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恩师赏识
才华展露
京城的秋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学堂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这天,学堂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主题围绕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展开。这对于林宇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学堂里坐满了学生和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气氛热烈而庄重。林宇坐在人群中,眼神坚定而自信,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自己准备好的发言稿,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这些日子以来的思考和见解。
研讨会开始,几位同学依次上台发言,他们的观点大多中规中矩,遵循着传统的儒家经济思想,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轮到林宇上台时,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走上讲台。台下的同学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些人交头接耳,对这个总是表现出众的青年充满了期待。
林宇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视全场,然后开始了他的发言:“诸位,今日我们探讨社会经济问题,不妨换个角度,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我以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关注农业,商业的繁荣同样至关重要。”
他的话一出,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被他新颖的观点所吸引。林宇接着说道:“我们都知道,清朝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然而,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存在诸多阻碍。比如,关卡林立,税收繁重,这使得商人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商品流通不畅。我们可以借鉴现代的一些经济理念,简化税收制度,降低商业门槛,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
台下的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有些人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显然林宇的观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林宇继续说道:“再看农业,我们可以引入现代的科学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转化为更具附加值的商品,这样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
他结合现代的经济学知识,详细阐述了如何改善民生、促进商业发展的建议。他提到了建立商业信用体系,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公平;还提出了发展金融机构,为商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他的发言条理清晰、观点新颖,仿佛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这个传统的学术殿堂。
在讲述过程中,林宇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说:“就像我们京城的绸缎庄,如果能够与江南的丝绸产地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那么不仅绸缎庄的利润会增加,江南的丝绸产业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我们可以将这些精美的绸缎出口到海外,赚取更多的财富。”
台下的同学们听得入了迷,他们从未听过如此独特的见解。一些同学开始认真地做笔记,希望能够将林宇的观点记录下来。几位先生也频频点头,对林宇的表现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恩师关注
研讨会结束后,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主动走到林宇面前。这位恩师名叫陈鸿儒,在京城学界颇具声望,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在官场和学界崭露头角之人。
陈鸿儒看着林宇,眼中满是欣赏和好奇,他微笑着说道:“年轻人,你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夫耳目一新。你这些独特的见解是从何而来啊?”
林宇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恩师过奖了。这些见解一部分是我研读古今书籍所得,另一部分是我结合当下社会实际情况思考而来。”
陈鸿儒点了点头,又问道:“你对社会经济问题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想必平日里没少下功夫。你能详细说说你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吗?”
林宇便将自己穿越附身到和珅身上后,努力学习科举知识,同时尝试将现代知识与古代学问相结合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鸿儒。他说:“我深知在这个时代,科举是进入官场的途径,但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在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现代的科学思维和经济理念运用到实际中。”
陈鸿儒听了林宇的讲述,心中大为赞叹。他觉得林宇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拍了拍林宇的肩膀,说道:“年轻人,你有如此志向和才华,实属难得。老夫决定对你进行重点培养,希望你日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林宇听了,心中一阵激动,连忙再次行礼,说道:“多谢恩师赏识,学生定当不负恩师厚望,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栽培。”
从那以后,陈鸿儒便开始关注林宇的学习和成长。他经常在学堂里观察林宇的表现,留意他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每当林宇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时,陈鸿儒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进一步深入思考。
有一次,在课堂上讨论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时,林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限制土地的过度集中,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陈鸿儒听了,当场表扬了林宇,并组织同学们一起对这个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他引导林宇分析这个想法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陈鸿儒的指导下,林宇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悉心教导
陈鸿儒不仅在学术上对林宇进行指导,还经常单独为林宇授课,传授他官场中的生存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技巧。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陈鸿儒的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籍和经典。林宇来到书房,向陈鸿儒行了礼后,便坐在一旁认真聆听。
陈鸿儒缓缓说道:“宇儿,你才华出众,日后必能进入官场。但官场如战场,充满了各种明争暗斗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你要学会审时度势,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林宇认真地点了点头,说道:“恩师,学生明白。但学生不知如何才能做到审时度势呢?”
陈鸿儒微笑着说:“这就需要你多观察、多思考。在官场中,要时刻关注朝廷的政策动向和各方势力的变化。比如,当朝廷推行一项新的政策时,你要分析这项政策对各方利益的影响,以及各方势力对这项政策的态度。同时,你还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性格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实现自己的目标。”
接着,陈鸿儒给林宇讲了一些自己在官场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他告诉林宇,在官场中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但也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过于固执己见。
除了官场生存之道,陈鸿儒还注重培养林宇的为人处世能力。他教导林宇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懂得感恩。他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华,还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际关系。你要学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为了让林宇拓宽人脉和视野,陈鸿儒还经常带他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林宇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官场人士。
一次,陈鸿儒带着林宇参加了一场文人雅集。雅集上,文人墨客们吟诗作画,谈论诗词歌赋和学术问题。林宇在这些人中显得格外年轻,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谦逊有礼的态度,很快就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一位年长的文人听说了林宇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对他很感兴趣,便主动与他交谈。在交谈中,林宇展现出了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让这位文人对他刮目相看。他对林宇说:“年轻人,你前途无量啊。希望你日后能在学术和官场中都有所建树。”
还有一次,陈鸿儒带着林宇参加了一个官场人士的聚会。在聚会上,林宇结识了几位朝廷官员。他与这些官员交流时,表现得沉稳大方,既不卑不亢,又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官员对林宇的印象很好,纷纷表示愿意与他结交。
通过这些活动,林宇不仅结识了更多的人,拓宽了自己的人脉,还了解到了官场和学界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他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决心在恩师的教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陈鸿儒的悉心教导下,林宇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断汲取知识和养分,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他期待着在未来的科举道路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为这个时代做出一番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宇与陈鸿儒之间的师生情谊也越来越深厚。他把陈鸿儒当作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引路人,对恩师充满了感激和敬意。而陈鸿儒也把林宇当作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学术和理想的传承者。
在这段时间里,林宇也没有放松自己的科举学习。他在恩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他知道,科举考试是他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科举,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学堂里,林宇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同学们对他既敬佩又羡慕,纷纷向他请教学习方法和经验。林宇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觉得,在这个时代,能够与同学们共同进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而林宇的家人也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看到林宇在学业上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并且得到了恩师的赏识,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们鼓励林宇继续努力,争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林宇在恩师的陪伴和教导下,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这个陌生的时代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随着乡试的临近,林宇的学习更加紧张了。他知道,乡试是他科举道路上的第一个重要关卡,只有通过乡试,他才能有资格参加会试和殿试。他在恩师的指导下,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备考计划,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备考之中。
在备考的日子里,林宇每天早起晚睡,诵读经典,练习策论写作,学习诗词歌赋。他还经常与恩师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恩师总是耐心地为他解答和指导。
同时,林宇也没有忘记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他知道,科举考试不仅仅是考察知识,还注重考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他经常到街头巷尾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收集关于农业生产、商业税收、治安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相应的解决办法。
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乡试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自己的科举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恩师陈鸿儒也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鼓励他保持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秋天,林宇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迎接即将到来的乡试。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