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等待
一看母亲的表情,王延睿就知道没办法和她讲理。
母亲有点得陇望蜀了。
父亲下狱,她只祈求当家的赶紧回家。
当王延睿告诉她确切消息,父亲马上要回来,但不能当胥吏了,母亲的想法又多了三分。
“娘,爹爹能出来就不错了,这个押司不做也罢。”
“那不行,咱们一家子怎么生活?”
“儿子十九了,我赚钱养您。”
女人啊,永远觉得老公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
李氏笑了起来。
“我儿最本事,昨儿书院的山长都来拜访你。”
王延睿差点一头栽倒在地,在母亲眼里,李青柏拜访我?
算了,洗洗睡吧。
太阳还没露出头,郓城县勤快的人儿已经走上大街。
王延睿正准备去王干娘的茶馆吃早餐,看到卖脆梨的郓哥刚送外卖回来。
宋朝已经开始流行外卖,不过外卖员不叫外卖员,叫“闲汉”或“厮波”,他们专门为附近人家送早餐,甚至送洗漱用的温水,跑一趟能拿到一文钱的辛苦钱。
王延睿随手拉住郓哥,转头对王干娘说道:“拿十根寒具,四碗豆腐脑儿,让郓哥送我家。”
寒具就是油条。
王干娘正在炸寒具,闻言,耻笑道:“睿哥儿,你一个破落户,也吃得起寒具?”
前日,王干娘见到王延睿还知道喊一声大官人,今日却变成了睿哥儿,和郓哥一个级别了。
宋朝的油条确实属于奢侈品,一根油条作价五文,豆腐脑倒是便宜一些,三文钱一碗。
主要是宋朝的食用油太稀缺,在北方,除了荤油以外,也就芝麻油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但并不普遍。
炸油条用的就是芝麻油。
十根油条四碗豆腐脑,六十二文钱。
这可不是小数目,一个苦力从白干到黑,最多挣五十文,强悍如大宋禁军,每日俸禄也不过八十文到一百文之间。
王家一顿早餐,就要用掉一个半壮劳力一天的工资。
王延睿随手掏出八十五文钱扔在桌上,又掏出两文钱递给郓哥,这是他的跑腿费。
郓哥惊喜不已,“大官人,押司回来了?”
“没有。”
“那你们家舍得吃寒具?”
“偶尔一顿,无妨,去送吧。”
王延睿自己拿了两根寒具,自己盛豆腐脑。
王干娘看到王延睿不要命似的往碗里舀豆腐脑,心口都是疼的。
“撑死你,反正是最后一顿,老娘当喂狗了。”
两根大油条,一碗豆腐脑下肚,王延睿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王允吃罢早饭,正准备去衙门当差,看到王延睿在胡同口等他,吓了一跳。
“大郎,你怎么来了?”,王允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左右。
“王叔父,你安排人把这封信送到递铺,让递铺把书信送到知县大人手上就妥了。”
“书信?哪来的书信?”
“叔父不用管,只要知县大人看到这封书信,我父亲就能出来。”
王允眼珠子一转,问道:“那我们几个的事……”
“先把我父亲救出来再说,等我父亲出来了,我再想办法解决司马家。”
王允吓了一跳,王延睿用的词太过虎狼,解决司马家?
“大郎,你可别乱来哈。”
“叔父放心,我心里有数,还有,你想办法给我父亲传个信,让他请辞押司之职。”
“甚?请辞押司?为何?你父亲不可能答应。”
“叔父放心,我已经和父亲商议好了,他会请辞的。”
虽然王允还有点犹豫,但还是答应下来。
办妥这件事,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
回到家,母亲依然在发呆。
王延训在读书,真正的读书,不是读宋刑统之类的律法,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妹妹又不知道去哪里疯玩。
“大郎,如何?”,母亲焦急的问道。
“还不知道,等消息吧,估计今天过晌午或者明天就有消息了。”
回到房间,王延睿翻看了一下自己的房间里的书,几乎都是话本一类的小说。
倒是父亲的书房里有不少。
北宋立国之初就把科举考试的流程、内容定下来了,但考试内容稍微有所变化。
考试以诗赋、经义、策论为主,其中以诗赋为主取士,经义次之,最没用的就是策论,只要粗通文理即可。
指定教材方面,除了四书五经外,宋真宗咸平五年又增加了《道德经》和《周易》这两本教材。
后来,又指定参考教材为唐朝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道德经》作为科举考试教材,充分说明宋朝皇帝多么的崇信道教。
王延训抬头问道:“爹爹呢?”
“快出来了。”
王延睿看了一眼,王延训在写赋。
王延训见大哥要看,赶紧捂住,“这是吕夫子布置的课业,你休想抄我的。”
“我先生又不是吕昶。”
两兄弟处于不同的班级,别看王延睿年龄比老二大四岁,但王延训读书比王延睿强,王延训都是吕昶这种屡试不第的举人老爷当老师了,王延睿还在童子班里背四书五经呢。
王延睿从书架上翻出《论语》翻看起来。
原主的一些记忆,慢慢从脑海深处翻了出来。
原主虽然渣,虽然不好学,但记忆力不错,起码《论语》全背过了,再加上自己上辈子是文学院毕业的,两相融合之下,《论语》几乎没难度。
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起码不会多字或者漏字。
王延睿又熟悉了一遍,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牛逼了,又换《大学》继续学习。
王延训本来一直防着大哥过来偷他的作业,可当发现大哥竟然在凳子上坐了一个多时辰,感觉到了不正常。
“大哥竟然坐的住?”
王延训犹豫了一下,缓缓站在王延睿身后。
只见王延睿快速的翻动书本,好像只是扫了一眼一样。
殊不知,王延睿心中已经开骂了。
“奶奶个腿的文人,你们就是这么糟蹋瑰宝的?”
宋朝时的四书五经和明清之后的四书五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用问,当权者为了符合自己的利益,把四书五经改了八百遍,后世学的四书五经,和宋朝的四书五经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