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辽宁省三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这部分将每个经济区看成各研究区域,以辽宁省的整体作为参照区域进行研究,考察各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1.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经济贡献度分析

由表2-1可以看到,沈阳经济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正。说明沈阳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慢于辽宁省的总体增长速度,对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消极作用。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辽宁省的总体增长速度,分别为8.8756亿元和49.7184亿元,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从总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来看,沈阳经济区的P值为24.0366,说明沈阳经济区的总体经济结构状况较好。结合产业结构效果指数W进行分析,因为W为1.0063165,大于1,说明沈阳经济区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中产业大都是朝阳产业,增长快的部门比重较大,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

表2-1 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1)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09年和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内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在沿海经济带,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均为负值,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而第二产业则对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而且这个带动作用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消极作用,因此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仍为正值。且产业结构效果指数W同样大于1,说明沿海经济带第二产业中产业大都是朝阳产业,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也比较大,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

与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相反,辽西北经济带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正,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为负,尤其是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达到了-69.5696,使得辽西北经济带的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分量达到-39.4869。同时其产业结构效果指数W也小于1,说明辽西北的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夕阳产业的比重过大,导致经济衰退,经济结构需要调整。

2.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区位竞争力分析

由表2-2可以看到,沈阳经济区第一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分量为11.1797,第二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分量为126.545,说明这两个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第三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分量为-30.966,说明沈阳经济区第三产业不具备竞争力。从产业结构总体水平来看,沈阳经济区的竞争效果指数为1.0280524,指数大于1,而且竞争力分量总体结果为106.7587,在辽宁省的三个区域中得分最高,说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尤其是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具有绝对的优势。

表2-2 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2)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09年和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内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而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从竞争力方面来看,则很不乐观,总体结果为-176.1097,而且竞争效果指数小于1,说明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竞争力很差。在其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稍微好些,竞争力偏离分量为7.7498,是三次产业中唯一的正值,稍微具有一些竞争力。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则具有很大的劣势。

辽西北经济带相对比较温和,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不为负。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竞争力相对更强一些。总体来看,辽西北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比较具有竞争力,在三大区域中处于中等水平。

结合上面的计算结果,三大区域中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经济带的总偏离分量(P+D)分别为130.7953,-160.6595和34.8019。按照前面优势型产业结构、均衡性产业结构和劣势型产业结构的划分标准来看,沈阳经济区具有优势型产业结构,辽西北经济带具有均衡型产业结构,而沿海经济带则具有劣势型产业结构。说明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中虽然资源优势明显,朝阳产业比重较高,但是其竞争力很弱,没有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亟须进行调整,努力促进朝阳产业部门的做大做强,真正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