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研究报告: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相关统计

3.4.1 2016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

持续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深化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至2016年年末,自贸试验区“集中登记地”增至61处,已注册企业21400户。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惠及经营者1289户;推出网上预约、预登记服务,试行手机APP“掌上预约”。至年末,受理网上预约登记29448件,企业平均等候时间缩短2/3。至2016年年末,区内共有企业79669户,其中内资企业62365户,涉及注册资本41403亿元;外资企业17304户,涉及注册资本2436亿美元。

深化“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建设改革。探索在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中引入“三自一重”(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查)理念,年内受理“三自一重”报关单5155单、货值69.83亿元、征收税款1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倍、3.0倍和3.1倍。全年区内外贸进出口总额7836.80亿元,增长5.9%,其中出口额2315.85亿元,增长14.5%。

表3.1 2016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3月。

推出金融综合监管实施细则和创新案例,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自贸试验区“国际版”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已有7家通过验收。至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开设FT账户超过6.34万个,账户收支总额5.74万亿元。人民币跨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全年保税区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40.70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已达11518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累计3520.13亿元。

制定实施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方案,推进市区两级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开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形成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构架。

3.4.2 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

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区一堡”建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区内新注册企业累计超过5万户,全年实到外资、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均超过40%。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2017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减少到95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及的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发布试行;率先实施企业名称登记改革,推出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等6项创新举措。服务业扩大开放取得新成效,54项开放措施新落地服务业项目数412个,累计达2404个。自贸试验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到694亿美元。

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保税区关检“三个一”查验平台全面建成运行,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企业扩大至39家。“一带一路”国别馆初具规模,保加利亚、匈牙利等7馆投入运营。

金融领域共开立FT自由贸易账户7.02万个,当年累计收支总额7.65万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769家,收支总额9761.50亿元。自贸区内共有95家企业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发布全国首张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先后与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搭建跨境项目交流平台。完善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

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加快建设。形成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总体方案。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已复制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探索构建了“六个双”监管机制,已实现21家监管部门全覆盖,108个监管行业、领域全覆盖。

“三全工程”全面推进,104项企业准入区权事项全部实现“全网通办、一次办成”,74项实现“网上全程办理”,“单窗通办”模式于2017年11月6日启动运营;188项个人社区事务已实现“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与口岸、金融等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80个国家、市、区部门对接。

优化完善区镇职能,率先开展统筹核心发展权和下沉区域管理权改革。建立“统一规则、整体开发、总体平衡”的区域开发机制。

表3.2 2017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