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工程与民生改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民生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民生问题研究

民生问题历来是关乎民众幸福、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民生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主要围绕民生概念与内涵、民生历史、民生改善的意义与对策、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的民生思想、民生法制政策、各地民生实践考察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内学术界关于民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生的定义、内涵及理论渊源的研究

对于民生问题的研究,绕不开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很多研究对民生概念进行了深入探究。有资料表明,“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民生”在我国《辞海》中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孙中山对民生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12]如《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陈媚林著)、《把握民生本质 真正改善民生》(王国发著)、《中国传统民生理论的特点分析》(黄义英著)、《近百年来中国民生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甘信奎著)、《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主题》(高和荣著)、《论民生的内涵和特点》(林祖华著)、《十八大前后民生建设理论之比较研究》(胡建兰著)等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民生的内涵、理论基础、构成方式和理论发展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学者从概念史角度对中国“民生”概念的演化做出了系统研究,将其划分为“词汇化、概念化、概念群化与完结四个阶段”[13]

结合民生相关研究来看,民生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民生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的民生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14]。还有学者把民生的基本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统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第二个是发展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包括促进就业创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等;第三个是生存质量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包括社会成员免费享有较高质量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尊重和保护等[15]。当前民生问题研究,基本上使用狭义的民生概念,当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来审视民生这一概念,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之下,民生必然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总的来看,当前学术界对于民生概念还未取得统一的观点,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这一概念的解释都有所不同,从诸多定义的解释来看,其主旨在于强调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对民生问题的本质、形成原因与改善对策的研究

民生问题既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从本质上说是政治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上升为政治形态层面的整体样态[16]。民生问题背后关联的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凸显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和行为问题[17],民生问题关系到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关的著述有《关注民生:郑功成访谈录》(郑功成著)、《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孙学玉著);论文主要有《对改善民生的本质思考》(费凡著)、《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王太高著)、《浅议民生问题》(刘卫琴著)、《民生问题的法理分析》(刘亚丛、万忠德著)、《构建“民生为本”发展观的制度保障》(刘国军著)、《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曹文宏著)、《民生呼唤良法善治——法制视野内的民生》(张文显著)、《民生国家论——中国民生建设的广义政治分析》(刘俊祥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生改善问题研究》(林芳兰著)、《民生建设之于中国梦的价值意蕴》(李云著)等。这些成果从政府、社会等不同角度对民生问题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从政府职能、法治状况、发展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司法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建构民生政治模式等方面对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思考。

(三)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

社会建设研究,就是不断地研究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并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18]。社会建设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从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生问题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所在。

相关的论文有《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平正义》(郑杭生著)、《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郑杭生著)、《三十年民生发展之追问: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底线公平》(景天魁著)、《完善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李培林著)、《民生: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陆晓文著)、《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郁永斌著)、《论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侯琦著)、《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黄延安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雪英著)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和思考。

(四)中国共产党人与民生问题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民生、改善民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19]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民生思想的研究,此类研究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述论》(瞿晓琳著)、《试论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杨渊浩著)、《邓小平民生思想探析》(王金水著)、《刘少奇民生思想成因剖析》(罗雄著)、《刘少奇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左华著)、《江泽民民生思想初探》(赵异著)、《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陈明瑶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陈理著)、《试论习近平民生思想特色》(周蕴蓉著)、《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方法论与实践论》(刘明松著)、《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启示》(贺方彬著)等。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观、民生建设主旨和建设方略等内容。

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生建设思想的考察,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臧乃康著)、《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张远新、庞超著)、《新中国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重要决策与实践》(曾丽雅著)、《抗战时期晋察边区的民生问题与乡村治理》(夏松涛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实践的时代特征》(朱小玲著)、《抗战时期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吴向伟著)、《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研究》(郑俏著)、《中共十四大以来民生政策研究》(张磊著)等。这些研究大都关注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生政策、主张及民生实践策略等方面。

(五)不同区域民生问题的相关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还结合相关省区市民生改善的实践情况,通过选取具体的案例探讨民生改善问题。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浅议改善民生问题——以青海为例》(淡亚君著)、《以民生改善为导向的农村社会政策重构——基于河北农村的实证分析》(张学东著)、《2008年度上海市民生问题问卷调查》(陈群民著)、《后重建时期汶川县民生改善可持续性调查研究》(张毅等著)、《共建共享:民生建设的晋江经验》(张君良等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付蓓、韦怀远著)、《新世纪以来江苏民生建设刍议》(冯鹰著)、《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探析》(杨文顺、彭冠雄,2012)、《河北省改善民生的成效、问题及建议——基于河北省民生质量指数的分析报告》(李林杰著)、《民生为本视角下基本民生建设的经验与对策研究——以2012年河南基本民生建设为例》(郭少华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研究——以广西为实证研究样本》(梁堃著)、《技术进步与多民族地区民生状况改善的关系研究》(杨霞、刘晓鹰著)、《吉林省民生发展进程综合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王静敏、朱丽娟著)、《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藏地区民生改善的影响》(杨丽丽著)、《黑龙江省民生发展政策的问题与借鉴》(王曙光、满雪著)、《藏区旅游发展助推民生改善的战略思考》(王玉琼等著)、《内蒙古地区民生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邹德建著)等。这些研究成果多选取某个省区为研究个案,对该地区的民生建设现状、发展困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建议。无疑这些研究对深入了解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民生建设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 新疆民生问题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新疆民生问题的关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新疆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现实,提出新疆发展的总任务:“在新的民族民主的联合的省政府领导下,坚决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切政策法令,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设民主、自由、和平、团结、繁荣的新新疆而奋斗。”[20]具体思路有:和平解放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发展民生创造政治条件;开展土地改革,实行“三大改造”,为发展民生奠定经济基础;恢复发展经济,建设基础设施,为发展民生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屯垦戍边,号召青年支边,为发展民生准备人力资源;培养各族干部,加强民族团结,为发展民生提供干群基础;发展科学文化,号召知青支边,为发展民生提供智力支持;争取苏联帮助,中央地方支援,为发展民生提供外部环境。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新疆民生的战略是:“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必须坚定地执行中央一系列经济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新疆的实际情况,把政策、措施放得更宽更活,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1]战略决策有: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排除“左”“右”干扰,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实行区域自治,反对民族分裂,为发展民生提供制度保障;进行改革开放,制定发展战略,为发展民生构筑战略框架;调整领导班子,培养民族干部,为发展民生组建干部队伍;恢复建设兵团,加强民族团结,为发展民生创造社会条件;实行高教援疆,发展民族教育,为发展民生提供精神动力;发展新疆经济,抓好扶贫工作,为发展民生提供经济基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疆工作的战略是:“加快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对我们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意义重大而深远。”“促进新疆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大家都要服从于这个大局。”[22]战略决策有:加强理论学习,做好宣传教育,为新疆发展民生筑牢思想基石;加快经济建设,促进新疆繁荣,为新疆发展民生奠定经济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新疆发展民生提供政治保障;发展科教事业,培训科技骨干,为新疆发展民生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新疆发展民生提供安全保障。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疆发展大局出发,谋划新疆发展战略。2004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兴边”伟大战略。2006年9月,胡锦涛视察新疆时强调,新疆又好又快发展,需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党的建设。2009年8月,胡锦涛提出新疆工作的总体要求:“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自觉做到三个不动摇。”[23]2010年,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发表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讲话,强调必须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工作的方向。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攻方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改善民生、边防巩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同时,我们要结合新疆形势充实和完善党的治疆方略,坚持长期建疆,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24]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新疆农业大学杜惠敏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疆改革开放、发展民生的战略决策》《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疆开发、发展民生的战略决策》《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跨越发展、改善民生的战略策略》等,以及刘江海的《党的四代领导人情系新疆》、陈国裕的《党关注和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王贵花的《中共三代领导人主导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考察》等论文。这些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共几代领导人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提出的宏观战略和相关具体发展政策和措施等。

(二)新疆民生建设现状、成效与经验等研究

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程实施以来,新疆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学界也对民生建设的总体成效与经验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分析。主要成果有《加强新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杨子荣著)、《党的民生建设理论在新疆的实践与探索》(梅爱华著)、《改善民生 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管金玲、高静文著)、《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生建设的回顾总结》(白娇娇著)、《坚持民生优先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基于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疆改善民生事业的视角》(热合木江·沙吾提著)、《新疆民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余晓明等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研究》(李雪梅著)、《新疆社会建设60年》(李晓霞著)、《60年来新疆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王国飞著)、《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支援边疆政策与实践研究》(沙吾列·依玛哈孜著)等。

新疆民生建设的经验可以总体概括为:从重要性上看,改善新疆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保障,是消除民族隔阂、维护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是强化祖国认同、巩固爱国主义的重要手段。从手段上,坚持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把稳定作为新疆最大的民生来抓;从思路上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与外部支援相结合的方针,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倾力援助是新疆民生改善的重要推动力量,各族人民的拼搏奋斗是新疆民生改善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新疆民生建设的案例研究

近几年来,对口援疆工程的深入实施,有效推动了新疆的民生建设,相关研究也随之对疆内诸多地区的民生建设进行了积极关注。有关新疆民生建设案例研究的论文有《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疆为例》(董晔、安尼瓦尔·阿木提、付金存著)、《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科技进步与民生发展的关系——基于1996—2009年新疆的实证分析》(董晔、安尼瓦尔·阿木提著)、《新疆南疆三地州民生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阿班·毛力提汗著)、《基于新疆民生问题视域下的调查分析与理性思考》(杜惠敏著)、《推进新疆阿合奇县民生改善的几点建议》(陈晓萍著)、《新疆南疆社会建设问题研究》(王禅著)、《新疆南疆三地州民生工程观察与思考》(吴娟著)、《风景这边独好——新疆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纪实》(张宗堂、王勉著)、《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区生态民生问题的认知与建议》(王友文著)等。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实证调研,对新疆各地区的民生建设总体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定量分析或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新疆各地方民生建设实际情况,对相关区域民生改善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这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新疆民生建设取得的巨大进步的见证,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政策在新疆民生建设中落实到位。

(四)对两大富民工程问题的研究

随着新疆安居富民工程和富民兴牧工程的大力实施,学界和相关部门也开始对此实践工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是从富民工程实施措施和效果、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研究有:《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定居兴牧、安居富民工作的调研报告》(房新梅著)、《基于新疆农村地区“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的一些思考》(安昶著)、《浅谈新疆和田地区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设》(张宗潮、魏春军著)、《农村金融支持新疆富民安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喀什地区为例》(玉素甫·阿布来提著)、《农牧民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许朝阳、骆勇著)、《牧民定居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思考——以新疆裕民县江阿布拉克村为例》(热合木江·沙吾提著)、《浅谈新疆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哈密地区、博州为例》(蔡翔宇著)、《加快“两居”与推荐新疆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王宁著)、《新疆牧区水利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王金魁等著)等。这些研究大都结合对新疆一些县市两居工程的考察,探讨了两居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措施。此外,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对两居工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有《阿勒泰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综合效益评价》(陈华忠著)、《富民安居工程实施效果研究——以尼勒克木斯乡为例》(古丽丹著)、《富民安居工程对维吾尔村民的影响——以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为例》(阿米娜·艾尼著)等。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对两居工程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相关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新疆各地区的富民工程实施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本课题研究也有着诸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三 研究反思与本研究的视角

上文梳理出的有关国内民生及新疆民生的研究成果在民生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与资料积累等方面,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有益借鉴。大量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关于民生的研究总体上趋向于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实施路径和意义价值阐述等方面,执政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研究多,从民众发展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认为,“研究内容较为空泛,流于大而无当,缺乏草根意识,研究者的姿态给人以俯视众生之感”[25]。此外,关于不同省份民生建设情况的研究也更多从宏观整体视角进行分析阐述,针对区域内具体社区的民生改善的研究较少,“缺乏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缺乏说服力”[26]

自2010年以来,在新疆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和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学界也对富民工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于不同个案对两居工程进行了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然而大多数研究不够深入,呈现高度概括化、总结化的特点,趋同化研究倾向明显。为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具体个案对新疆富民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在从宏观层面阐述两大富民工程对基层农牧区民生建设成效的同时,力图通过具体的研究个案展现基层民生改善的效果和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新时期新疆民生建设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新时期新疆民生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