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漫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张宁抄医典 笔墨藏古今智慧

晨雾未散,张宁抱着一摞竹简匆匆穿过营地。自前日战后,医疗营里挤满了伤员,她的手腕因整日换药包扎已磨出血痕,但眼中的神采却愈发明亮——昨夜大哥在油灯下讲述的“现代医理”,让她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阿宁姑娘!三当家说前线需要止血草药!”一名士兵气喘吁吁跑来。

“早准备好了!”张宁掀开草棚,里面整齐码放着晒干的艾草、捣碎的三七,还有用陶罐密封的草药膏。这些都是陈昭教她辨认和炮制的,与传统的金疮药相比,止血消炎的效果立竿见影。

送走士兵后,张宁终于得空坐在树荫下。她展开新削好的竹简,用炭笔写下标题《太平医典·外伤篇》。昨日大哥演示的“清创术”还历历在目:用煮沸的盐水冲洗伤口,再用细线缝合,最后敷上草药膏——如此违背常理的治疗方式,竟让重伤员奇迹般避免了伤口溃烂。

“姑娘,能教我认字吗?”一名负责煎药的民妇怯生生凑过来,“我想学写药方。”

张宁眼睛一亮。她早有将医典简化推广的打算,当下便折断一根树枝,在地上画出“人”“口”“手”等象形字:“大姐,你看,这个像人的形状就是‘人’,这个像张开的嘴就是‘口’...”

正教着,陈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好啊,我们的小先生开始收徒了?”

张宁回头,见兄长背着药箱,衣角还沾着泥土。这几日他白天指挥练兵,晚上给村民义诊,整个人瘦了一圈。她心疼地递上水壶:“大哥,你该歇歇了。豫州来的信说,那边的太平道信徒想学我们的隔离之法。”

“正好,我也想让你整理一份防疫手册。”陈昭在她身旁坐下,随手捡起炭笔,“比如这个‘疫’字,古代写法是‘疫’,表示疾病如箭矢般迅速传播。但我们可以换个解释——”他在旁边画出一个戴着口罩的小人,“疫病传播靠口鼻,捂住就能防!”

张宁眼睛越瞪越大。这种将文字与图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她从未见过。更令她震撼的是,大哥总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医理:把细菌比作“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子”,把血液循环比作“水车转动”,连目不识丁的老农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还愣着做什么?”陈昭推了推她,“把这些都记下来,配上插图。以后我们要在每个太平道据点办义学,让人人都能看懂医书。”

张宁重重点头,飞快地记录起来。当她写到“消毒”一节时,突然想起什么:“大哥,你说煮沸能杀死‘小虫子’,那...那我们喝的井水也该煮沸吗?”

陈昭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好丫头!举一反三,这就对了!”他立刻叫来传令兵,“通知各营,即日起必须饮用煮沸过的水,违者军法处置!”

午后,医疗营突然一阵骚动。几个村民抬着一个浑身长满红疹的孩童冲进来:“大夫救救他!这孩子高热不退,还说胡话!”

张宁冲过去查看,发现孩童口腔内布满白色斑点。这个症状,大哥昨夜刚讲过!她强压下紧张,吩咐道:“快!用冷水浸湿毛巾降温,再煮些绿豆汤!这是...这是‘天花’!必须立刻隔离!”

一旁的老郎中惊得倒退半步:“天花?这不是必死之症吗?”

“未必!”陈昭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株带刺的植物,“用这个——后世称为‘牛痘’的草药,挤出汁液涂抹在皮肤上。记住,必须是健康人先涂抹,才能预防!”

看着兄长有条不紊地指挥,张宁突然意识到,大哥带来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她握紧炭笔,在竹简上郑重写下:“疫病可防,重在未病先治。”

夜幕降临时,张宁的竹简已堆成小山。她揉着发酸的手腕,看着最后一页上的配图——一个戴着竹制口罩、背着药箱的小人,旁边写着“太平医士”四个大字。

“在看什么?”张宝不知何时凑过来,挠着脑袋,“这些画倒是有趣,就是字太奇怪了,怎么还有弯弯曲曲的符号?”

“这是大哥教的阿拉伯数字,用来计数的。”张宁骄傲地说,“以后我们统计药材、计算剂量就方便多了!”

张宝撇撇嘴:“还是觉得大哥教我的连环弩更威风。不过...你这些医书要是能救更多人,也算是另一种厉害。”

远处传来更鼓声,张宁将竹简小心翼翼收好。她知道,这些凝结着古今智慧的文字,终将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而太平道的理想,也将从救治每一个病人开始,渐渐长成参天大树。

与此同时,洛阳皇宫内,一名密探正向张让呈上密报。当看到“张角之妹著书立说,传播奇术”时,张让的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有意思...看来这家人,比想象中更难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