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现代科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在自然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长、科研投资规模日益增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国开始逐步把科研水平的评价提上日程[13]

美国学术界率先提出了对科学质量问题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人类学募捐委员会资助的《科学、技术和人类价值》季刊上首次发表了一组文章,对科学研究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14]。1982年,在收集了九篇有关论文和三篇专家讨论会议纪要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科学质量》(Quality in Science)一书,该书阐述了研究科学质量的社会背景、主要方向、评价和检验方法等问题[15]。从此,各国科学界开始重视在科学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都将科学技术作为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赢得军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活动已经不再是科学家个人及其团体的兴趣爱好,已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和职业[16]。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导向越来越突出。各国政府对科技活动的评价更加重视,科技绩效评价越来越被广泛地、制度化地开展起来。例如,199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将支持基础研究的联邦机构也纳入了绩效评估的范畴;1994年6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在其编印的《美国国家基金会关于科学质量的评估》资料中指出:如何评估科学研究的质量是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度量和表征科研质量依然是困扰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17]。1997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针》,极大地推进了日本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建设。

同行评议有很多弊端:评议的结果因人而异;埋没新思想;评议人滥用(如著名的费立格和索曼事件);评议人之间互相利用;粗心的看门人(如轰动一时的阿尔赛布提案);等等[18]

由于以上等原因,即使是定性的同行评议,很多国家也经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其他方法将定性评价进行量化[19][20]。例如,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的RAE大学科研评估过去主要采取同行专家评审方式。2007年11月英国政府发布了《研究卓越框架:2008年后高等教育研究评估与经费资助》[21],这一咨询文件被称为计划构建,称为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的科研评价新框架。该框架更加偏重于计量学指标[22]

可见由于成本和操作上的原因,科研绩效评价越来越侧重于基于数量指标的评价体系。而且随着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我国的“科研量化评价已是大势所趋”[23]。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本书采用定量的方法。

1.2.2 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的时代需求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别为集约式经济增长,走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轨道。

这个《决定》颁布之后,我国的科技政策开始表现出资源向重大项目集中的趋势。这些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世界一流大学计划(“985计划”)、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此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开始成为中国科技政策的主要方向。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该决定开启了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大门。

2006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4]。从此,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始迈向自主创新之路,在此大背景下,对我国提高自然科学研究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及影响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更是迫在眉睫。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采用定量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水平进行研究范围很大,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尝试从不同途径和角度进行研究,研究比较松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途径和范式,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个体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没有统一的适用性。

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评价方面,国外有代表性文章是有关科学和技术评估创新指标的研究[25];从高层教育视角对科技创新评估指标的研究[26];有关科学的正统说法和创新的研究[27];科学创新和社会科学预测的局限性的研究[28];科学家年龄和创新关系的研究[29];有关科研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规模的研究、有关机构科研水平的研究等。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影响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投入和产出的研究、对个体科研人员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关科研团队的研究、有关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研究、有关科技政策的研究、有关科学教育的研究、有关科学合作的研究、有关学科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科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等。但国内的相关研究侧重从单个影响角度出发,缺乏从整个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角度进行的系统化研究,因此本书尝试从整个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实证角度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