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栈道烟灭
春日的斜谷道上,泥泞不堪。刘邦骑在马上,望着绵延不绝的汉军队伍,眉头紧锁。离开霸上已经七日,五万大军连同家眷辎重,行进速度慢得像蜗牛爬。
“汉王,“萧何驱马靠近,衣袍下摆溅满了泥点,“前面就是斜谷栈道了。“
刘邦点点头,没有作声。“汉王“这个称号至今让他觉得刺耳。项羽把他打发到偏远的巴蜀汉中,分明是要将他困死在那蛮荒之地。
“子房呢?“刘邦环顾四周,没看到张良的身影。
“去给项王送行还没回来。“萧何压低声音,“不过临行前他跟我说了一计...“
正说话间,一匹快马从后方疾驰而来。张良青衣飘飘,似一片云朵落在刘邦马前。
“汉王,“张良微微气喘,“项羽已经率军东归了。“
刘邦眼中闪过一丝释然,随即又紧张起来:“他可曾起疑?“
“暂时没有。“张良摇头,“但我观范增似有疑虑,频频回头张望我军动向。“
刘邦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缰绳。鸿门宴后,他对那个白发老翁的忌惮甚至超过了项羽。范增那双鹰隼般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一切伪装。
“子房之前说的计策...“刘邦俯身问道。
张良指向远处悬崖上的栈道:“烧毁栈道。“
“什么?“刘邦差点从马背上跳起来,“那可是我们回去的路!“
“正是要让项羽以为汉王无意东归。“张良的声音如潺潺溪水,平静却不容置疑,“示弱于外,蓄力于内。待时机成熟,另有蹊径可出汉中。“
萧何补充:“巴蜀虽偏远,但物产丰富,可养精蓄锐。且汉中北有秦岭屏障,易守难攻...“
刘邦望着那蜿蜒在悬崖上的栈道——用木板铺就的空中走廊,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深渊。烧掉它,就等于向天下宣告他刘邦甘愿偏安一隅。但不烧,项羽必会起疑...
“烧!“刘邦咬牙道,“传令下去,过栈道后即刻焚毁!“
命令很快执行。当最后一名士兵通过栈道,火把扔向了那些干燥的木板。火势迅速蔓延,转眼间,数里长的栈道变成了一条火龙,在悬崖上扭动着身躯,最终化为灰烬,随风飘散。
刘邦站在山谷这一侧,望着对岸的浓烟。那不仅是木板的灰烬,也是他向项羽低头的象征。热浪扑面而来,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寒意。
“汉王勿忧,“张良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这火不仅能迷惑项羽,也能点燃将士们的斗志。“
刘邦苦笑。斗志?这些日子,逃兵已经超过千人。谁愿意跟着他去那蛮荒之地终老呢?
“子房,你真不随我去汉中了?“刘邦突然问道。
张良拱手:“臣已与项伯有约,须随项王东行。但终有一日,臣会回到汉王麾下。“
刘邦紧紧握住张良的手,千言万语哽在喉头。这个数次救他于危难的谋士,如今也要分别了。
“保重。“最终,他只挤出这两个字。
张良深深一揖,转身上马,向东而去。青色身影渐渐消失在春日雾霭中,像一滴墨汁融入了远山。
汉军继续南行,士气越发低落。每日都有士兵趁着夜色逃走,军官们抓不胜抓。这日清晨,刘邦正在帐中洗漱,萧何慌慌张张闯了进来,连礼都忘了行:
“大王!韩信跑了!“
“韩信?“刘邦愣了一下,“哪个韩信?“
“治粟都尉韩信!就是那个在项王麾下当过执戟郎的年轻人!“
刘邦这才想起来——一个瘦高的年轻人,曾在一次军议上提出过不同意见,被他随口封了个管粮饷的小官。这种级别的军官逃跑,值得萧何大清早来报?
“跑就跑了吧,“刘邦不耐烦地挥手,“这些日子跑的还少吗?“
萧何急得直跺脚:“其他人跑就跑了,韩信可是国士无双啊!“
“国士无双?“刘邦嗤笑一声,“就那个整天嚷嚷着要当大将军的狂徒?萧何,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萧何的脸涨得通红:“大王若只想一辈子当汉王,确实用不着韩信;若想东归争天下,非韩信不可!“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中了刘邦。他猛地站起,案几上的铜盆被掀翻,水洒了一地。
“你——“
不等刘邦发作,萧何已经转身冲出大帐。片刻后,马蹄声远去,竟是朝着北方——韩信逃跑的方向。
刘邦呆立原地,气得浑身发抖。萧何竟敢这样顶撞他,还擅自去追一个无名小卒!他一把抽出佩剑,将案几劈成两半。
“传曹参!周勃!“刘邦怒吼,“给我点齐兵马,我要亲自...“
“大王息怒。“一个温和的声音从帐外传来。樊哙端着早饭走了进来,看到满地狼藉也不惊讶,“萧大人性子急,但向来忠心耿耿。他既然这么看重韩信,或许真有道理。“
刘邦的怒气稍稍平息。樊哙虽是个粗人,但看人很准。他喘着粗气坐下:“那也不该如此无礼!“
“等萧大人回来,让他赔罪便是。“樊哙递上一碗热粥,“大王先吃点东西。“
一天过去了,萧何没有回来。两天过去了,依然不见踪影。刘邦从愤怒转为担忧——难道出意外了?这荒山野岭,盗匪出没...
第三天黎明,营门外突然传来喧哗声。刘邦冲出大帐,只见晨雾中两匹马缓缓而来。前面是灰头土脸的萧何,后面是一个被捆着手腕的年轻人——韩信。
萧何滚鞍下马,跪倒在刘邦面前:“臣擅自离营,罪该万死!但韩信已追回,请大王责罚!“
韩信也被拉下马,却倔强地站着,不肯下跪。他二十七八岁年纪,身材修长,面容清瘦,一双眼睛格外有神,即使在如此狼狈的情况下,依然透着一股傲气。
刘邦打量着这个让萧何如此看重的年轻人,心中的好奇压过了怒气:“听说你要当大将军?“
“不错。“韩信的声音清亮,“若用我为将,我可助汉王东出汉中,与项羽争天下!“
帐前众将一片哗然。樊哙直接笑出声来:“小子,你连马都骑不稳,还争天下?“
韩信面不改色:“樊将军勇猛过人,但为将者,首重谋略而非蛮力。“
樊哙大怒,正要发作,萧何急忙插话:“大王,可否容臣私下禀报?“
刘邦沉吟片刻,挥手示意将韩信带下去,然后带着萧何回到大帐。
“说吧,“刘邦盯着萧何疲惫的面容,“这个韩信到底有什么特别,值得你月夜追赶?“
萧何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大王请看。“
刘邦展开竹简,上面画着复杂的阵图,各种符号和线条交织,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是...“
“韩信所绘的阵法。“萧何眼中闪着兴奋的光,“他熟读兵书,自创战法。臣观其用兵之道,不在孙武之下!“
刘邦将信将疑:“纸上谈兵谁不会?“
“不止如此。“萧何凑近一步,“韩信曾在项羽麾下,深知楚军虚实。他对汉中地理了如指掌,说有一条秘道可出陈仓...“
刘邦猛地抬头:“陈仓?“
“正是!“萧何点头,“韩信说,烧毁栈道只是障眼法。待时机成熟,可从陈仓故道突袭关中!“
刘邦的心砰砰直跳。张良临走前说的“另有蹊径“,难道就是指这个?他来回踱步,突然站定:
“好!我就用他为将!“
萧何却摇头:“不够。若要韩信真心效力,必须拜为大将军,设坛斋戒,郑重其事。“
“什么?“刘邦瞪大眼睛,“他一个无名小卒,直接拜大将军?诸将岂能服气?“
“正因诸将不服,才要隆重其事。“萧何坚持道,“韩信需要权威才能统帅三军。大王若信得过萧何,就请照办。“
刘邦盯着萧何看了良久,终于长叹一声:“罢了。你去准备吧,三日后设坛拜将。“
消息传出,全军震动。诸将纷纷猜测谁会获此殊荣,周勃、曹参等老将更是摩拳擦掌。当韩信的名字公布时,所有人都傻了眼。
“那个管粮饷的?“
“听说还从项羽那边逃过来的...“
“汉王是不是糊涂了?“
拜将当日,高坛耸立,旌旗招展。刘邦斋戒沐浴,身着礼服,亲手将印绶符节授予韩信。阳光下,韩信一身崭新铠甲,英姿勃发,与几日前那个狼狈逃犯判若两人。
“韩将军,“刘邦郑重问道,“萧何屡荐将军,不知将军有何计策助我东归?“
韩信接过印绶,环视台下众将,声音清越:“项王虽强,然有三失:不据关中而都彭城,失地利;背义帝之约,封亲信为王,失人和;所过无不残灭,失民心。汉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何愁天下不定?“
他接着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具体策略。刘邦越听越振奋,诸将也从最初的怀疑转为叹服。
拜将仪式后,刘邦将韩信单独留下:“韩将军,依你之见,我们何时可以东出?“
“至少需要半年准备。“韩信胸有成竹,“练兵、积粮、探路...待项羽与诸侯争斗不休时,便是汉军东出之日!“
刘邦点点头,突然问道:“将军为何离开项羽?“
韩信沉默片刻:“项王刚愎自用,不用良谋。臣曾多次献策,皆被无视。“他抬头直视刘邦,“汉王能纳谏如流,此乃王者之风。“
刘邦大笑,拍着韩信的肩膀:“好!从今往后,军事悉听将军调度!“
离开大帐后,刘邦独自登上营旁的高岗。北方,栈道的灰烬早已散尽,但在他心中,那火从未熄灭。终有一日,他会率军杀回关中,与项羽一决高下。
白蛇鳞在怀中微微发热。刘邦想起韩信分析项羽弱点时说的话——“失地利、失人和、失民心“。或许,这就是赤帝子战胜白帝子的关键?
春风吹过山岗,带来泥土和嫩芽的气息。刘邦深吸一口气,转身向营地走去。在那里,一支全新的军队正在成形;而远方,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