么是美”时,他从来不用花的美或人的美来解释,而是用美本身。我们都会认为,远古的哲学家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其实我们在使用“属加种差”这一概念的“形”来描述概念时,应该缅怀苏格拉底,是他发现了概念的“形”。
超越具体殊相达到一般共相是知识学的基本特征,所有的知识只有在一般共相的基础上才可以被谈论。具体殊相在流变和消失,一般共相则永恒与持存,概念就是一般共相,它比具体图片更能给人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椅子的概念比任何一把具体的椅子都容易复用、组合、索引和传承,相对于某一把具体的椅子,椅子的概念有更多的灵动性。黑格尔说,受过教育的人生活在抽象的概念中,在思想中自由运动。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经常遇到“鸡同鸭讲”的情况,对于沟通中的某个词汇,对话双方理解迥异,在没有弄清楚词汇的含义之前就开始讨论问题,结果就是讨论不清楚。理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概念、判断和推理,其中概念是基石。苏格拉底把概念纳入理性,就是为知识的大厦奠基。从知识学的角度来看,识别一个人是否理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注意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