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1 两大经济内循环模式

4.1.1 经济逻辑关系:点、链和循环

(1)基本观点。经济活动是一个配置、创造和积累资源,产出产品和服务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完成特定经济活动内容并不再细分的部分就称为经济环节。各环节之间有的直接关联,有的无直接联系,我们把直接关联的环节用线段连接起来,这样就构成环节和线段交替出现的图。在这个图中,从一个环节出发经过交替出现的其他线段和环节最终能回到出发点,就构成一个经济循环;从一个环节出发经过其他交替出现的线段和环节最终止于另一环节的,就是一条经济链;不与其他经济环节发生联系的,则称为孤立点。全部经济活动是由一些经济循环、经济链和孤立点组成的。

(2)普遍关联假设。在现代经济中,孤立经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存在孤立经济,也可以单独研究;同理,与其他经济环节永无联系的经济循环或经济链也可以单独研究。经过这样的约定后,我们可以假设各项经济活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循环之间或者经济循环和经济链之间通过共同环节发生联系。从形式上看,全部经济活动以经济循环为构成骨架,再附着一些投入端和产出端,与经济以外发生吞吐联系。于是,经济循环——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的内因;投入端和产出端——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是经济的外因。

(3)政策影响经济假设。经济资源配置有多个层次,基础资源价格通过成本传导影响基础资源的配置,再以间接成本传导给次级资源配置,如此逐层扩散影响。经济政策通过营造经济环境的方式调节基础资源价格,再通过资源配置逐层扩散影响最终调控微观经济行为,包括厂商的生产行为和民众的消费行为。

(4)经济循环的顶层逻辑图。假设经济人是理性的,基础资源价格就通过市场机制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取向。一般地,顶层的基础资源可以划分为五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基础结构[1]。它们各自反映经济与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积累、财富配置之间的相互联系。其中,社会基础结构既是以往经济发展的积累,又是一切现实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平台,在积累提升平台中以时序改善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时间断面上,其余四种基础资源作为初始动力要素,依据人们侧重的不同而形成符合逻辑的配置关系,见图4-1。

图4-1 知识、资本、自然和人力四资源下的经济循环运行顶层逻辑关系

4.1.2 经济内循环的两大典型路径

所谓典型,是指一些特殊模式,其中每一模式都无可替代,其他的普通模式都可以由典型模式组合而成。按照最终的结果,我们确实可以区分经济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待开发国家等就是一种区分方式,只是我们无法从中发现实现的路径。观察实现路径,最核心就看经济内部运行的循环方式,从中可以发现经济发展质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从经济循环运行的角度来区分典型,认识经济本身。

(1)经济内循环方式的划分。图4-1显示,根据主导性基础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可以清楚区分的典型经济循环有两种。其一是低技术产业→复制型扩张→产业高竞争→产品低价位→资本高积累→智力高闲置和浪费→资源高消耗→产业低效益→低工资福利→低技术产业。这一循环方式下,经济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是天然资源和劳动力,以此为主导性循环的经济体就称为资源—劳力型经济。其二是节约人力资源→发展科技和技术产业→资源低消耗→产业提升→高经济效益→高工资→节约人力资源。这一循环方式下,经济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是知识和资本,以此为主导性循环的经济体就称为知识—资本型经济。

(2)其他经济循环路径。图4-1中还有其他的经济循环方式,如以劳动力为主要推动力的劳力密集型经济(循环方式是低工资福利→人力高消耗→智力高闲置→资源高消耗→产业低效益→低工资福利),以智力为主要推动力的知识密集型经济,以资本和自然资源为主要推动力的资本密集或资源密集型经济。它们或是典型经济的特例,或是典型经济的复合。由于知识密集的前提是资本密集,人力密集伴随着资源消耗的密集,从理论上看,这些类型的经济无相对独立性,也就无专门研究的必要,故本书特别专注于两类典型经济的研究。

1.资源—劳力型经济的基本性质。

资源—劳力型经济的成长主要依靠对天然资源的攫取和人力资源的廉价,是一种初级经济形态。资源—劳力型经济中使用的是初级经济要素。如所需的人力资源更多的是劳力而不是智力,所需的材料更多的是普通初级材料而不是专业精细材料等。发展这种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创造型人才没有用武之地、高端人才生不逢时。

在资本短缺、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开发不足、高失业率的经济发展早期,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经济发展,是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70年代的南美多国,以及80年代的中国,90年代的印度等,都是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劳力型经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的。

资源—劳力型经济以廉价化、规模化、集中化为基本生产特征。资源—劳力型经济主要从事物品的转化,产出品主要是顺应大众需求,其社会意义是推进物质文明的普及化。无论是中国,还是日、韩等国,其经济成长的路径都是起步阶段都以廉价劳工生产手工产品约10年,再以资本集中推动基础性的重工业和石化工业,其他初级产品的生产也趋于集中化,然后转入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领域。资源—劳力型经济以廉价资源和劳动力配置出廉价商品而取得世界竞争优势,又通过规模效应而进一步扩大生产数量而形成供过于求的市场,使出口价格更为廉价,如此循环就产生出口价格不断廉价化的趋势。如专家估计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比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价格低58%,在1995—2004年的10年中,美国消费者从进口中国物品中获得的福利达7000—8000亿美元。[2]2004年我国对美出口额为1249亿美元,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1000亿美元。[3]一些人扬扬自得地称道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中国一卖,价格就降;中国一买,价格就涨”,却不知高买低卖,中国获得了什么?难道中国的生产技术超越了发达国家吗?不是的。难道中国每个人都钱多了吗?那更不是。

只发展资源—劳力型经济,最终是没有出路的。比较知识—资本型经济,资源—劳力型经济是低层次的经济,投资收益较低,人工收益更少,并且过度消耗资源。只发展资源—劳力型经济,前期有追赶发达经济的作用,后期无超越发达经济的可能,通常的情况是资源—劳力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陷入各种困境的沼泽,遭遇不可逾越的瓶颈,20世纪70年代南美多国的情况就是如此。特别是资源—劳力型经济无限膨胀后,自然资源将难以承载,环境恶化将难以承受,国土破坏将不宜人居,生活质量将难以提升,客观的边界将日益收缩。资源—劳力型经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2.知识—资本型经济的基本性质。

知识—资本型经济主要依存于知识、资本、智力等积累性资源,是一种高级经济形态。发展知识—资本型经济需要高级、专业、精致的经济要素,如创造型人才、高等教育、高品质材料、精密或专业加工设备等。发展这种类型的经济,智力短缺将是常态。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人才最短缺,每年需要引进人才20余万名。

知识—资本型经济以差异化、精密化、专业化为基本生产特征,主要是拓展经济领域、提升品质、满足高端用户需求。知识—资本型经济的社会意义是把物质文明与其他文明连接成一体、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领先国家的主体经济是知识—资本型经济,美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意大利在精密专业领域占据优势;英国在投资服务上获取厚利;北欧诸国在特异市场上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地区。

只有迈入知识—资本型经济发展轨道,国家经济成长才能自我超越,才是可持续的。知识—资本型经济不仅创造出产品和服务,而且同时积累下再发展的知识和资本资源,特别是领先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使得整个经济具有不断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功能特征,形成并逐步扩大竞争优势。另外,更多地发展知识—资本型经济能创造更多的差异化,更有利于经济分化、差别化和平等化,更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平。知识—资本型经济发展较少受自然资源的制约,通过知识—资本型经济发展可以开拓出更大更好的人工自然环境条件,知识—资本型经济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干旱沙漠上的以色列,可耕地面积60万亩,不仅保障800万人口粮食自给,并且是欧洲的花园和菜园。新加坡人口密度为7350人/平方公里,2013年人均GDP为52179美元,高于美国的51248美元。卢森堡、挪威、卡塔尔、瑞士、澳大利亚、阿联酋、瑞典、丹麦、加拿大等比美国更富裕的国家,无一例外都不是靠资源支撑。其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自然资源大国,在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20世纪50年代,都没能跨入富裕国家行列,后来转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很快就进入富裕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