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0章 未来屯田三人组
邓健并不知道自己无形中已经被不少人嫉恨了,只是催促着军队快点走。
西山的位置在城外,因而还需要出城,一直向西边走半个时辰才到达。
这里的环境较之邓健第一次来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试验田的稻苗已经栽种了,一条条水管接了过来,用滴流的方式灌溉。
目前还有士卒正在周围砍伐树木,准备搭建大棚,育苗的前期一定要保证温度。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稻田,邓健在之前便已经分配好了责任田,一人负责一块。
到时候谁田里的稻苗长得好,谁的产量多,按照功劳论功行赏。
这样也能刺激负责人的积极性。
在稻田的周围,一座座木屋已经搭建好了,供儒生们和老农们居住。
两人一间,一农一儒。
邓健此举也是想让儒生们明白,底层的百姓并不愚蠢。
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会哭、会笑、有七情六欲。
同时,他们也掌握着上层知识分子不明白的生活技能。
如果不能放下对彼此的偏见,又谈何共同努力,建设大汉?
邓健到的时候,稻田里有许多人还在干活。
比第一次来的时候要好一些,儒生们待在自己的实验田里,与老农一起干着活。
庞宏这些人这辈子也没干过这些粗活,不过现在竟也能坚持的住。
经过这些日子,他们的体格健壮了不少,皮肤也黑了许多。
一个个两条膀子肉眼可见的粗壮起来,与刚来时候细皮嫩肉判若两人。
邓健很快锁定了右边田亩的庞宏。
此刻他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竹简,一手拿着笔,似乎在记录着什么,表情极为认真。
和他一起共事的老农也是,两人时不时的在交谈着什么。
邓健长出一口气,看来这小子是认真的,随后走上前去。
“巨师。”
庞宏正在记录着这些稻苗的长势,以及可能发生的虫害。
听到声音,他回过头,一脸平静的行礼道:“见过中郎将。”
“怎么样,这些日子可还习惯?”
邓健按下他的手,然后走到稻苗前蹲下伸手摸了摸。
看着这些翠绿的“小野草”长势不错,他心里很是欢喜。
大汉人民的肚皮,很快就要鼓起来了。
庞宏表情平淡,“没什么习惯不习惯的,在这里其实更安逸些,说真的,中郎将,我很感激你。”
“哦?感激?感激我什么?”邓健倒是奇了怪了,自己可没给他什么好处吧?
庞宏认真的说道:“是你让我知道了民间疾苦,我种了地,才知道了碗中所食之物皆是百姓用血汗从地里刨出来的,过去我所看的那些文章中所写的悠闲田园生活,不过是四肢不勤的文人们想象的而已。”
“我与朱老伯相处这几日,才明白许多百姓心里其实对大汉根本就没有一丝怀念,大汉繁荣时他们饿着肚子,大汉倾颓时他们也饿着肚子,如果让他们饿着肚子,又凭什么要求他们去兴复汉室?”
“现在朝中有许多大臣只是空喊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去做,他们不明白,只有百姓吃饱肚子了,大汉才会富强,才会昌盛。”
“在下虽然不是出自什么名门,却也从未受过饿,受过冻,灵帝时文章记载的人相食,在下初读时也不过是当成一个故事,不甚在意,蛾贼作乱,也只是认为他们对朝廷有所不满,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造反。”
“可现在……我发现很多事情都错了,大错特错!许多官员自称父母官,却不知道百姓所求的是什么,也从不思考。”
“百姓所求的,不过是一口饭,一件衣而已,大臣们嘴上说着自己政绩如何,却不知民所需,不知民所需,又如何敢妄谈政绩?”
“若大汉的臣子们都能如中郎将一般,体会民间疾苦,为百姓,为大汉做一些实事,即便这杂交水稻种不出来,我大汉何愁不能富强,汉室何愁不能复兴!”
庞宏说这番话的时候,其他的儒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凑了过来,满眼都是激动的神色。
“巨师兄说的对!”一儒生握拳高举,面带羞愧之色,“若不是中郎将让我等屯田,真不知何时何日才能见到民间疾苦。”
“吾等只是耕作十几日便叫苦连天,百姓却要耕作一辈子,又要服朝廷的徭役,交赋税,可想而知他们是何等的辛劳。”
又有一人红着眼,眼中蓄泪的叫道:“不知民间疾苦,不知民之所需,即便是日后做了官,也是昏官、庸官、糊涂官!”
众儒生情绪被这三人调动起来,群情激奋,眼中充斥着热烈的火焰,仿佛要把朝中的臣子们生吞活剥。
邓健看着这群年轻人,心中不由暗叹。
古代也是有热血,有理想的青年啊,幸亏这些人还没有正式做官。
若是做了几年官,成了官场老油条,怕是没有这个感悟。
不过这“小凤雏”确实聪明啊,这聪明人种田和普通人种田就是不一样,还能悟出这么多的道理来。
若是一般人,让他们干这些苦活,只怕要恨死他了。
自己其实只是想让这些人学会种田,培育出杂交水稻而已。
“诸位,先静一静!”邓健对着众人招了招手,站在一处较高的地面上,提高了自己的声音。
“诸位能知民间疾苦本将很欣慰,不过我也说过,这杂交水稻可以亩产千斤也是事实。”
他把手中的笔记本拿出来,“此书中记载了杂交水稻培育之法,汝等要好生研习。”
那天回去之后,邓健又与宁随熬了几个晚上,总结出种植杂交水稻的注意事项。
若论种地,他其实也没什么经验,因此要总结出办法后与农人在进行交流,试验出最适合大汉的种植办法。
儒生们此时目光紧紧盯着那本笔记,眼冒精光,他们也很想见识一下亩产千斤的稻米。
与农人们交谈之后,他们才知道大汉目前的亩产不过两石左右,一百多斤而已。
这要是种出亩产千斤的稻米,这世间会是何等景象啊。
儒生们脑中开始想象,却是想象不出来。
在交代了儒生们要好好种地后,邓健叫来了方才一起附和的两人。
“你们叫什么名字?”
这两个儒生看着邓健的目光满是敬意,分别抱拳。
“小人沈腾。”
“小人王肃。”
邓健满意的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好,我记住你们了。”
这样的人才,以后要多多提拔啊,蜀汉优秀人才的缺口,从现在起就可以慢慢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