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游探险系列:尼罗河探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前言

本书将竭力描述我在非洲内陆游历期间,所目睹的种种最重要和最有趣的事件和景象。我在书中提到的原始种族也许与你们之前所想象的不尽相同,对此我很抱歉,我也无能为力。坦白地说,我已经很精确地描述了原始非洲地区——原原本本的非洲,尚未受到欧洲文明的影响的非洲,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如果我描绘的画面过于阴暗,那么请想一想诺亚的儿子,想一想可怜的长兄含,受到父亲的诅咒,沦为自家兄弟闪和邪弗的奴仆。当年的情况如此,如今似乎还是这样,称为《圣经》的一个明证。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当欧洲人和亚洲人通过先知而与上帝进行交流时,当他们接受神圣的法规,约束其行为,时刻铭记赐予他们生命和财富的上帝时,非洲人却得不到上帝的赐福,即不知道有“万能的主”,也不知道天国的存在。因此,他们只信仰运气和咒语,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所想到的只有自给自足。但是我们却不能指责他们贪婪,说他们无情无义;这些话更适合我们自己,我们受到上帝的眷恋,却疏于教育他们,从而导致他们有罪而不自知。说黑人是朽木不可雕纯属无稽之谈;少数几个能在我们的学校中接受教育的黑人男孩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学得比我们白人更快,同时,他们所表现出的那股精明和机灵劲儿,也令人十分惊奇,这一点在他们撒谎时表现出面不改色、若无其事中尤为明显。

啰嗦了这么多,下面我将言归正传,给大家讲四个方面的内容,就当是这本游记的引言吧:首先是简要叙述我们即将前往的所有国家的地理概况,具体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待以后谈到时,再详细介绍;其次是整体的气候状况;再次是非洲植被概述;最后是我对刚获自由的奴隶的一点愚见。

地理特征

非洲大陆就像一个倒扣的碟子,有平坦的高原,高原四周的山略高一些,从山脚到海边平原,一直是斜坡。碟子的形状似规则的,非洲则完全不同。例如,我们在非洲中部发现一组高山,坐落于坦噶尼喀湖源头周围,山体主要由泥质岩构成。往北走,大陆并没有嘎然而止,而是从赤道向地中海方向逐级递减。内陆表面有一些蓄水盆地(或者说是湖),每当雨水溢出时,各个湖泊就连成一体,形成了河流,河水然后从群山的侧面穿流而下,汇入大海。

气候状况

在东海岸靠近桑给巴尔的地方,我们发现那儿的雨水总是对太阳紧追不舍——太阳经过哪儿,该地区就会有不超过40天的降雨,而风则是从西南方向吹向东北方向,吹向太阳直射的地区。但是在大陆中部,赤道5度的位置,连续6个月太阳都在南部,雨也就持续了6个月。相同的事听说北纬5度也发生过。然而在赤道地区,或者说是赤道偏北一点的位置,降雨持续一整年,不过大多数都集中在春分和秋分时(具体可参照下面的一个图表)。在非洲,风虽然不是很稳定,但仍可以确定风基本上由西向东,随着太阳南北摇摆。在旱季,风冷冷地吹来,太阳再也不会显得令人厌烦,受此影响,再加上高原3000英尺的平均海拔,大气的总体温度才令人开心。对此,我深有感触。游历途中,白天我需要穿着厚厚的羊毛大衣,晚上则需要盖毯子才行。

东非探险途中降水天数

1860年 降水天数 1861年 降水天数 1862年 降水天数

一月 19 一月 14 - -

二月 21 二月 12 - -

三月 17 三月 21 - -

四月 17 四月 27 - -

五月 3 五月 26 - -

六月 0 六月 20 - -

七月 1 七月 22 - -

八月 1 八月 20 - -

九月 9 九月 18 - -

十月 2 十月 11 十月 27

十一月 0 十一月 17 十一月 20

十二月 20 十二月 16 十二月 6

植被

讲完非洲的总体气候状况,也许有人会认为非洲的一些地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有日照,又有大量的降水,在这种条件下,植物还不茁壮成长?在赤道地区的确如此,但是,在南纬5度地区,情况就相当恶劣了,这里一年有6个月旱季,当地居民在雨季如果不能做好储备,就只能在旱季忍冻挨饿了。黑人往往太懒惰,再加上缺少一个强有力能保护他们的政府,因此不能做好充分准备,其下场往往很悲惨。我们在非洲大陆中部从南纬5度到北纬5度跨越了10个纬度,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土地的肥沃程度逐步递减,赤道地区的土地肥沃得令人惊奇,但赤道以外土地的肥沃程度却是规律性地依次递减,而这一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赤道地区有充足的雨水和水源,为非洲的几条大河提供水源。影响雨水量的月亮山脉就位于赤道上,赤道线本身就位于空气流动的中心。

人文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儿的人类——真正卷发、塌鼻子、嘴巴向口袋般的黑人。这些黑人分布在各个纬度,但在人口密集的社区中却很难见到他们的踪影。他们的政府都带有长老会的性质。有些人放牧为生,而绝大多数人终日与耕地为伴。牛是这些黑人的唯一财富,有时为了不让牛饿死,他们自己不舍得吃的谷物宁愿给牛吃用。就像动物需要领头的一样,黑人也会在自己居住的村庄或社区中选出几个头领,这些头领负责对一些“外交”和“国内”事务作出裁决。各地区和村庄里都有自己的首领。但在我们途经的一些国家并没有国王。地区头领就是最高统帅,这些地区头领主要听取“长老会”的意见,“长老”经常光临头领的府邸,就国内外发生的事发表看法。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关心琐碎的内部事务,因为他们都太自私狭隘,只对自己的事感兴趣。然后,“长老们”会把地区头领的命令传达给村头领,不听从命令的村头领将会受到惩罚。因此,凡令有所出,都会一丝不苟地得到执行。

只有一件事能让这个井然有序的国家分崩离析,那就是战争。一夫多妻制带来的同父异母兄弟为了争夺财产权而引发的残杀屡见不鲜。战争中,失败者将会成为胜利者的奴隶。奴隶制的存在也是他们相互残杀的根源之一,长年的奴隶战争使人口不断减少。政府的赋税很低,专供地区头领和“长老会”使用。例如,每个村都要向地区头领进贡米酒作为土地税,所有村民因此必须轮流酿制这种酒上交;每杀一头象都要给头领送块肉和一根象牙,甚至所有的豹子、狮子和斑马的皮毛都是首领的;头领可以对入境商人带来的商品恣意收税。这种权力叫做“宏戈”。另外一项财政来源来自被烧伤或刺伤的人,“长老会”指责他们使用巫术,把他们烧死,或者赶进雨林,没收他们的财产,上交给首领。

在惩戒方面,凡不思悔改的窃贼或凶手都会被处死或者赶入雨林。至于小偷小摸,则视情节轻重,施以相应的处罚。通奸也被认为是一种盗窃,惩罚的数额和程度要根据该女人的价值来却定,因为在非洲,女人只是一种财产。婚姻在非洲是个赚钱的绝好机会,女儿就是父亲的私有财产,谁出的起钱,就把女儿嫁给谁。婚嫁并非简单的买卖关系;男方出的这笔钱叫做“彩礼”,奴隶,牛,羊,鸡,铜线,和珠子都是常见的彩礼。婚姻并不能把男女双方紧紧拴在一起,妻子如果在婚后对丈夫不满意,可以退还彩礼,打道回府。同样,丈夫也可以休妻,不过这样的话他就只能要回一半的彩礼,他们认为这样最公平,因为既然妻子都被用过了,其价值就理应减半。在这样的制度下,很明显,一夫多妻是创造财富的根源,在当地,一个人的财富是以他的子孙数量来衡量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可以因此多收些彩礼,主要是因为女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都比男人能干。另外,男孩子在结婚之前都必须为家里做事,婚后还要像婚前父母照顾他们一样赡养父母。

生下双胞胎通常是举家欢庆的大喜事,因为双胞胎无疑增加了家庭的人口,从而加强了家庭权势。不过有时在一些地方,双胞胎一生下来就被处死。白化病人的肤色虽然得不到欣赏,但是本人在当地却颇受尊敬。自然死亡的死者尸体通常被埋葬于村里或者村外。相当一部分黑人酷爱裸体,把穿衣服看作是软弱、女子气的表现。这些黑人大多是脾气暴烈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植棉花,也懒于砍下树皮制衣蔽体。即便是年轻的姑娘,也同样“坦诚相见”。妈妈们身前身后都会挂上类似于尾巴的东西。黑人的头发一般都长不长,本可以不需要理发师,但是这些黑人却喜欢蓄留古怪的发型,要么全部剃光,要么留着稀奇古怪的发型,因此免不了需要理发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黑人这样高傲,这样刚愎自用。他们和其它民族一样,“狎昵生轻视”,好客不过夜。他们以富人和白人的光临为荣,央求客人留下,好一饱眼福,看看客人的宝贝。他们尽管声称为一大群人准备吃喝,而实际提供的一般也只有一头牛或一只羊而已。

黑人大都长得比较像,彼此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每个部落却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各个部落的纹身都与其它部落相同。随着奴隶之间频繁的通婚,加上战争或政府解体造成的居民迁移,这种区别正在逐渐减小。武器也有部族区别,常用的武器有剑、矛、盾和弓箭。不同的部落偏爱不同的武器,但是我们却通过他们对某种武器的偏爱,就说他们勇敢或胆小。这里的交通非常不便,不仅无路可寻,而且因为当地人与行人频繁接触之后,热情大减,不那么友好。此外,由于和那些半文明的商人交往,他们天生的荣誉和诚实都受到败坏,贪念大增,而且对火器也不再畏惧。

巫师有极大的权力,他们约束着国王的头脑,地位可比欧洲的教皇。巫师们可以说是行人的克星,他们要是想把行人赶出该地区,只需盯着土地,预言各种灾害,比如干旱,饥饿,或是战争,当地的头领、居民等所有的人都会对他们深信不疑。读者可以想象,对于那些尚未开化的人来说,超自然力和预言比理性更有说服力。他们预言的工具相当简单,就是一支牛角或是羊角,抓在手里,再往里面加些“魔粉”,然后插入土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阻挡敌人的进攻。

这么多世纪来,非洲大陆总是止步不前,相比之下,周围的所有国家都已经稳步向前。人们禁不住会想按照现在这种情形,非洲要么赶紧奋起直追,赶上世界水平,要么就被其它优秀民族吞并。其实,非洲人只要有一个像印度那样的政府,就有救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政府,事情就难说了,因为非洲人很难自食其力,别人也不可能帮它,动乱使非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填饱肚子都成了一件极为奢侈的梦想。就像其先辈一样,如今的非洲人奴役妻子,卖儿卖女,逮着谁就让谁做奴隶,除非是为了争夺财产,要不然就饮酒、唱歌、跳舞,忘记一切忧愁。一小部分人种棉织布,砍柴,煅铁,锻铜,制盐,但是这些人的原则也是能少干就少干,只要下个季度够用,绝不多加储备,以防首领或邻居红眼,抢了去。

奴隶制是懒惰的一大根源。奴隶主不愿和奴隶一样下地干活,女人们则需要负责全部的家务,包括酿酒、煮饭、磨玉米、制瓷、照顾一家老小,此外农忙时还要帮帮奴隶们。

按照上帝创物的顺序,谈过人后,我们再来看看动物。对于大多数旅客来说,动物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在非洲,最常见的动物是母牛,绵羊倒不是很多,这里的绵羊身体瘦长,尾巴肥硕;和印度一样,非洲的家禽很多,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到处乱窜的家禽。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些舶来品种,如俄国鸭、鸽子和猫。非洲的狗也很多,只是个头小些;在某些地区,也可以看到驴子。这里的动物如此丰富,这里的植物长得和印度的一样好,所以你也许很难想象这里经常发生饥荒。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尽管有这么多的食物伸手可及,你却会看到黑人正在享用狗肉、猫肉、鼠肉、豪猪肉、蛇肉、蜥蜴肉、龟肉、蝗虫、或者是白蚁,或者被迫食用野草种子、挖野菜、摘水果和掘根茎。等到狩猎季节时,他们又会捕猎大象、水牛、长颈鹿、斑马、野猪和羚羊,或用弓箭打小鸟。

非洲大陆上遍地都是小村庄,动物们无处可藏,只得躲进茂密的雨林,原始森林,或者是大草原,那里有众多的小山给动物遮身蔽体。例如,“游手好闲”的大象白天很少见到,晚上它们就会出现在森林中;性情怪僻的犀牛也常常出没于茂密的雨林中。

哪里有水,哪里就会出现脾气暴烈的河马的身影;而害羞的长颈鹿和斑马则栖身在草不是很高的森林和平原上;羚羊品种颇多,习性各异,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常能见到它们悠闲的漫步。狮子在非洲很少被提及,更不常见。土鸡的数量很多,不过现在正在逐渐减少。猎豹在非洲很少见,它也是当地村民最害怕的一种动物。狐狸的数量不多,它们的叫声常让过往旅客毛骨悚然。非洲野兔的个头只有英国野兔的一半大。树上蜗居着各种各样的猴子和松鼠,但是却难得一见。

自由人

自由人,顾名思义就是从被解放了的奴隶。此次探险,我带了不少自由人,这里不妨说上几句。

这些人生在非洲,从小就和心无杂念的黑人住在一起,因此一般都很迷信。但是由于早早地就和外人接触,他们的智力比其他黑人要高一些。

大多数的自由人人原先都是在战争中被俘虏,被以几尺布匹、黄铜线或珠子的价格卖给阿拉伯人。这些人然后被带到桑给巴尔的奴隶市场,像马一样被拍卖,又被新主人带回家。之后,奴隶主会给他们施行割礼,这样他们的手才会“干净”,才能够为主人屠宰牲畜,推广主人的信仰。阿拉伯人相信总有一天,穆罕穆德的教导一定会传遍天涯海角。

奴隶在在主人家里的生存条件比他们原先的要好得多,但是也有一些奴隶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十分屈辱,最后郁郁而终。还有一些奴隶因为战争中失去亲人而沦为下人,刚开始他们也许感到不适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对他们的“衣食父母”——奴隶主产生极大的依恋,死心塌地为主人服务。几年之后,奴隶和奴隶主彼此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信任,奴隶主外出时,会委托某个奴隶掌管他的财物,有时甚至派他们去其它地方采集象牙或者购买新的奴隶。奴隶主死后,按当地的法律规定,他的所有奴隶都将被释放。阿拉伯半岛上都是这样。但是桑给巴尔的奴隶通常在奴隶主死后会继续效忠奴隶主的继任者。

非洲阿拉伯人的奴隶制,或者说沿海地区或桑给巴尔地区的奴隶制,相当奇怪。那儿的奴隶无论是体力还是数量上,都比阿拉伯人要强大得多,如果他们造反的话,阿拉伯人肯定得溜之大吉。不过那些奴隶却似乎着了魔,并不知道这些,他们似乎还认为被人买下后再逃走,太不厚道了。

少数的奴隶还被雇佣到战舰上,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职业。然而大多数在战舰上服役的奴隶最终都逃不了再次被卖回非洲的厄运。所有的奴隶都必须学说桑给巴尔语,所以聪明的旅行者都会带上几个这样的奴隶上路,充当翻译。

非洲奴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懒惰,他们个个身强体壮,但是不用鞭子赶着,他们绝不工作。他们没有信仰,更别提什么上帝,因此真理、荣誉、诚实在他们那里完全没有市场。没有政府对其约束,也没有家庭关系让其牵挂,因此他们根本不用为未来着想。恢复自由之身的奴隶大多数选择水手这一职业。这时他们反而看不起其他非洲人,说他们是野蛮人。

我说过这些奴隶似乎没有宗教信仰,而事实上也是如此。不过从理论上说,他们还是有的。上面我曾提到过,阿拉伯人把他们买回去后,都要施行割礼,教他们一遍遍地叫着真主阿拉和穆罕默德的圣名。即便如此,十个奴隶中也没有一个知道究竟何为灵魂,他们也不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中接受什么恩惠或惩罚。一些貌似虔诚的奴隶也曾前往麦加朝拜,其实不过是走走过场。他们被强化训练崇拜伊斯兰教,每个人都要达到能够张口必称真主阿拉穆罕默德的“虔诚”程度,就像我们的水手张口就是“他妈的”一样。

约翰·汉尼·斯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