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家战略经济学的几个常见概念
1.3.1 战略经济和战略性产业
1.3.1.1 战略的含义及相关的一些概念
在实践中,国家战略是指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家规定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包括国家层面上的总方向、总路线、总任务等;包括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和外交战略等许多方面。在学术上,战略具有前瞻性、指向性、长期性、全局性、基础性、稳定性、累积性、广泛适应性、原则性的基本特征,并把满足这些特征的事项称为战略。
一些概念与战略密切相关。例如,人们把为完成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称为策略。对策是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的一种思路或方法,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对策的具体性,使得在既定条件下,实现目标成为可能,政府甚至把对策(对册、策试、申论)作为开科取士的依据之一(始于汉代)。对策的最基本特征是目标是既定的,环境条件是给定的,要做的是找出实现目标的最有效方案。谋略,亦称计谋,是指为创造制胜条件实行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包括智慧、言论、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等精神力量,以及核武器、军队、战备物资、财力、人力等物质力量。谋略侧重智慧特征,而弱化了层次特征,谋略经常是战略、策略、对策之泛称。
1.3.1.2 战略与策略是相对的概念,两者具有互补性
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关系是全局和局部、方向和步骤、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战略看方向,策略看时机。战略是方向性的把握,策略是具体性的动作。战略谋势,策略谋胜。战略谋求有利的形势,推动全局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需要策略谋求有益的局部效果,积小胜为大胜,成就战略任务的有效实现。战略为体,策略为用。策略服从于战略,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具有从属性、辅助性、权宜性、灵活性的基本特征,策略问题或战术问题是局部问题,没有战略指向,策略就是无的放矢,就不知价值何在,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战略讲境界,策略讲条件;战略图长远,策略求当前。在做法上,战略致力减法,五指收紧成拳头,在众多的道路中选对一条,然后坚定前行,图长远而简约,唯恐指向不明;策略着力加法,不断创造浑水摸鱼的最佳时机,积累制胜要素,依据战略要求和状态条件,选准攻打路线,制定有效步骤,最终现实目标。从行为上看,机巧获得是策略行为,隐忍舍得是战略行为。从时间上看,逐利当前是策略行为,增势未来是战略行为。从范围上看,局部谋利是策略行为,赢势全局是战略行为。
尽管战略与策略有基本差异,战略与策略的区分却是相对的。较短时期的战略任务可能是较长时期的策略任务,局部的战略任务可以是全局的策略任务。同时,策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任务依靠策略任务组合叠加来有效实现,没有策略上局部小胜的积累也就难以成就战略上的全局大胜,没有各阶段应对各种情形的具体策略支持,不能看准时机及时出牌,战略就永远停留于空想中。
1.3.1.3 战略性产业和战略经济
战略性产业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影响国家经济和政治国际地位、决定国家经济根本竞争力、对国民经济具有强烈带动作用、通过公共资源促进能够获得内生竞争优势的产业。[17]战略性产业通常具备四个关键特征:前瞻性、全局性、动态性和政策导向性。[18]其中,前瞻性是指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扩张空间,一旦发展起来就能取得先发优势,率先主动规范产业或行业标准,从而进一步确立产业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全局性是指战略性产业具有广泛强大的外部性,间接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可以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是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区域经济总量扩大、质量提升和新产业形成等起到决定作用。动态性是指战略性产业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通常与新技术产业相关联,随着区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研开发优势而不断调整。20世纪60年代前钢铁业具有战略性,而今航天技术、高新技术、信息、生物、纳米、光电子等产业具有更大的战略性特征。就中国而言,20世纪90年代钢铁业就属于战略性投资领域,而今却成为过剩产能。政策导向性是指战略性产业通常属于非成熟产业,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自发催生和发展,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需要依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激发出外部性和溢出效应。
战略经济狭义上是战略性产业的总称,广义上是指边界经济的全部。本书中,无特别说明时,战略经济概做广义理解。战略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经济,造成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原因可能是市场地位差异、信息不完全、公共性、外部性。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特别关注国家层次上的战略经济,特别是针对经济边界的研究内容。
1.3.2 国家战略经济的层次结构和特征
国家战略经济就是要扩大和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包括经济、军事、政治和国家集体自尊等。任何一个方面利益的完全退却,国家根本利益就几乎完全萎缩,如晚清被他国军事上欺负,政治上就是割让土地,经济上就是赔款、让利,就没有国家尊严。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经济具有最大的通用性、最大的重要性和最大的全局性。战略经济关系国家的重大利益,如战略技术关系国土安全和民族凝聚力;知识产权占有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并且有利于提高获利能力;影视文化关系社会意识的传承和社会稳定;金融服务业是经济成长的大道,具有最大的获取财富的能力,并且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屏障;自然资源决定了物质财富的总规模。重要性的测算依据是自身影响的广泛性、持久性,以及成长性、可积累性、获利性、外部制约性、可扩展性等。
战略经济具有层次结构。企业的战略经济,一是区域和产业的支撑条件,包括本区域和产业内的基础设施、金融支持、配套条件、差异化技术、技能培训等,主要是从企业外部寻求长期最佳的市场、技术、金融、人才等资源配置;二是企业自身的特殊平台,如技术装备。区域和产业的战略经济,一是国家提供的支撑条件,包括法律制度、社会人文、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基础设施等,主要是在国内寻求区域或产业的竞争优势;二是区域或产业自身的本地化/产业化专业平台。国家的战略经济,一是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支撑条件,包括国际金融、战略技术、知识产权、普通教育、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国际贸易、国际资源、自然资源等,主要是在国际竞争中减少本国的竞争劣势、扩大本国的竞争优势,谋求强国要素;二是国家公共经济活动平台。局部的、低层次的战略经济以特异性为基本特征;全局的、高层次的战略经济以通用性为基本特征。由以往积累而成的经济活动平台,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是国家战略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从结构上看,处于经济内外的连接部位,由外向内的输入属于经济的资源,由内向外的输出是经济产出,包括有益的正常产品和无益的副产品。经济内外的连接界面十分丰富,包括社会、生态、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经济资源也就相应的有许多,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知识(含技术)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与资源相对应地形成内容丰富的资源战略经济。与文化交汇的文化产业、影视产业、舆论出版产业,与自然交汇的资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海洋经济,与环境交汇的环保产业、交通运输、码头港口,与社会交汇的信息产业、邮政通信、金融证券等都是战略经济的内容。国家经济从世界经济中分离出来,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国际金融、资源互换等,这些也属于国家战略经济的构成内容。
人们经常把数控机床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石油化工、冶金等基础性工业列入战略经济,它们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有利于促进产业衍生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尽管具有战略性,却主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在战略经济领域中,流动性高、联系界面广、影响力强的稀缺性部分具有更高的地位,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影视文化、国际贸易等。国家之间联系界面上内外输入输出,既可能因少出多进而积累,也可能因少进多出而耗散,进出口中这种积累或耗散是持续不断的,对国家利益具有很大程度的决定性影响。
战略经济的具体内容尽管千差万别,却有显著共性。从超越经济范畴看,战略经济属于经济的外缘,处于经济与非经济之间,战略经济的运行既受经济规律的支配,更受社会意志的支配、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文价值的支配。从经济内部看,战略经济对整个经济具有发展导向性、支撑性、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从功能上看,战略经济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很大程度的公益性和强大的辐射力,具有溢出效应,是公共部门鼓励投资发展的方向。从时间上看,战略经济是前瞻性的、竞争未来的,是长期投资的内容。从收益方面看,战略经济具有外部收益高、内部收益低,短期收益少、长期收益大,社会收益丰厚、企业收益不足等特征。从发展动力方面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是不足以驱动战略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部力量的联合驱动,特别是政府代表的社会公共力量的特别促进。国家战略经济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来推动,需要政府创造要素来推动,这是社会意志外化的表现,是义不容辞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众望所归的。
1.3.3 国家战略经济学的目标构想
1.3.3.1 有限学术目标而非无限学术目标
虽然国家战略经济学融入经济学革命的洪流,但是国家战略经济学目标有限,唯求在经济边界研究上有所突破,不对经济学革命做全面探讨。对于经济内部问题,承认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不仅认同完全竞争理想市场经济的研究成果,也认同寡头垄断和垄断市场条件下的研究成果,尽管其中存在许多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成果。
国家战略经济学的学术目标是提出国家经济利益分析的一个框架结构,为顶层设计和顶层经济活动的决策提供思路和方法,如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供论据和论点。按照学术的发展规律,“先应用后提升”更能奠定学术根基,遗憾的是,笔者不具备实际应用的条件,而只能反过来提出应用的观点,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再提升。
1.3.3.2 学以致用,以解决国家经济利益问题为导向
国家战略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而非无人的经济学,不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在特定条件下探求国家利益维护和增强的具体真理。国家战略经济学当然关注全人类,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确实“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不过,对于非终极的经济问题,国家战略经济学的具体利益导向是本国和本国人民群众。政府维护本国利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不可违背的事情。
1.3.3.3 紧盯人类五大危机七大基本关系
人类当前面临五大危机: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和人口剧增。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五大危机还将增大增强,破解五大危机困局是人类的长期课题。在五大危机中,人口剧增与粮食短缺的冲突最直接,表现最残酷。2014年9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表报告称:2012—2014年世界仍有约8.05亿人处于饥饿中,70%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遭受粮食不安全。中国是人口大国,不可能独善其身,老龄化困境更突出。
与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人类生存危机一样,人口剧增是解决前一轮危机的后果,又是遭受新一轮危机的诱因(见2.1)。人类生存危机自始至终来源于六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过去—现在—将来的关系、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人类生存危机的化解也无一例外依靠改善这六大关系。六大关系处理好了,人类就会远离生存危机;处理得不好,就会孕育和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
1.3.3.4 致力于维护和增强国家经济利益
在主体国家存在的世界中,国家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和责任,改善国内人与人的关系优先于改善国际上人与人的关系,国际规则弱于国内法律和管制,国家之间更有弱肉强食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看,盲从、无知、自私、腐败等社会问题很快断送掉了国家的巨额财富,并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国民都浑然不知。
中国是成长中的大国,赢取未来短期靠实力、长期靠战略,从长期看,战略的作用甚至大于实力,没有战略就没有未来。依靠实力,2016年我国GDP是美国的63.12%,人均GDP是美国的14.5%。可见,我们当前无法靠实力赢得美国。如果我们占据战略的制高点,临危不乱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就能有美国就遭遇危机和内乱的机会,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国际关系领域,战略是决胜千里乃至决胜万里的思想力量,在得失博弈对策中,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为谁算,靠谁来算?[19]
中华民族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科学技术方面以“四大发明”领先全球,为什么到了清朝后期反而落后挨打了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沉浸在两位数的高增长中,扬扬自得于化解了2008年金融危机,却发现产能过剩、大雾霾、贫富差距等随之围困上来。这是个人问题吗?不是的。这是地区或者城市的问题吗?也不是的。这是全局决策的问题,这是国家战略选择的问题。正是决策的偏执,试图通过救美国、救欧洲来曲线救中国,误导人们陷入危局。只有国家经济战略的正确选择,才能避免经济发展走偏了方向。
1.3.4 国家战略经济学的主要论点
客观事实是永恒不变的。真实而确凿的事实不因我们的愿望、偏好或热情而改变(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千万别低估了用事实去纠正错误观念的难度。[20]实事求是是社会倡导的,是许多人的口头禅,却并非就是社会现实。更何况,个人所知“实事”有多少!个人的“实事求是”,往往是以偏概全、固执一词。倡导实事求是的社会风气,就要让他人呈现“实事”,就要广开言路,从体制上保障实事求是。
国家战略经济学不排斥技术性论证,不回避意识形态,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强调自身的逻辑起点和特有认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观点。
(1)经济边界条件决定论。我们认为,经济边界条件决定经济的具体运行,是产生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外因。产生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内因是市场经济机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矛盾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无例外。
(2)经济活动平台论。我们认为,经济行为主要由经济活动平台决定。经济活动平台就是经济边界条件的全部,亦称为社会基础结构,财务功能就是社会间接成本。尽管同一经济活动平台上不同的经济人也有行为上的差异,但是经济人主流行为是受经济活动平台支配的——经济人的行为具有数量上的统计规律性并呈现共性。
(3)经济循环增强路径论。我们认为,经济持续增强还是逐步削弱取决于经济循环的路径特征。经济循环就是不同经济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封闭路径,凡是前后促进的封闭路径就是循环增强的,若前后抵消就循环削弱。循环路径如何,是由经济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最终是由经济平台决定的,其中经济体制机制的社会选择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4)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他们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累积效应有相反的两种: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流效应指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减慢;扩散效应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竞争性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由个别区域开始,一旦一个区域取得初始发展优势,就会通过循环累积有利因素而继续超前发展,并且因回流效应而形成增长极以及周边滞后发展区。只有到了极差太大时,增长极才垮塌而产生扩散效应,资源溢出周边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或者经济起飞阶段,以回流效应为主,发达地区或者经济平稳发展阶段,以扩散效应为主。可见,协调同步发展,不是发展中国家的自发规律,而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
(5)创新要素驱动论。我们认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来源于要素创新,包括要素的提升和要素的创造。从要素到材料、产品、管理、体制的多层次创新,由经济到人文、社会、自然和生态的全面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素创新是出发点,绝非仅指经济要素,而是泛指科技、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各种要素。要素创新实质是经济边界条件的有效改变,经济边界条件的任何改变都会传导到所有经济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