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林徽因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初识

1918年,徽因十四岁。

她已生得明眸皓齿、顾盼生辉,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并开始考虑她的终身大事了。

他希望她能遇良人,找到各方面都上乘的温润男子,拥有一个美满的姻缘,遂在自己的周边物色着这样的良婿。

初入他眼的是梁启超家的公子——梁思成。

林、梁两家本就是世交,而他和梁启超皆是声名显赫的政界名流,又皆是儒雅的文人名士,身份相当又意趣相投,是知己亦是密友。

梁家公子梁思成,不仅学富五车,还温文儒雅。放眼周边,再没有谁可以与他媲美。

于梁启超而言,灵秀俊气的林徽因亦是最理想的儿媳人选。

于是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梁启超带着梁思成踏风而来。

二老皆是开明的家长,对这一桩姻缘也甚是满意,但他们很尊重两个孩子的选择。他们决计不会做那包办婚姻之事,故而,以特别时髦的约会方式来让两个孩子彼此熟悉。

也是,水到渠成的爱情才最为美满。

那日,他们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了景山附近的林家。初见,安排在了林长民的书房里。

彼时,梁思成是被告知要见林叔家的女儿林徽因的,然而林徽因却是不知的。

门开的瞬间,是梁思成一生难忘的心动时刻。

亭亭玉立的林徽因跃入他眼,有如清泉般澄澈,亦如鲜花般娇艳,似仙子一般。原本,他以为林徽因不过是个穿着绸缎衫裤,梳着两条小辫的寻常女子,谁料到如此迷人,令人心动不已。

多年后,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将这一个精彩美好的时刻还原: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于他而言,徽因永远是他眼中的仙子。

如出水芙蓉,飘逸绝尘。

所谓一见钟情,便似他这般。

那一年,梁思成十七岁。

不过,徽因却没有他这般的悸动。或许因为她还小,情窦未开,初见一个少年有的只是些许的害羞。

这世间,有些爱情就是这般吧。

需要过一些时日,绕一些路,之后才能彼此都怦然心动。

时光瘦,指缝宽,他们的缘分还没到,所以,俩人在时光里还没能有真正的交集。

转眼,徽因十六岁了,生得亭亭,恰如一朵清新的山茶花,美丽动人。

这一年,是她在北京培华女中就读的第三个年头了。

培华女中实行英国贵族式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她良好的谈吐,也培养了她优雅的举止。而她自己亦聪慧,所以,无论是在同学之中还是在一众姊妹之中,她都是最耀眼、最讨人喜欢的那一个。

这一年的春天,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遣赴欧洲访问考察。

为时一年半。

于是,他决定携爱女徽因同行。

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徽因收到了父亲林长民的信:

十六岁时的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徽因捧着父亲的信,读了又读。

此时,春风刮得正紧,她生怕突起一阵大风把信给刮走。于是,她紧紧地将信贴在胸前,心中的激动和喜悦掩也掩不住。

到欧洲去,和父亲一起到欧洲去,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事!

抬头的瞬间,她看到眼前一片阳光明媚,心中亦仿佛有鲜花盛开。

这几年,林长民政坛失意,此次被派到欧洲,说来也是一份闲差,他自己亦心知肚明。如今年岁,在政坛也再难有大的作为了。不过,这一趟欧洲之行,虽于自己是晦涩、无大意义的,但是,于爱女徽因却意义非凡。

他要做爱女的人生之路的指引者,一如他在信中告知徽因的,要带她远离家族烦琐事务,带她看更广阔的天空,见识更辽阔的天地。

此际,十六岁的徽因虽年龄尚小,但胜在聪慧,又悟性极高。

在去往欧洲的轮渡上,面朝浩瀚的大海,她即在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这一世,定要做一个广阔天地间最特别的女子。

轮船行驶的目的地是法国,而林长民带着徽因转道去了英国的伦敦。

在伦敦居住了一段时日,他才按照出访计划带着徽因开启欧洲漫游之行。

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巴黎,徽因感受了浪漫;在罗马,徽因领略了建筑之美……古都、遗址、遗迹,皆让她深觉世间旖旎万千,充满圣洁之美。

就此,她的心中种下了神圣的信仰。

这世间山水、物什,皆有佳美处,皆要虔诚对待。

游历结束后,父女二人一起回到了伦敦。

近两个月的游历,使她汲取了异域文明中的文化养分,又阅读了各种外国文学作品,逐渐成长为铿锵热烈的女子。

欧洲生活,于彼时的徽因而言,虽然热烈而丰盛,但还是会有一些小寂寞。

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单身女孩外出必须要有人陪同才行。所以,父亲林长民外出工作的日子里,徽因多是一个人待在偌大的公寓里,偎在暖融融的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书。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教授给她的英文,这时很好地派上了用场。

她的阅读面很宽,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亦有丁尼生、雪莱、拜伦、勃朗宁的诗,还有萧伯纳的剧本。

这些书将她引领到一个奇妙的世界。

更让人暖心的是女房东,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很热忱,常会带着徽因一起去写生。在剑桥一带,她们流连于各种建筑之间。皇家教堂、“三一学院”图书楼等,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

也就是在此际,徽因知晓了建筑师和盖房子的人的区别,亦深深地被建筑中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就此,她萌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遥想。

是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圣玛丽学院。

而伦敦,亦进入一个湿答答的多情的雨季,仿佛为了她和某个人的相遇。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少女情怀总是诗,徽因亦如此。

尤其是多雨、多雾的伦敦,更能撩拨少女心事。

就如彼时的徽因般,她多想能与一个多情的人相遇,然后,共筑一个烟雨般缠绵悱恻浪漫的梦呢!

如徽因信中所写,她想与喜欢的人围炉夜话,喝着咖啡或是茶,吃着小点心,眼波流转中,充满浓情蜜意。

果然,这座烟雨迷蒙的雾都,仿佛读懂了她的少女心事,很快给她安排了一场富有诗意的邂逅。

不久后的某一天,多雾的伦敦,如烟如幻,徐志摩轻轻地敲开了她和父亲居住的公寓的门。

他们相遇了。

彼时,在美国留学的徐志摩,因厌倦了美国的社会风气,提前结束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他崇拜哲学家罗素,故而漂洋过海到了伦敦。

他意欲投奔罗素,做罗素的门生。

可到了英国才发现,罗素根本不在剑桥大学,也不在英国了。原来,罗素因在战时主张和平而被剑桥大学除名。

只能说,徐志摩的运气不大好。

林徽因与徐志摩

幸运的是,没能寻到罗素的徐志摩,却恰巧结识了林长民。

他们一见如故,竟成了忘年之交。

而林长民素来德高望重,所结交亦全是身份显赫之人。其中就包括当时英国颇有名气的作家狄更生。于是,他将徐志摩介绍给狄更生。1921年,在狄更生的介绍下志摩还做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旁听生。

那日,徐志摩是专程来拜访林长民的。

他敲门而入,一抬头,入眼的是林徽因。

梳着两条小辫子的林徽因,一身素雅衣衫,面容清秀,举止大方。初见,徐志摩就被惊艳到了。最初惊艳到徐志摩的是她的容貌,深入交谈后,发现更令人惊艳的是她的才情。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她,不仅熟读许多文学名著,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侃侃而谈,拜伦、雪莱等都不在话下,言谈气度丝毫不像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这样的徽因如一道耀眼的光,打开了徐志摩的黯然心扉,他旋即被她吸引,浪漫诗人的缠绵情意就此蔓延开来,心亦似春风吹着春花,荡漾而美好。

彼时,徐志摩已依父母之命娶了江苏宝山张家千金张幼仪。

然而,认识徽因后,他竟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颗心欢悦而悸动着。素来他就是一个情感极其炽热的人,且风流倜傥,如今遇见了心仪的她,一颗心自然就沦陷了。最重要的是,那段媒妁之言的婚姻,于他是非常痛苦的。

起初,张幼仪就没能入他的眼。

在他的眼里,张幼仪就是一枚“土包子”,自然无法跟他心目中的女神相比。于他看来,女神就要如徽因这般“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再或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颜。

沉默寡言的张幼仪,是一样都不占。

其实,张幼仪也不是他认为的那般不堪。在同代人的眼里,张幼仪也是标准的大家闺秀,是“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的人儿。只是,她不是徐志摩喜欢的样子罢了。

于徐志摩而言,张幼仪的面容不是他喜欢的柔媚明艳,气质亦不是他爱的绰约妩媚,她整个人都跟他最神往的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的女子靠不得边。

于是,一开始他就厌烦了她。

洞房花烛夜,他躲到祖母的屋里睡了一个晚上,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桩婚姻的不满。

不过,最终他还是在长辈们的撮合下,跟张幼仪圆了房,并且有了儿子徐积锴。

只是,徐志摩对她的态度依旧没有改观。

她成为他眼中“最不愿正眼看的一个人”。

对于这一切,彼时的徽因,还一无所知。

徐志摩日日来,谈笑风生,人又才华横溢,徽因也怦然心动了。于一个少女而言,他俊俏的容颜、儒雅的风度,以及诗人浪漫至极的气质,都是极具魅力的。

再说,异乡最易生孤独之感,能有一人如此细心地陪伴她,她自然是欢愉的。少女的内心,也有了小鹿乱撞般的悸动。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美好。只是,这从来都是个遗憾。

他们二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