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吉林船厂
在汉族文人的笔下,黑龙江与内地的距离是极其遥远的,不管上游还是中下游,都显得遥不可及、冰天雪地。而生活在那里的大小部族,像是有着天然的向心力,自远古的肃慎就注意保持与中原王朝的沟通联络,形成一种松散但亲切的贡赏关系,商周时期如此,唐宋亦然。至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横扫辽东与中原,竟将徽、钦二帝流放到黑龙江地域,可谓民族自信心爆棚。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30],百余年后金朝灭亡,女真的皇族勋贵也很快被打回原形。
明朝建立未久、都城还在南京、明军与元朝残部仍在交战之际,请求归顺的东北各部族首领已络绎于道。其中主要是前朝在辽东的官员和将领,如洪武四年(1371)二月,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奉表来降”[31];但也有僻远部族的头领,如洪武十五年二月,鲸海千户速哥帖木儿等四个千户从女真之地来归,并提供了相关信息:
辽阳至佛出浑之地三千四百里,自佛出浑至斡朵怜一千里,斡朵怜至托温万户府一百八十里,托温至佛思木隘口一百八十里,佛思木至胡里改一百九十里,胡里改至乐浪古隘口一百七十里,乐浪古隘口至乞列怜一百九十里。自佛出浑至乞列怜,皆旧所部之地,愿往谕其民,使之来归。[32]
他们所提到的为生女真、野人女真生活的区域,自告奋勇前往招抚。至于那些个里数,仅可作为参考。而随着野人女真首领西阳哈来降,明太祖曾宣布在斡朵怜设置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后因粮饷难继等情况退回开元。
明成祖朱棣也可称一代英主,武力篡位后诸事未定,即着手经略大东北。行人司邢枢与知县张斌受命前往奴儿干地区招抚,备历艰辛,张斌病死途中,而邢枢不负使命,所至之处的女真部族酋长纷纷归附,首领把剌答哈、阿剌孙等相随入京。朱棣命设奴儿干卫,赐予来京各首领官职。此乃明朝在黑龙江下游的第一个卫所,阿剌孙等受封后衣锦还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黑龙江流域各部族纷纷来归,接受朝廷封赐,很快建立起一百三十多个卫所,包括偏远的精奇里江与乌第河地区。
永乐七年(1409)闰四月,在已有众多卫所的基础上,朱棣接受黑龙江下游一些部族首领的吁请,决定设立奴儿干都司,以相统摄。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明朝在内地和边疆普遍设置,“掌一方之军政”[33],职能上则有较大差别。内地省份的都司,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负责所属卫所的管理,隶属五军都督府。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辽东都司,实行军政合一,与清朝的驻防将军衙门近似。还有一种较松散的管理模式,即以羁縻招抚为主的都司,奴儿干属于这一类。
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在北源有斡难河卫,在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合处有木河卫,在左岸最大支流精奇里江源头有古里河卫,在外兴安岭滨海处有兀的河卫,而下江与松花江沿岸更是卫所密集。都司衙门所在的奴儿干,又作弩尔哥、耦儿干等,据说为满语图画之义,可知自然景色之美。黑龙江经过数千里东趋,在奇吉(又作奇集、奇咭)一带已接近大海,却被接连不断的大山阻住,转向正北、西北,至奴儿干再折向东北、正东入海。此一转弯处有一个巨石构成的高崖直插江中,后被俄人标称“特林岬”。大江的左岸,是由外兴安岭辗转流下的恒滚河(又称亨滚河、兴衮河、恨古河,俄称阿姆贡河),明朝在汇合处北侧设满泾卫,附设满泾站,是为大明驿路十五狗站的最后一站。往下还有哥吉河卫、野木河卫等卫所,越过河口湾至库页岛,也建立了一些卫所。奴儿干是古肃慎各部的一大交会聚集之地,有着向睦中原文化的悠久传统,又得水陆交通之便,于此建置都司是明智的。明朝对省级衙署的建设有一个大致规格,此地虽属偏远,也不会太过草率,唯不见于记载,难得其详,但拖了两年才得以落实,也可知诸事之繁难。
首先是要为奴儿干都司配备一个较强的班子。考虑到该地域的历史与民族背景,明廷挑选辽东都司东宁卫千户康旺为都指挥同知,东宁卫千户王肇舟、佟答剌哈为指挥佥事。东宁卫设于辽阳,由于大量接纳安置下江等地来归的女真人,官员们熟悉边情,从那里就近选调,是一种明智的决策。
其次是派谁前往宣布朝廷旨意?因该都司设于女真部落为多的下江,加上明廷倚信太监,深受皇上信任的首领太监亦失哈为钦差,统带大型船队前往宣抚,同时送新任命的都司官员上任。亦失哈,又作亦信、易信,经历永乐至景泰五朝,在内廷颇受重用,最后做到辽东都司镇守太监。根据万明教授的最新研究,亦失哈为海西女真木里吉寨人,乃父在洪武初率三个儿子投军,朱元璋嘉其一门忠顺,赐姓武,侄子后来位至锦衣卫都督。[34]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可惜记载无多,因何进宫做了太监,又因何受宠发迹,于何时何地死去?史籍中皆无从查询。最重要的是他曾作为钦差,多次率领庞大船队抵达黑龙江下游。明朝太监广受非议与厌憎,实际上因人而殊,读书明理、品节严正、充满忠诚和责任心者不乏其人。
三是要确保都司的权威和安全。为显示朝廷的尊威,也为了加强驻防实力和预防不测,特命从辽东都司调一千多名官军随行,由辽东都司挑选女真族将领统带,同船前往。
永乐九年(1411)开江以后,亦失哈率领船队出发,号称“巨船二十五艘”,沿松花江先向西北,至肇州折向东北,入黑龙江,然后顺流而下。这是亦失哈第一次奉旨前往下江,宣诏设立奴儿干都司,送都指挥同知康旺等人上任。[35]以常理推测,先期应有不少人打前站,搭建一些屋宇木栅,做好各种预备和布置。亦失哈似乎没待太久,举行过都司的成立仪式,将带去的绸缎银两等物颁赏当地头领和部众,即回朝复命去也。康旺等人留下来,亦失哈也会将大部分船只给都司衙门留下,仍从水路返回。此举被称为“东巡”,意思是代天子巡狩,在后来还有过多次(学界有七次、九次、十次之说),每一次往返都是乘船从吉林船厂出发,走同样的路线。而宣抚海西与沿途的各部族百姓,也是亦失哈东巡的任务。
所有这些举措,自然都要经过朱棣的御批。他对这些地方与朝廷的日常性联络很关注,下旨恢复元朝设立的驿站,并予以适当增加扩建。《明太宗实录》卷一三三载:“置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领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设奴儿干都司并各卫,凡使命往来所经之地,旧有站赤者复设,各站头目,悉恭命毋怠。”[36]此谕颁于永乐十年十月,而相关驿站的复建,应在设置奴儿干都司之初就开始了。
至于东巡所用的大小舰船,应是先期在松花江畔的吉林船厂制造的。那里靠近盛产松木的长白山林区,采伐大木方便,往黑龙江有水路可通,距离辽东都司也不太远,是理想的造船基地。船厂位于松花江上游接近源头之处,也是亦失哈东巡的起点,大批物资由陆路转运而来,选派的官员将弁以及工匠等皆在此集结登船,这也催生了吉林乌喇的繁荣,后世成为一大都会——清代的吉林将军衙门所在地。今天已无法还原这个大东北造船中心的实况,谁来设计和监造?有多少码头和船坞?有多少工匠以及他们来自何方?而由其一次兴造数十艘大船,可以推测吉林船厂具有相当的规模。在江畔崖壁上,幸存着几处摩崖石刻,曰:
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
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
洪熙元年领军至此
宣德七年领军至此
这位留下大名的刘清也是个人物,靖难之役中曾参与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永乐间一直备受皇上倚信,以都指挥同知随侍左右。后升为陕西都指挥使掌管宁夏卫,犯事论斩,朱棣特命宽宥,发配辽东,数年后即予复职,命负责造船之事。由此也得知造船的主体是官军,竟达数千之众,因生活条件艰苦,或也有其他一些原因,逃入女真部落的竟达五百余人。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刘清于永乐十八年七月复任都指挥使,奉旨造船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排在他前面的,还有“太监阮尧民”。从吉林乌喇的船厂而言,二人只能算后来者和领导者,前面是哪些人管事,已无从知晓。
从吉林船厂到奴儿干都司,要走的水路很长,松花江先向西北,至肇州折向东北,经过约两千里奔趋与黑龙江汇合,再有三千多里水程才能抵达。它是一个常设衙门,抑或时开时关的临时驻地?史籍中提供的信息较少且混乱。但不管怎样,都需要大量的粮饷辎重,需要很多舰船运送,需要军队的护行,所有这些都要耗费巨大的财政经费。对于雄才大略的明成祖,这是稳定边疆的必然代价,而在后来的守成之君看来,则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边疆部族的情况也极为复杂,永乐末年即出了些状况,后来更是发生袭扰官军,抢夺粮饷物资,甚至扣留从奴儿干返回的官员将士,道路受阻,也使得向奴儿干的粮饷输送大受影响。
宣德七年(1432)五月,亦失哈等“率官军两千,巨船五十”最后一次前往奴儿干后,造船官兵即被裁撤,这是一个信号。十年正月初二日,处于弥留之际的朱瞻基谕令辽东总兵官都督佥事巫凯等,“凡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收,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等各回卫所着役”[37]。那之后,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将士回到辽东地方,亦失哈并未返京,接着担任辽东都司的镇守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