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动才能产生声音吗?
人们总是为生活奔波于闹世之中,当我们静下心来聆听时,会发觉身边到处是人声、汽车声;在郊外或者公园里还有鸟鸣、虫叫;你去敲打教室里明亮的玻璃会发出清脆的“叮叮”声,拍拍桌子会发出浑厚的“砰砰”声;音乐课上优美的旋律,下雨天雨点滴落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来的呢?物理学家们指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波。
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直观的方法来验证下:用手拨动琴弦,我们会听到琴弦因振动发出了声音;当你用手去阻止琴弦振动,声音立刻就停止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手指能清晰地感受到琴弦的振动。
既然是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一下,多大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呢?其实,在理论上所有的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音,但是,如果发出的声音太小,我们的耳朵可是听不到的哦。
下面我们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也就是说,声音越大,振动的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叫赫兹,以符号Hz表示。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是 20~20 000Hz,所以人要听到声音,通常至少需要 20Hz以上的振动频率。聪明的小朋友们,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已经找到答案了?是的!只有当振动频率在 20~20 000Hz的时候,人类才能听到声音。
那么,超过 20 000Hz或者小于 20Hz的振动频率就不能产生声音了吗?其实不是,因为在 20~20 000Hz的声音是人类能够听得到的声音,大于 20 000Hz的声波叫作超声波,小于 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这些都是人类不能听或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声波,能够把人的鼓膜震碎;而次声波则无比微小,人的耳朵根本捕捉不到,这声音比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还要小很多很多。

有没有小朋友思考过,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的呢?原来,这个小秘密就藏在我们的喉腔里。喉腔里有个器官叫声带,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声带会振动,所以我们就可以说话、唱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