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国家战略经济学定位

1.2.1 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纲

1.2.1.1 经济学已经形成庞大的学科体系

在2015年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申报中,23个学科门类中归属于经济与管理的有4个——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统计学和管理学,其下二级学科理论经济23个,应用经济24个,管理学26个,统计学12个,合计85个,而各门类全部二级学科仅250个。在CSSCI 2014—2015版533种期刊中,经济学期刊73种,统计学期刊4种,管理学期刊29种。按照美国经济学会(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对经济学文献的主题分类系统标准(JEL Classification System),经济学被划分为21大门类136个二级学科,834个三级主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从经济学所占的份额看,还是从经济学体系内部组成看,经济学都是十分庞大的,处于主流地位,并且依然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不容置疑的是,经济学的生长必定有自身的理由,推倒重来不仅不经济,而且不合理。

1.2.1.2 经济学在不断扩展中壮大

任何学科都天然地致力于一般化,企图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近百年来,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学成为长期热门学科,吸引了很多人才投身经济研究。他们不会甘愿局限于传统学科领域,而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于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经济学的强势,使得经济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被普遍接受,技术手段被其他学科广泛借用,使得经济学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经济学的强势,也使得更多的人假借经济学的名义研究他们关注的问题——关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理论。提出来了就成为“经济学家”,像熊彼特、哈耶克等。所有这一切又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参与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经济学的地位越来越高。

1.2.1.3 内容上需要弥补经济边界研究的不足

尽管经济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经济边界不断向外推展,但经济边界总是存在的。对于经济边界问题的研究,当今是零星的、分散的、非主流的,是缺乏体系性的。可是,边界问题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实践都是具体的,最基本的是,边界条件是具体明确的。竞争性经济的运行遵循市场机制,寡头经济和垄断经济并不完全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则,需要社会力量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和缺失。再往外看,市场经济内外的边界条件如何,会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运行的具体特征。经济边界是经济运行的外因,是我们能够观察的经济条件,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需要研究却很少被研究的领域。

1.2.1.4 经济学革命需要顺应中国改革顶层设计的目标要求

《人民日报》2014年发表新年献词《让今天的改革为明天铺路》。改革不仅要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而且要预防未来可能滋生的消极因素。我们以往没有做到这一点,现实与未来目标一旦有冲突,就只顾当前不顾以后了,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滋生出别的问题。2003年中央形成了对中国问题的统一认识,随后又觉得“这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发展是硬道理”。于是,中国经济又沿着同一轨道高速增长了10年。遗憾的是,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所有问题没有缓解而在加剧,人民群众也从满怀期望跌入失望和不满的低谷。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发现,不仅开放倒逼改革而且问题也在倒逼改革,继续改革才是出路。不同于1978年对外开放度仅为9.2%,“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2014年我国对外开放度已经上升到45%,GDP高达63.35亿元,“开放倒逼改革”的侧重点已经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质量问题,“问题倒逼改革”的内容也不再是经济局部问题而是社会全局问题。经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和“三个文明建设”,而今迈入“五位一体建设新格局”。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延伸以往,道路越收越窄;放眼全局,改革的范围越来越大。改革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复杂,改革的实践越来越“摸不到石头”了,边学边用或者边实践边产生的理论越来越不足以指导“五位一体”的文明经济实践。

针对这样的困境,社会呼吁顶层设计,期盼看到更加清明平稳的前进方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再颠簸前行,不再让问题与成就并行扩大。可是,顶层设计的依据从何而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化改革,采用试验的方法不仅风险很大、成本极高,而且周期漫长、内容片面。这就需要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统揽更全面,发展出基于长远全面发展的理论,这就要既紧抓主要矛盾也不放松次要矛盾。基于这一出发点,本书试图做相应的科学探索。

1.2.1.5 经济学革命要有正确的起点——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人类生存和发展自始至终取决于六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过去—现在—将来的关系、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经济学研究从来没有突破这个范围,也不可能突破这个范围。遗憾的是,经济学以往的发展过度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没有平衡处理好六大关系,过度重视当前经济成果而较少注意长远利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内习惯于直线思维而轻视边界制约影响。经济学现阶段暴露出来的所有问题,几乎全部是扭曲这些基本关系而造成的,是以偏概全的结果。要克服经济学面临的困境,就要摆正这些基本关系,让经济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起点。

2010年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分散的局部精彩改革并不见得能够汇集成实现远大社会目标的洪流。贫富差距、贪污腐化、社会不公等需要改善的问题并未在以往的改革中得到缓解,“改革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成为空话。为什么如此?原来贫富差距不仅是经济表现更是社会现象,是处于经济边界上的一个问题,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只会产生和扩大这个问题,而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就要重新审视经济实践的边界条件。经济边界条件既是顶层设计的基础,也是经济学要革命的内容。

1.2.2 以国家经济边界为研究对象

无论经济范围有多大,往外延伸总会脱离中心而触及其他领域,似经济而非经济的就是经济的边界。从全球看,人文、社会、生态、自然等都是非经济领域,经济与之存在边界。从国家角度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之间也有边界。从时间角度看,以往与当前、当前与未来也构成经济的时序边界。从世界空间看,现实与想象也存在边界,有虚拟和现实之分。

经济研究有自己的范围,研究对象不包括世界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经济学史表明,经济学研究些什么,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从短期看,经济学研究些什么,人们通常不假思索、习以为常。经济学当前要研究些什么,是由社会需要具体决定的。破解现实经济困局就是经济研究的现实需求,并且是经济学革命的驱动力。其中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包括社会、人文、生态、自然等的制约,历史的积淀、未来的发展意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文化交流等外因条件,不可以忽略不计,它们共同决定经济成长轨道。当前经济研究中,经常把这些因素看作既定的,其实它们却是待定的,如欧、美、日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些外因条件就是国家经济边界,是主流经济学很少关注的。

研究经济边界,提高经济研究的具体解释力。一些人主张经济学重构[14],那将是经济学自身完善的庞大工程,我们不参与。我们的定位是补充不足,具体就是专门研究经济边界问题。经济边界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边界条件才是产生具体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动力。就好比一元函数通式y=f(x),除了让人知道yx具有函数关系外,别无更具体的内容。运动方程s=c+v·t+0.5a·t2就不同,它具体说明了起点、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与之类似,在经济学中,越来越通用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弱的可解释性,而离具体真实也越来越远。通用性、抽象性是学术提炼的方向——提高通用性能够增加概括力,却不是经济实践的方向——深化具体性能够增强真实内涵,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是不能同时兼得的。要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就要搞清楚经济边界,使得研究对象有具体性,这样才能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经济学作为实践性科学,回不到实践中就失去了价值。

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外生的而不是内生的,是贴近经济的而非远离经济的,其实是处于经济边界上的。经济边界主要包括社会边界、人文边界、生态边界、自然边界,国家主体边界交换,由以往积累形成经济活动平台——社会基础结构,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动力源——主要是知识积累、人文动机等。国家主体边界交换又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家之间人员交流、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等。国家战略经济学要研究的就是这些边界的特征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边界上的流入流出状况特征。从边界上流入的称为经济资源,从边界上流出的称为经济产品,包括废弃物。经济活动的具体状况如何宏观上取决于这些流入流出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类似数学中边界条件决定微分方程之特解,在经济中边界条件决定市场经济的具体运行机制。因此,研究经济边界条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国家而言,经济边界条件是由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文、经济与生态、经济与自然,过去与现在以及现在与未来、国内与国际、现实与动机等基本关系具体决定的。七大基本关系由社会决策而定,经济人是决定不了的。如何决定这些内容,就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以往并不缺乏顶层设计[15],而是在顶层设计中用经济挤压了社会、人文、生态、自然、历史、未来、国家关系、理想,是一种扭曲的顶层设计,而非合理均衡的顶层设计。国家战略经济学试图为顶层设计提供正确的认识框架和合理的顶层设计依据

国家战略经济学服务国家战略利益。尽管主流经济学弱化意识形态的阐述,由于经济利益的具体性,无论主流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既是一种学术理论又是一种理论信仰,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价值判断是经济研究的必要前提。国家战略经济学有非常明确的主体国家,也就用不着回避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尽管国家战略经济学有简单明确的价值取向,关于国家利益的具体描述却并非单一的而具有系统性结构。从时间维度看,国家利益包括遗存的、当前的和未来的。从空间角度看,国家利益包括政府的、国民的、地方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的、个人的等。国家利益从来不是空泛抽象的,而是具体真实的,绝非仅指中央政府收入,更不会仅限于人民银行的财务盈亏。

1.2.3 以经济边界条件配置为抓手

国家经济的边界条件决定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市场机制。经济边界条件的配置,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传导,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经济人行为,从而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于纯经济问题,市场机制具有自发运行和调节的功能,能够自发解决问题。可是,市场机制决定不了非经济领域的问题,人文、社会、生态、自然、思想动机等都不能由市场机制完全决定,经济机制反倒取决于经济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取决于经济边界条件。在经济边界上,市场机制通常是失灵的甚至失效的,是不完全的,不能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解决问题,而需要与“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由政府来弥补市场的失灵和失效。

经济边界条件的设定,需要由市场和非市场的力量共同给定。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政府都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活动,并不存在政府该不该参与经济活动的问题,而只有政府参与哪些经济活动的问题。在经济边界上,如果政府不尽责,就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在纯经济领域,如果政府充当经济人,就会扭曲正常的市场机制。就我国而言,政府的问题不是参与经济活动多了,而是充当经济人的活动多了,在公共性服务方面却未有尽责。在完全竞争的纯经济领域,政府并不比经济人更高明,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就会被人利用而去干许多不该政府干的事情,如银行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扶强扶大、药品政府定价等,都产生扰乱市场秩序的后果。政府抓经济的主要职责,是提供经济活动的舞台。一旦框定了经济边界条件,经济活动舞台就自发形成了,就能决定市场经济的具体运行机制了。因此,经济边界条件设定和配置是政府操控经济的强有力抓手。

中央要求高层领导“要观大势、掌全局、议大事、抓大事,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如何做到呢?这就要站得高看得远,先看到“全局”,看到全局变化的“大势”,才有能力分清大事小事、重点支点,才有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抓大事”。那么,这个全局在哪儿呢?就经济而言,全局就是国家经济的所有边界条件,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生态、政策动机等多个方面。在市场机制下,经济内部的事务尽量由经济人自发处理,特别是纯经济问题,中央高层处理能力并不比经济人更强,并且纯经济问题并不影响全局,也就用不着中央高层过度关注。

1.2.4 与经济各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和驱动,经济活动是国家全部活动的主体。经济学是人文社会的最大学科。经济学不断扩展的动力来源一是经济学有来者不拒的广阔胸怀,很多研究投靠过来,使得经济学科研究领域越来越广大、越来越繁荣;二是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从完整市场到残缺市场、从无交易成本到有交易成本、从完全信息到不完全信息,每一假设的放松,都让经济学更加贴近具体现实,产生更加具体的经济特征认识,甚至衍生出众多经济学新分支,使得经济学的积淀越来越深厚。这两大动力相互交叠,推动经济学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以致个人难以通晓经济学的全貌。

国家战略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对象。跨国经济,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国际投资等,是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国家战略经济学的七大维度之一。主流经济学把跨国经济问题以专业方式来研究,国家战略经济学则按照循环演化的方式来观察,研究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主流经济学中发展经济学是面向未来,关注高效率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国家战略经济学则把它作为一个时间维度的优化配置问题,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与军事、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生态、自然的同步协调。边界上不断收敛,造就了主流经济学的优美理论成果而更加远离经济实践。国家战略经济学则专门研究经济边界问题以寻求贴近经济实践、指导经济实践。

与主流经济学把政治排斥在视野以外不同,国家战略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支点。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特别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生产、购买、出售、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致力于亘古不变的谜题——经济体制如何解决矛盾、分配利益?主流经济学为了实现工具性完美,以去人化方式清除了阶级分析内容,给定政府角色和权力结构。国家战略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维度,与阶级相关的主要经济内容已经被政治经济学具体阐释了。国家战略经济学不重复政治经济学研究,而着力于研究社会与人文、生态、自然、意图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家战略经济学认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从而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不可能证明完全竞争会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甚至不可能证明完全竞争必然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更不要说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情况了。[16]也就是说,信息不完全时,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就有责任干预市场,以求福利最大化。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都应纳入国家战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

新的经济边缘探索,研究更加专门化,不断增加边缘经济学,如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等。国家战略经济学完全赞同经济边缘的研究并汲取这些研究成果的营养,然而国家战略经济学不以单一侧面的深化研究为责任,而以多侧面系统配置为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