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理想之路:大学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做原创性研究 育创新型人才

学校自2008年首次开办研究生导师培训班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每次培训班都设立不同主题,对提高导师带教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培训班的主题是“组学技术前沿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拓展广大导师的前沿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带教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开班之前,我先做个发言,谈三点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做原创性研究

首先,原创性研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先后发生的五次科技革命,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交流方式和引领人类文明、影响世界发展格局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当前,以新生物学为代表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经到来,人类将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时代迈向智慧科学时代,必将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不难发现,每一次颠覆性科技革命都源于重大原始创新。动力学原理的建立带来了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基于伦琴射线的发现成功研制出X线机,在核裂变聚变理论的指导下,原子弹、氢弹才得以问世,青霉素发现的背后是细菌学理论的建立,临床输血技术是基于“血型发现”等,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原创性研究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源头活水,是带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原创性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创新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原始性创新,是最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包括重大理论发现和技术发明,也就是常讲的发现未知——探索自然规律及其特点;发明未有——创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挑战教科书——对原有结论作出颠覆性的否定。二是拓展性创新,包括综合集成、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是将已有知识通过整合再加工转化为新的成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大原始创新在支撑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现代文明进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从近现代世界科技中心变迁史来看,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无不都是以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为标志,从而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根本是原始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只能算是科技大国而不是科技强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仍然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发表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2位,但被引频次仅居第8位,2012年篇均被引仅为6.51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57次。2012年发明专利总数世界第一,但外企占了一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曾评价说:“中国人在近半个世纪中,除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文明几乎没作什么贡献”。Ted C.Fishman在《中国工厂:下一个大国的野蛮成长》一书中说:“中国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原始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速度及其核心竞争力。大学是国家原始创新的发源地和孵化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要进一步增强做一流科学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自觉摆脱跟踪模仿的思维定势,增强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要坚持“基础研究世界第一、应用研究效益第一”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努力克服为科研而科研、消除为“发论文、晋职称、拿学位”的功利性科研陋习。要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前沿的敏感性,潜心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出新假说、揭示新原理、建立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为国防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作出历史性贡献。

第三,原创性研究是培养世界顶尖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谁拥有人才就拥有了未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和强校梦,最关键、最紧迫的是人才。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世界顶尖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战略选择。2011年9月,美国副总统拜登撰文指出,21世纪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国家真正的财富,美国必须将科技创新和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未来的创造者来自今天的研究生,他们肩负着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只有那些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顺利确立前沿研究方向,形成独立的科研能力并且富于创造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卓越的世界一流人才。有关学者对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研究后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人一生中的黄金创造期一般在26~46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出成果的年龄平均在46岁左右。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始终遵循“做顶尖学术、追求卓越创新和育一流人才”的理念,不仅培养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也成就了无数世界级的名师大家。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能否培养出划时代的杰出人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科教融合、教研一体”的教师成长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导师们立志“做引领性科研,当主导型学者,出突破性成果”,以高深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努力把他们带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在原创性研究实践中,真正培养一批“让全世界同行都知道的新人”,对“钱学森之问”做出我们自己的回答。

第二个问题:着力培养科学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人们对原有的感性形象在头脑中进行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高级思维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俗地说,想象力就是“无中生有”的能力,是产生创意的火花。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没有丰富的科学想象力。任何假说的提出、新概念的突破、新技术新方法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科学想象力。

当前,中国学生包括研究生,科学想象力缺乏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但是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全被“标准答案式”教育所压抑,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只会找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求知提问的动力没有了,追求创意创新的思维麻木了,科学想象力被磨灭了。从主观上看,我们还存在读书不够,思考不够,想象力不够。当下网络上流传着一张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照片,凌晨四五点钟还有大量学生在阅读,可说是夜深人静、灯火辉煌、埋头苦读,令人感慨,也令我辈汗颜。

培养科学想象力,首先是要重视思想自由。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不同文化的繁荣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充实着浓郁的思想自由气息,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怀疑、批判、创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认为:“作为科学家,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进展都源于承认无知,源于思想的自由。”做一流科学,育一流人才,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闪现出灵感的火花,使创新学术思想和科学想象力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翱翔。其次是要重视批判性阅读。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书本的限制,跳出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充分激发想象力、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因此,读书不仅要读懂、读深、读透,还要读出问题来,读出启示来,读出灵感来。第三是要重视提出科学假说。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恩格斯甚至说:“有一个错误的假说,也比没有假说好”。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善于凝练科学问题,大胆提出科学假说,也要在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想象力。

第三个问题: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是大学的灵魂。弥漫着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必然是创新思想不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大学。经过长期积淀自然形成的学科学术氛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必然激发广大师生对学术的探索和对创新的热爱。在浓郁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师生可以自由地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不同流派的学术风格,必然是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科技与人文思想交相辉映的满园春色。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一是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大国崛起,须有对创新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民族振兴,须有对创新精神的激励与尊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不会热衷于那些做给他人看的“学术”,才会静下心来专注科学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将做一流学术的追求融入人生理想。我相信,当我们所有人都将这种乐趣和荣耀渗透到每一个毛孔,建设世界一流医学名校就是必然实现的目标。二是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新思想发源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平等的学术交流氛围是孕育科学思想、培育创新成果的土壤。要拆除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隔离墙”,坚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导师但不迷信导师。要消除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分学科高低,不带任何偏见,促进学术思想不断碰撞、深入交流与相互融合。三是要建立严格的学术制度。学术制度是学术繁荣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单位,特别是一个学科、一个实验室,连最基本的学术交流制度都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最终肯定做不出有价值的成果,而且也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希望各院系、科室和研究团队要建立定期的学术交流制度,包括学术报告会、读书报告会、实验室会议等,形式可以多样,时间不限长短,只要长期坚持下来,就一定会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营造有利于做原创性研究的学术生态环境。

此次培训,学校机关做了认真的准备,邀请了国内多位大家,既有专业学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有带教经验丰富的优秀导师。同时,还编印了相关资料。为了把这次培训班办好,我提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各单位要专门为各位导师安排出时间,确保培训人员和培训时间落实到位。二是希望大家主动思考,在了解把握组学等生物医学发展前沿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在寻求科研突破口、提高带教能力等方面作积极思考。三是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把握科技发展态势,提高研究生指导能力,为努力创办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