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基本现状
支持性社会组织中基金会多以资金支持为主。基金会又称基于捐赠的公益基金,是一个社会通过组织化的形式激励富人对穷人以公益捐赠的方式表达社会关怀的制度安排,也是财富在社会公益的名义下得以重新分配与永续存在的合法形式(王名,2013:198)。我国2004年颁布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按照资金运作方式,基金会分为运作型、资助型与混合型三种,其中资助型属于支持性社会组织,混合型根据混合比例来分析其是否属于支持性社会组织。按资金运作主体性质,分为社会基金会、私人基金会和政府基金会;由于公益属于民间,政府做的不是公益,而是基于自身的责任,因此政府基金会并不列入社会领域。按基金会存续时间长短,基金会分为永久型、随意型和终止型。按基金会的捐助方式,基金会分为被动型、主动型、规定型和强制型。按基金会治理结构、成立背景和运作模式,分为官办基金会、学校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社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和独立基金会。这些都有可能属于支持性社会组织。其中,资助型基金会是支持性社会组织,它处在公益行业链条的上游。截至2017年8月,我国基金会的数量达到6118家,然而,定位资助型的基金会不足1%,全国仅有40多家。
一般情况下,资助型基金会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他组织运作公益项目,运作型基金会使用自己筹集到的资金,开发公益项目产品并具体实施项目,混合型基金会既募集资金开展资助活动,也亲自运作公益项目。在国外,基金会多是资助型的,资助别人做公益项目,自己不做具体项目。运作型基金会做产品,资助型基金会做投资。在公益发展成熟阶段,做产品的是那些服务型的机构,基金会主要是做投资。现在中国99%的基金会都是在做产品,不是说做产品不好,有的恰恰做得很好,只是这种状态反映了整个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还不成熟,还处在初级阶段(徐永光,2016)。
基金会于20世纪初在国外得到蓬勃发展,中国基金会发展起步较晚,儿童少年基金会是中国第一个公益基金会。从图2-1所示,1981~2003年间全国共成立639个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多是公募基金会,归口管理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鼓励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在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得到全面发展,每年新注册基金会数百家。截至2017年初,全国共5620家基金会,2015年末净资产达1188亿元。
图2-1 全国基金会数量发展
图2-2 全国基金会区域分布
从图2-2所示,基金会并非是均匀在全国分布,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位居前五,共3001家基金会,占53.4%,超过半数被五省市占据。由于资金分布不均匀,地方社会组织申请到的资金量相对有限,即便某些基金会是面向全国提供资助,但对外地社会组织而言,申请成本也远高于本地,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地方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对社会组织支持也明显存在地域差异。
图2-3 全国基金会登记部门
从图2-3也可以看出,基金会登记部门也存在明显差异。约79%的基金会在省级民政部门登记,约4%在民政部登记,全国性基金会相对较少,大部分基金会立足于服务本地。
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基金会较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东北地区分布较少。
综之,中国基金会在量上已有一定积累,但在地域分布、发展经验和财务信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基金会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大部分基金会成立时多以运作某个项目作为出发点,因此在申请注册后倾向运作型,拿到资金后自己研发项目或聘请机构做项目,而资助型基金会相对较少。在美国,多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成立资助型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联合报告(2012)显示,中国非公募慈善基金对民间公益资助不足一成,大多自己运作项目,仅有四成开展过资助型项目,这些项目也仅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朱汐(2013)发现:与汶川地震的震后救助有关,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爆发于2008年,自此大型公募基金会转向资助型基金会;但到2013年,还没有一家顺利完成转型。作为基金会注册数量最多的广东,大多数基金会是传统的运作型。幸运的是,部分基金会已意识到从运作走向资助是趋势,毕竟基金会位于整个慈善事业生态链的上游,“获得较多的社会捐赠、有效利用公益资金”才是重要任务。基于此,本书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资金支持型支持性社会组织时,主要锁定以资金运作与发展为核心的资助型基金会、开展过支持社会组织活动及其他正向资助型转型的基金会,与徐永光先生于2016年初预测的30多家,数量上有所增加,本书最终统计分析73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