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系列(第5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专家论道(2)

第五,企业对候选的管理者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沟通。有些企业选拔管理层,对个人的履历没有做深入的调查,不是很清楚他过去的经历,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华为就要求管理者的个人履历加强透明度,他也可以选择放弃对公司的透明度,这样,公司也会放弃选择他做干部的权利。对管理者个人状况的了解有助于解决管理层的腐化问题。

华为还有一个选拔管理者的原则:凡是没有基层管理经验,没有当过工人的,没有当过基层秘书和普通业务员的,一律不能提拔为管理层,哪怕是博士也不行。学历再高,如果没有实践经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企业转型与老板自我修炼

文/齐渊博

中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要么成为国际化环节的一个链条,要么就成为行业内低利润的占有者,艰难的生存。

无论是什么样的战略,或者企业文化如何健全,企业发展的方向还是和老板密切相关。所以,策划企业先从经营自己开始,老板的自我修炼关系到企业能做到多大,企业文化是否健全,以及企业是否具有强力的抗风险能力,关系到员工是否有安全感,关系到企业能否在红海中持续发展。所以,老板的自我修炼属于现代管理的重要课程。

一般来说,中国的老板都是属于敢想敢做、锐气十足、豪气冲天的“英雄”人物,这样的老板最适合创业,适合把企业由小做大。但是企业想做强更需要老板具有平和的心态。

平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企业的雄心,小企业的心态。中国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而且相对于国际企业都是小字辈。无论是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力、员工的忠诚度以及赢利模式都属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成长。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老板一定要极度清醒,一定要知道无论有多长远的规划、有多理想的业绩增长、有多牢固的行业地位以及多辉煌的成功经验,大多都是中国的商业机会,而不是依靠完美的执行力,所以,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在市场上还小,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进步;其次是管理上的宽容。老板都是成功者,都有自己非常个性的思维模式,以及相对凶猛的性格特点。做为高水平管理人员,性格第三态度第二方式第一,关键还是用团队文化管理,而不是用老板文化管理,留人的技巧就是让团队文化成为团队的主旋律,让秩序管理成为企业的一贯政策。管理不是治理,管理更多是个人形象的树立,通过自身的个人魅力领导团队的大方向。所以,除非原则性问题,老板都应该是个体谅员工的上司,不能苛刻,不能刻薄。

国内的很多企业老板经常向外界宣称自己是大企业,是行业的佼佼者。如果是因为市场宣传的需要,这个我们不反对,但是一定要记得我们还不是巨人,我们还需要成长。

修炼之二:专业化修炼

老板可能是技术派,不懂营销;或者是营销派,技术的外行;或者是资源派,不知道细节;甚至是误打误撞到行业的,除了有一定资金什么也不懂……所以,要求老板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板能永远外行吗?老板由管理者到总裁应该不应该向内行学习呢?经过对近千个成功企业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老板完全可以不专业,但是团队一定要专业。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是专业化的团队,而老板只要做好战略的主导,以及对核心人员的管理。企业的最高领导不是执行者,需要的就是高屋建瓴的决策。

现代企业要求老板必须专业——管理的专业,或者只管理一个副总裁(或者是总监),或者管理3-7个的核心团队,一切不专业的事情由专业人士负责,一切外行的事情由内行解决。

再聪明的老板也不可能是全才,事必躬亲的老板适合于小团队,但是绝对不适合大企业。老板的专业化唯一的出口就是使用专业化人才。

修炼之三:境界的修炼

老板之所以是老板,关键在于境界。

首先声明,高境界和心态平和并不矛盾,心态主要是看清楚自己企业在现代商业的位置,始终保持清醒和危机意识,而境界主要是指老板的胸怀、气度、涵养以及远见。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不仅仅是财富积累的成功,还在于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和影响力。因此,企业家的修炼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甚至成为企业的一面镜子。根据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比尔盖茨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一个小国家的元首,而在中国,很多大集团的总裁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更是超越很多名人,成为新时代的榜样。

境界修炼一是知识修炼,二是环境熏陶,三是个人魅力引领外围资源。当一个企业由小做大的时候,企业家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经营者,更变成一种符号和象征,代表了一方经济,更代表了社会成功者的普遍形象,所以企业家一定要注重知识修炼,以学者型领导、气质型领导、涵养型领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是企业的最佳代言人,绝对不允许用江湖气面对公众和媒体。

企业家一定要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圈子,这个圈子是企业家视野开阔窗口,也是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善于走进更高层的圈子,向更高的成功层次迈进,通过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同时引领企业向更高处发展。

人才国际化与公司国际化之成败

文/韩方明

在中国全球化卷入越来越深之际,人才国际化的话题,还只是个开端,未来必有更多值得圈点之处。而在此,本人不得不提及两个所见所知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时人才错位的荒唐事。

其一,某家在新加坡上市的能源类公司,新任的总裁是由内地派驻而来,作风较为奇怪。试举一例,此总裁需要两个半翻译,外语来往邮件也好,文件也好,前后需三个程序。首先,由新加坡人先翻译出来一个版本,然后要再由中国人校对一遍翻译文稿,最后还得由一个中层干部,对定稿再把关一次。如此干部,派驻海外徒增波折,是否与国际化潮流相去甚远,有开历史倒车之感!

另一个例子也让人啼笑皆非。且说某家中国公司,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建厂研发逐步推进,初步感觉不错,但很快就有问题暴露。某天,美国公司人员有一个创意,准备开发一个新产品,负责人兴冲冲地打长途电话给内地总部请示。分管的主管一听之下大喜,连连称好,让对方速送一个报告至总部。这边厢,美国公司当日就抓紧时间写了份报告,立即发电邮给总部。但是转眼一月有余,望穿秋水,总部那边毫无反馈,而结果竞争对手的产品已然生产上市。美国公司的人,终于忍不住问询总部,总部主管连声叹息说,我还天天等着你们快递报告过来好批复,为何迟迟不见。原来,总部的管理者的逻辑是,没有公司的红头文件,就无法列入议程,开发新产品这么严肃的事情,没有经过这个程序,断然无法进行审批。这种沟通方式,已见企业文化与行政习惯之根本差异带来的害处。

试看今日之国际商务环境,跨国公司早就无纸化办公了,而内地公司还用不成熟做法推广放大,无疑于缘木求鱼。管理人员如此素质和陋习,带来了巨大的时间和机会浪费,无法有效沟通,信息不流畅,也使得信任文化难以建立起来。在这种落后企业习惯的影响下,他们的国际化如何能够有效率,有成果?

今时今日的国际化,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对海外公司资产和品牌的购并这个层面,更是对于国际化优秀决策人才的合并吸纳,在海外业务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部分公司显然已经意识到真正国际化管理团队才是决定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正如旧语所说,“举凡操持洋务之朝廷重臣,多以识番邦习俗,通蛮夷言语,游历海外经年之名士硕儒。”这种对于习俗和言语的熟悉以及理解,按照今天的商业社会普世规则来说,要而言之,企业的国际化必然需要一群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和判断能力的领导者。

最近有500强公司在内地推出广告所言,“用其道,知其妙。”这正是未来中国公司海外行走时候需要追求的境界。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要获得普世价值的成功,已然不是在国外建几个工厂,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就够了,而是要拥有一批世界级的营销专家,培养数十名能够实际指挥商业战役的强将。

中国公司征战海外,不缺乏资本,也不缺乏研究创新人才,缺的是决策与管理层面的高级人才。大多数勇敢走向海外的中国公司的管理决策层,并不具备国际化经验,甚至缺乏学习国际化经验的能力。

有时候,这些公司也会适当提供比起内地高的薪水,请来一些“海归”人员。但是实际所见,这一批人物,大都缺乏主流企业高级位置的历练,基本上还是处于大公司体系的中低级职员,结果高层管理人才中层化,依靠这样的人力资源,能否成就国际化的霸业?我看相当不乐观。

坦白来说,现在大多数正在国际化以及初步国际化的企业决策层的水平,已经一再被事实证明难以应对国际化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竞争,因此,这一层次的决策人才能否国际化,将是目前这批企业能否实现更国际化的一个要点。

很显然,人才国际化决定着中国公司国际化的成败。要找到中国公司国际化道路之中遇到的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应该按照市场化规则行事,逐步实现管理人才本土化、市场本地化、游戏规则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