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一流人才战略 建设世界医学名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0年,定当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中国发表SCI论文总数超过12万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去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占全球总量的1/5,居世界首位。中国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还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和中国人的埋头苦干。但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和军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军战略。去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今年4月,全军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央军委对未来10年我军人才发展作出的中长期战略部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人才建设的高度重视。
我校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史表明,人才决定着学校的今天和未来,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校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卫生技术人才,产生和走出了以黎鳌、程天民、王正国等为代表的12位两院院士、122名三级以上教授和47名将军,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发展国防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这支人才队伍的数量、水平与创建世界医学名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人才总量偏少,军人数量锐减,文职人员骨干作用尚未发挥,聘用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高、中、初职呈倒金字塔型,学科带头人年龄偏大,一些学科选拔不出接班人;三是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今天,我们以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为主题,召开学校党委扩大会,就是要汇聚全校智慧,动员全校力量,努力开创“党委管人才,科主任找人才,机关服务人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要树立创新理念引领人才建设
理念决定事业兴衰与成败。加快人才建设,创新理念是关键。一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战略资源”的理念。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实力之争。人才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毫无疑问,在这场全球人才大战中美国是最大赢家。“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就派出上千名军事专家前往德国抢夺人才,动用了100多架飞机,接走了2000多名德国科学家。美国不仅培养了世界40%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还聘用了全球70%的诺贝尔奖得主为其工作,并聚集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乃至全世界大多数杰出人才。美国通过明争暗夺的人才竞争,改变了今天的世界格局,成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和科学中心。未来世界谁拥有更多世界顶尖级人才,谁就能占据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制高点,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赢得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强校、人才强军、人才强国的先进理念,对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对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对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不断构筑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竞争优势。二要树立“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的理念。大学是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就在于它聚集了一批能够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科技泰斗和学术大师。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有一支以3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享誉世界的一流教师队伍。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仅20年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源于75%的教授都来自于北美一流学府。据统计,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250名的作者中,美国占65.7%,中国只占0.31%。在高校办学水平竞争中,人才竞争是核心竞争,人才差距是最大差距。要建设世界医学名校,要为国家、为民族、为军队作出划时代的贡献,归根结底要依靠一流人才。正如总后刘源政委来校视察时指出:“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世界医学名校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一流人才在建设世界医学名校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建设一流大学、造就一流人才的理念,以追逐世界医学名人、培养世界医学名师、造就世界医学名家为理想和追求,上下争第一、全校创一流。三要树立“人人作贡献,人人能成才”的理念。人皆有才,才分高低,但不分贵贱。胡锦涛同志指出:“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我们在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中,要大力倡导“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贡献者”的人才理念。无论是现役军人、文职人员还是聘用人员,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管理服务人员,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就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可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能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军队、对学校的有用之才。四要树立“环境造就人才,环境聚集人才”的理念。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史,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造就一大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领袖、科学巨匠和文化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造了一个有利于人才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敢闯新路的良好环境。这为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要努力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和平等、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争鸣出火花、以争鸣出思想、以争鸣出真理,营造敢于怀疑一切、不被经验束缚,敢于向科学挑战、不迷信权威的浓厚学术氛围和文化。要努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环境,给人才以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以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努力营造安安心心做学问,扎扎实实干事业的人文环境,理解、信任和尊重人才,鼓励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积极为他们排除干扰,使广大科技人员能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埋头搞学术,潜心做学问,拒绝浮名、拒绝浮躁。
二、要以国际化视野推进人才战略
当前,人才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集中体现在人才定义国际化,人才观念国际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来源国际化,人才评价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待遇国际化,人才环境国际化,人才身份国际化。正如耶鲁大学迈伦·热内尔所言:“科学家是一个移动的专业阶层,哪里有支持,他们就会去哪里。”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人才国际化的新特点,牢牢把握新机遇,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培养人才,敢于运用国际通行标准评价人才,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管理人才,打好国际尖端人才攻坚战,站在巨人肩上,与巨人同行,最后超越巨人。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医学名校”的总体办学思路,以全球化视野、前瞻性谋划、超常规举措,大力实施一流人才发展战略,造就一支战略型、引领型、创新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队伍,造就一支能够带领本学科达到或赶超国际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造就一支学术造诣较深、业务技术精湛、在军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优秀骨干队伍,造就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后备人才队伍,造就一支勤学习、善谋划、重实干、讲奉献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加快实施“五大人才工程”。
第一,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造就世界医学名人,天上掉不下来,别人送不过来,也不靠神仙皇帝,必须靠我们自己。一是要培养战略科学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略科学家是最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依托“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实行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凸显“人才高地—创新高地”集聚效应,着力打造领军人才,培养战略科学家。二是要培养主导型学科带头人。着眼造就能抢占学科前沿、善于开展引领型科研的学科领跑者,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激励力度,实行动态管理,鼓励并支持他们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着力提升其战略眼光和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等地参与国际交流,不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走向世界。三是要培养青年学术英才。青年兴则学术兴,青年强则学校强。只有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成长起来,学校的建设发展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要把青年人才培养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鼓励和支持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承担重要科研任务,不断厚实研究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继续实施“苗圃工程”,持续选拔一批基础好、后劲足、潜力大的青年人才,到世界排位200名以内的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加强跟踪考核,适时启用到科室领导岗位,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第二,实施拔尖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引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已成为我们加快人才建设步伐的共识和战略选择。要开辟引才“绿色通道”,随时发现,随时跟踪,随时引进。一是要聚焦国际高端人才。建立国际一流人才数据库,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以海外高端留学人才和华人科学家为重点,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一流人才。二是要聚焦国际青年才俊。建立全球留学人才联络站,引进一批35岁左右、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拥有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英才。三是要聚焦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资源,深入实施海外引智计划,吸聚更多活跃在国际前沿的海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访问交流或短期工作,积极参与世界人才新竞争,努力赢得全球人才新优势。
第三,实施学术团队铸造工程。创新团队是提高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推动一流科学、催生重大成果、造就大师英才的主要形式。要按照“大师+团队”的建设模式,坚持以世界水平为基准,支持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人才梯队合理、学科方向前沿、研究基础厚实的创新团队,逐步形成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确立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军队重大项目,以首席科学家和PI为核心,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构建一批能够承担大课题、开展大攻关、组织大协作、产出大成果的创新团队。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交叉学科中心和转化医学中心等科研平台,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在生物医学前沿领域孕育一批“强强联合、国际合作、运作灵活”的跨学科创新团队。
第四,实施聘用人才优化工程。建设世界医学名校,需要大批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高素质人才。文职人员、非现役专业技术人员和自主招聘人员,已经成为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和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加强这支队伍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加快推行以公开为前提、竞争为手段的招聘模式,积极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手段,建立以教育背景、能力素质、工作经历、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鉴办法,从入口把好人才质量关。要加快实施规范化培训,逐步构建学历提升、任职培训、超常规培养等多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实行带薪送学,鼓励攻读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纳入学校青年教师执业资格培训、助教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支持优秀聘用人员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符合条件的列入学校领军人才和“苗圃工程”计划培养。要加快畅通职业发展渠道,与优秀聘用人才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大胆选拔他们充实到医院、部系、科室等领导岗位和护士长岗位。
第五,实施管理人才铸造工程。实施一流发展战略,必须建设一支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要加大选拔力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有真才实学、事业心强、群众公认、作风过硬的各级优秀管理干部用活用好。要加大培养力度,坚持抓好学校团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每年选送一定数量正团职和副团职干部参加总后“三长班”和“团职指挥班”培训,适当安排部分师团营职干部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有计划派送师团职领导干部出国留学。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考评规定,实行动态考核,落实岗位交流、双向代职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实现人才建设目标,构建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队伍,关键靠机制。我们要打破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和论资排辈思维定势束缚,树立和强化“人才出自竞争”的观念,在选拔、评价和使用中普遍推行和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出来、引进来、留下来,使一切创新思想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让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一是创新人才选拔机制。要建立起不唯出身、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的选才机制。要在竞争中选才。加大破格选拔力度,打破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单位界限,实行全校拉通评审制度,让评出的教授、副教授真正能够代表三医大水平。要完善职称提前、越级晋升制度。大力推行“优秀青年人才擂台赛”,变“相马”为“赛马”,把最优秀、最具潜力的人才“赛”出来,为今天的“无名小辈”成为明天的帅才、将才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要依靠专家选才。推行专家评鉴制度,人才的特招、聘用、调动、举荐和研究生推免、留校,都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现场答辩和通讯评审,让人才评鉴由专家教授说了算。要面向全球选才。探索建立学科带头人全球招聘制度,充分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用国际通行的选才机制引进海外人才,并实施工作生活待遇落实一条龙制度,缩短引才周期,对不能入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等特殊政策,特别优秀的“一人一议”“一人一策”。同时,对于达到学校引进人才标准,为学校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本校人才,我们也要提供同样的待遇,提供同样的平台,提供同样的经费支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同台竞争。
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成在用人,败也在用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要发展要兴旺,用才机制是关键。要用当其位。人才只有在最能发挥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是一只老虎,就给他一座大山;是一条蛟龙,就给他一条大江。我们要坚持因才施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要用当其时。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为25~45岁,峰值年龄为37岁。历史上的科学泰斗,绝大多数在30岁左右就已经成熟。我们要抓住人才精力最充沛、经验最丰富、能力发挥最好的黄金时期,让青年人才在才华鼎盛、正值创造最佳年龄区时一展身手。要用当其愿。以人才为本位,充分考虑人才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使人才素质与群体素质相吻合,成长轨迹与成才目标相一致,让人才在安心、舒心、顺心、用心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德作为人才评价的一个标杆、一种导向,把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严重违反道德的实行“一票否决”,防止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区分学科专业,分类制定标准,注重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实绩贡献,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坚持考评标准水涨船高,力求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要建立“非升即走、不养懒人”的淘汰机制。推行“三年一考评、五年一考核”制度,人人接受考评、考核。三年考评主要是提醒督促,五年考核兑现结果,对长年无文章、无课题、无成果、无贡献、考核排名靠后的,要坚决予以淘汰,用国际行话说,叫做“不出版,就走人”。
三、要强化组织领导保证人才工作
一是党委管人才。党管人才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原则。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管理去服务,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管理去催生,一流的效率需要一流的管理去创造。各级党委管人才,主要是管战略、管政策、管导向、管服务。管战略,就是要具有创新性理念,围绕解决人才建设的瓶颈难题,大胆探索研究,创新思路举措。要具有国际视野,胸怀宽广,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有世界水准的人才。要具有前瞻性谋划,紧贴学科急需和未来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未雨绸缪,搞好人才建设顶层设计。管政策,就是要着眼有利于破解难题,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创造性。抓好政策研究和统筹,突破人才建设制度性障碍,推进人才政策的体系化建设。管导向,就是要树立选人用人的清风正气。选拔一个人才,体现的是一项政策,反映的是一种作风,形成的是一种导向。选拔一个年轻有为的“千里马”,就会激励更多年轻人积极进取,追求进步,而不是论资排辈,消极地“熬年头”。使用一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就会引导大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相反,如果重用一个工作平庸、上蹿下跳的“马屁精”,无形中就会助长阿谀奉承、吹吹拍拍的风气。因此,选人用人要坚持看人品、看能力、看业绩,而不能看亲疏、看关系、看假象,必须树立公平公正、择优竞争的选人用人导向。管服务,就是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需,解人才之所难,尽心排解人才后顾之忧,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工作做到细处,把关心落到实处,努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是科主任抓人才。科主任既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管理者,又是学科实践者;既是学科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代表,又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当好学科带头人。要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职责,引领、指导和组织本学科开展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提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即学术平等,要拆掉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之间、老专家与青年学者之间那堵墙。提倡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正如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提倡孜孜以求做学问,默默奉献育人才,努力为学科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要载入历史,载入学科历史。其次要带好学科队伍。把人才培养作为头等大事,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传承“俯身为桥、躬身为梯”“不当盖子、当梯子”的师道精神,悉心帮带、倾心培育、修桥铺路、敲锣打鼓,使自己的团队产生两三个或更多尖子人才,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赢得地位。第三要找好学科接班人。要有历史责任感和雄胆雅量,对后劲足、潜力大的优秀年轻人抓紧培养,能容人、容事、容言,不怕后来人超过自己甚至替代自己,甚至敢于推荐和引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在我校多出现一些举贤荐能、主动让贤的历史佳话。第四要抓住今天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增长迅速,教育经费占比已达GDP的4%,科技占比2.5%,已基本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比例,科技投入每年增幅平均在20%左右,这种趋势会持续到2020年。所以,我们面临的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好的机遇和最好的时期,谁抓住了谁就能前进,谁抓不住谁就只能落后。
三是人人要成才。成才最根本的是靠人才的自身努力。要坚定信心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大才、成栋梁之材、成世界级人才,要有学术自信心,敢于超越大师、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真正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要有批判,更要有建树;要有质疑,更要有创新;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见异思迁,只会迷失方向。要追求卓越岗位成才。把工作当成事业追求,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对事业有热情,对工作有激情,对岗位有感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追求岗位卓越,追求岗位成才,做最好的自己。要持之以恒学习成才。八小时以内出不了科学家,八小时以内也出不了优秀领导干部。我觉得并不是我们不聪明,不是我们没有时间,不是我们条件不好,而是时间投入不够,精力投入不够,功夫用得还不够。要静下心来做学问,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娱乐、多一些学习,持之以恒,卧薪尝胆,不断增强自己的人力资本。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作风,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为学校建设具有鲜明军队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2011年7月24日在全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