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势:经亨颐学院的创办背景
杭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学校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学院是在校内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创办起来的,是学校决策层在系统客观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后作出的审慎选择。杭州师范大学具有普通高校、师范院校和地方高校的三重属性,受到三方政策走势的影响。从宏观上讲,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后,客观上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迫切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中观上讲,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的教师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各校改革举措不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师范生总体素质不高、质量下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微观上讲,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支持杭师大建设成为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杭师大也凭借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走上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在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如何防止“去师范化”,保持学校的百年办学传统和特色,这也是学校领导、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从“质量工程”到“本科教学工程”
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高校扩招大致持续到2012年,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在8.5%左右。1999年,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客观地说,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较大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不够协调,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为此,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继20世纪末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质量工程”面对的是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5亿元支持该项工程建设。
实施“质量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工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具体包括: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为了贯彻落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本科教学工程”在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选择五个方面内容加以重点建设:一是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二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四是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五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二、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
20世纪末,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举措,主要有:
1998年底,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一条中提到:“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简称《决定》), 《决定》开头就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决定》的第三条“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讲到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精神:“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200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在肯定我国教师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教育体系的布局和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培养培训相互衔接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意见》提出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对现有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满足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意见》提出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一条为:“基本完成教师教育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按照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合理的师范院校培养规模、结构,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继续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效益重组教师教育资源。各地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下,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和类型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实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师教育机构的合理整合,使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由‘三级’向‘二级’适时过渡,明显提高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在各地高等学校布局调整中,不得削弱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中,不得削弱在职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资源重组中,不得流失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随着国家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高等学校(以师范院校为主)掀起了一股教师教育改革的热潮,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当时,国内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有:“4+2”模式;“3+3”模式;“4+1+2”模式;“3+1”(或“1+3”或称“2.5+1.5”)模式;双学位模式;主辅修双专业模式。其他还有实习类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综合类的“U-G-S”模式等。
综上,世纪之交,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四化”,即教师培养大学化、教师来源多样化、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走向,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模式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总体不是很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基础教育领域优秀教师短缺现象依然严重。2010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要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并赋予了师范院校以特殊的历史使命。2010年,随着教育部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个别师范院校开始试办卓越教师实验班,卓越教师培养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动向。
三、杭师大教师教育改革的进程
杭州师范大学具有百余年的教师教育传统,其悠久的教师教育历史可追溯至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20世纪初,在第一任校长经亨颐先生的领衔下汇聚了鲁迅、马叙伦、叶圣陶、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等为代表的一代大师,培养和造就了丰子恺、柔石、杨贤江、冯雪峰、陈建功、潘天寿等文化名人,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教育家办学”和“名师育英才”的办学传统。建校以来,我校一直在培养优秀师范人才方面独树一帜,在基础教育界涌现出一大批骨干精英乃至领军人物。但是,随着学校升格为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师范特色有所弱化,教师培养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何继承我校师范生培养的优良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学校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我校教师教育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在教师教育方面, 2010年时已经拥有本科专业21个,省重点专业16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教师专业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7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创新实验区1个,省教学成果奖4项,省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近年引进包括杰青在内的高端人才4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学研究人员30余人。我校是省教师教育重点基地,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干部培训中心。
我校教育体系主要由原杭州师范学院、杭州教育学院和杭州师范学校构成。原杭州师范学院是一所于1978年建校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不懈的努力,在20世纪末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实力位于全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前茅。杭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职后教师培训的成人高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具有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和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多次受到教育部的表扬,在全国教育学院序列中具有相当的影响。杭州师范学校更是历史悠久,其前身就是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即后来的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该校管理规范,校风优良,人才辈出,声誉卓著,是全国师范学校的一面旗帜。应该说,合并以后杭州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具有培养小学、中学教师的丰富经验,更具有职后教师培训的丰富经验和资源。
但是,客观理性地分析,我校教师教育也存在着点多、面广、疏离等特点,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利用,特色不够鲜明,核心竞争力不是很强。学校认识到,我校教师教育要高水平持续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通过充分酝酿、反复讨论和专家论证,我校教师教育改革提出如下总体思路:以“优先发展、特色发展”为基本理念,“全面对接基础教育、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为基本方针,坚持深化改革,注重整体推进,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培育特色,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构建起完整的从学前到中学、普通到特殊、职前到职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具有“人文情怀、基础厚实、技能过硬、终身发展”特质的高素质教师;突出重点,在小学教育、教师培训、学科教育研究、服务基础教育等领域培育显著特色,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模式”,力争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全面参与教育部、教育厅教师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和教师教育联盟建设,打造浙江省教师教育高地,争取使我校成为省部共建的师范大学。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我校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进程如下:
2007年11月,我校在原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从整合校内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目标出发,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虚体)、教师教育管理处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其中,教师教育管理处统筹协调全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程开发和评估、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工作;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则承担着研究教师教育的工作职责,参与学校有关教师教育政策研讨,在专业背景下为教师教育管理处提供理论咨询,为学校有关教师教育的专业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010年9月,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创办了“经亨颐学院”,它是以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我校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之名命名的荣誉学院,是继承师大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教改实验特区。经亨颐学院遵循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文化涵养、精深的学科底蕴、卓越的教育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经亨颐学院挂靠教育科学学院办学,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12年3月,为强化师范生教学能力(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我校注重制度创新,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师范生教学技能全员达标考核。学校要求全体师范生教学技能人人达标,人人过关,达标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否则实习暂缓进行。达标考核时间定在第六学期。在组织体系上,学校成立达标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达标考核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质量监控等;相关学院成立相应的达标考核小组,负责本学院达标考核的组织实施。在达标内容上,参照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要求,并根据我校的实际,设为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说课·模拟上课·板书三项。对于学前教育、音乐、美术和体育等专业,允许学院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对达标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达标考核成绩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考生各单项成绩均合格,总成绩才能定为合格;否则成绩定为不合格。对于考核未达标者,在第七学期开学初进行一次补考,成绩合格方可参加教育实习。全员达标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申报Ⅱ类学分,获取2个学分(从2013级开始全员达标纳入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为1个学分)。为保达标工作的顺利推行,学校将按师范生人数把相应工作量统一划拨至各相关学院。
2012年6月,为了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学校对2013级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修订,指导思想是:重视基本教育素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实习实践环节、适当考虑专业差异。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我校2013级师范类本科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由三大模块组成:教育理论类(14学分)、教育技能类(3学分)和教育实践类(10学分),总共27学分,其中必修23学分,选修4学分。
2013年4月,学校组建新的教育学院,原初等教育学院撤销,并入教育学院,提升从事小学(包括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科研学术水平和小学(包括学前)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经亨颐学院与教育学院合署办公。
2014年4月,我校举行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论证会。论证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斌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康宁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等。
2014年6月,学校决定经亨颐学院从教育学院独立出来,以实体性学院办学。并将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和干部培训中心从原继续教育学院中划出,并入经亨颐学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学校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也设在经亨颐学院。
2015年4月,学校107周年校庆前夕,我校收到迄今最大的单笔捐赠: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88届校友马云回到母校,捐赠1亿元人民币,设立“杭州师范大学马云教育基金”。“杭师大马云教育基金”的设立,旨在通过促进母校的发展与师范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发展。这笔捐赠将由“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专项管理。主要用于资助教育研究与教育创新,探索中国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并树立师范教育典范,如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学术资助、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教师教育平台建设等项目。同时还设立“杭师大马云教育奖”,激励青年师范人才,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师范生以及学生青春领袖等。
2015年5月,我校召开教师教育改革推进会,宣布成立学科教育研究中心,研讨我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和举措,部署2015年教育实习工作。时任副校长王利琳出席会议并讲话,教务处、人事处、人文社科处、公共事务管理处、学生处等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我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和教育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参加会议。此次会议是我校集结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针对我校教师教育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乘势而上,实现改革目标,王利琳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学科教学论教师职责,依托成立的学科教育研究中心这一重要平台,集合我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人力与智力资源,开展学科教育群教材、课程、项目研究工作,服务引领基础教育;同时要注重“内培外引”,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其次,要深化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招生方式,推进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注重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建设“双师型”课程和教考分离的“达标”课程,对接国考大纲更新课程内容;要加强教育实习工作,修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建立更高要求的实施标准和规范,强化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再次,要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保障,注重政策导向,要充分整合利用职称评审,达标考核、教师践习计划等专项工作,“卓越教师计划”、“省级教师培养基地”、“攀登工程”、“教师发展学校”等高水平项目的政策资源和各项扶持经费,结合新校区建设中的空间硬件建设,保障教师教育工作稳步推进。会上,教务处对新修订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实习规程》进行了解读,并对下一阶段教育实习进行了部署,按照新修订政策要求,我校2015年教育实习将加强实习前期准备工作,要求人人试讲,人人过关;加强实习过程指导,提高实习编组规模,指导教师指导每周不少于3天,实施教师驻点指导;加强总结研习工作,时间为4~5周,要求人人上汇报课,指导教师逐一点评,学院总结交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论教师作用,开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工作。
2016年1月,我校召开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讨会,并同时举行教师发展学校签约仪式。183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我校签约教师发展学校。2015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提出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中建设一批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培训的教师发展学校。《方案》旨在为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教育实践和高校教师挂职锻炼等提供场所,为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应用型师资,为高校教师指导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平台,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校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以后,校领导先后赴杭嘉湖宁绍甬等地教育部门和优质中小学,商谈合作共建。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帮助下,通过市师干训中心和各区县教育局的共同努力,学校完成了首批183所教师发展学校的遴选工作。
2016年8月,浙江省内35位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受聘为我校教师教育讲席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利琳出席聘任仪式,为受聘教师颁发聘书并讲话,人事处、学科教育研究中心、相关学院负责人及全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参加了仪式。教师教育讲席教授是我校马云教育基金在学科教育研究中心设立的兼职岗位,是我校教师教育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名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发展平台,更是“以名师引领未来名师发展”的师范生培养新途径,受聘名师将积极参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双师课程”建设、开设专题报告、教育硕士培养等。
通过梳理杭师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出其改革路径为先宏观、后微观,先体制机制,如成立教师教育管理处、经亨颐学院、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全员达标等,后课程教学,如教师教育课程调整、规范教育实习见习、成立教师发展学校、聘请讲习教授等。下一步,我校将围绕卓越教师培养进一步改革,师资、学术资源进一步集中,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建立体系更完备、要素更集聚、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强大的实体性教师教育学院(含学科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基础教育现代化评估中心等),教师教育学院集研究、教学、服务于一体,主要职能为优秀师范生培养、普通师范生教师素质提升、教育硕士博士培养、教师教育和学科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办学咨询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