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本书选取研究相对薄弱的民初中学国文教育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教育制度的沿革、教材选文的更迭以及国文教育实践,目的就是在“多重对话”之中,通过描绘新文学在民初中学国文教育中的遭际,来探讨新文学是如何在中学国文教育中完成自身的部分建构的。这“部分建构”中的“部分”包括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形成的制度保障、国文教材中新文学选目的变化、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更迭与经典形成以及其中新文化、新教育、新文学的互动等问题。因此,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教育史、文学史材料的爬梳,重建当时的历史现场,把教育制度嬗变、新文学教材身份的建构、新文学创建和接受的群体、校园课堂国文教育和校外的新文学知识补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描绘新文学得以建构的教育学细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将研究视野上溯到晚清的教育改革,将晚清至1937年的教育制度变革作为观照的重点,通过对教育制度的考察,发掘新文学成为“国文”这一法定知识的制度性因素。在此研究中,需要细致分析晚清民国的教育史资料,重点关注清末民初教育制度中蕴含的救亡与启蒙的价值诉求,这是新文学进入中学国文教育实现知识身份转变的核心因素,也是本课题展开的先决条件。

其次,以1920—1937年间中学国文课本为分析对象,重点关注不同阶段教材中新文学作品的选文情况,展示新文学是如何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尤其是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身份转换。文章以经典作家周作人与鲁迅的新文学作品为例,讨论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在结合中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对不同阶段教材选文的纵向比较与同阶段选文的横向比较,总结新文学选文在量与质方面的变化,揭示促使选文在量与质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以及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影响。在这种身份转变的过程中,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历经了教材选编者根据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筛选后进入中学国文教育领域的,其间还存在着自我经典化的现象。

再次,以上述的分析为基础,重点关注新文学作家作品在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教授情况,这是新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重点关注新文学作品的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在课堂讲授中主要通过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来论述教材文本生成过程中新文学作品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环节,重点关注知识的遮蔽和知识的改写等打磨环节。而课外阅读作为知识的社会补给亦构成了新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上述因素构成了新文学知识生产的教育学体系。

最后,笔者认为,中学国文教育具备了成为文学公共领域的条件,这个文学公共领域构成了新文学身份转换与知识生产的媒介环境。在这个文学公共领域内,新文化、新教育、新文学三者间的互动形成了新文学知识产生的内在理路。

基于上述思路,本书拟采用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研究方法,对本课题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同时,还要尊重原始材料,还原历史现场。笔者通过检索对《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新青年》《国语月刊》《学生杂志》《北京师大周刊》《一般》《中学生》《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关于国文以及国文教学的文章以及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生作业进行文本细读,还原当时的国文教育生态,发掘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话语,展示上述二者对新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探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