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六大门派
三个月后,齐锦文站在“车前中医诊所“的牌匾下,仰头望着这个她从小长大的地方。诊所已经关门三个月了,自从祖父去世后,她就沉浸在悲痛和研究中,试图解开那本《针砭功法》的秘密。
可惜,书页残缺不全,关键的针法部分几乎全部缺失。唯一完整的是一张古老的地图,标注着六个地点,旁边分别写着“岐黄“、“辅行诀“、“内丹功“、“素女“、“串雅“和“华佗“。
华佗不难理解,手术的集大成者,这肯定是拔骨剔毒门派,辅行诀在中医人眼中也是好理解的,那就是伊尹的代表思想,他的《汤液经》就是辅行诀的代表,而后面集大成者就是医圣张仲景,以及他的《伤寒杂病论》,应该就是祖父所说汤液派的代表,不过目前,汤液派太多了,流派众多,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流派了,什么火神派、寒凉派、补土派、滋阴派、温病派等等,数不胜数,其中出名的也不少,李杲的《脾胃论》,补土派鼻祖,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是滋阴派的鼻祖等等,这些人可都是鼎鼎大名的大门派呀,也都是以用药为主,难道他们还同属于汤液派门下?齐锦文是怎么也想不通。内丹功不是修道之人所练的功?怎么也成为中医门派了,不应该是武术门派吗?串雅倒是有一个著名的走串郎中写了一本《串雅集》,这个难道就是走串郎中的门派?这种小门小派的也能与六大门派并存?可祖父说的六大门派没有串雅呀!当然也没有内丹功、素女什么的,这个素女又是什么意思?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百思不得其解。
“六大门派...“齐锦文喃喃自语,手指轻抚青铜钥匙上的纹路。钥匙柄上除了花纹,还有四个小字:“六门归一“。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来电显示是“林教授“——祖父的老友,省中医药大学的教授。
“锦文,我查到一些的资料。“林教授的声音透着兴奋,“汤液派可以说是现在最常见的,但都分为了很多流派。根据元朝太医院的记载,宋末确实还是有六大门派,但金元开始,汤液派开始大量发展,分出了很多流派,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金元四大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常听说的门派,变为了这些,其实严格意义来说,像火神派、寒凉派这样的不算门派,只能算流派。而汤液派的崛起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据资料显示,先秦时期流行针灸,所以有针砭时弊的说法。所有时疫疾病,都能用针灸、砭石刮痧来治疗,所以那时候岐黄派是很有威望的,这也是《黄帝内经》得以流传的原因。不过岐黄派的没落却是在清朝,大清觉得扎针使得皮肤受伤,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所以打压银针,但发展了艾灸,也算是一种发展吧。而拔骨剔毒派却是在东汉兴起,那时候华佗名气很大,比同一时代的张仲景有威望多了,可惜曹操的多疑,断送了手术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后来他们这个门派就不以做手术为主,而是以治疗骨伤疾病,还有一些皮肤病为主了。当然,后来也发展出了眼科方面的技术,而扩宽了拔骨剔毒门派的治疗领域。但另外三个门派的资料,我还没找到。不过汤液派分出各大流派前的原始门派还在,目前他们以辅行诀为主,辅以《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现在他们自称自己为‘经方派’,不过目前自称经方派的太多了,只有这个门派才是有传承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家族可能还有后人!“
齐锦文的心跳加速:“在哪里?“
“邻省的清河市。有个叫秦艽的中医,开着一家小诊所,专治疑难杂症。“
当天下午,齐锦文就坐上了前往清河市的高铁。背包里装着《针砭功法》和那枚神秘的青铜钥匙,还有祖父留下的几件珍贵的针具。
清河市老城区的小巷错综复杂,齐锦文跟着导航转了近一小时,才在一个偏僻的胡同里找到“秦氏中医诊所“。诊所门面很小,木质招牌已经褪色,但门口却排着长队。
“请问,秦医生在吗?“齐锦文问排队的病人。
一个老太太热情地回答:“在的在的,秦医生看病仔细,就是慢了点。小姑娘你是第一次来吧?秦医生治疑难杂症可厉害了,我老伴的肝硬化西医都说没救了,吃了他的药,现在能下地干活了!“
齐半夏点点头,决定排队等候。透过半开的门缝,她能看到诊室里的情形:一个约莫四十岁的男人正在给病人把脉,眉头紧锁。他面容刚毅,手指粗壮,与寻常中医文弱书生的形象大相径庭。
终于轮到齐锦文时,已是黄昏时分。她走进诊室,发现秦艽正低头写着药方,头也不抬地说:“伸手。“
齐锦文没有伸手,而是直接问道:“中医看病不是讲究望闻问切吗?不用看我,直接把脉?“
秦艽的笔尖一顿,缓缓抬头,锐利的目光审视着齐锦文:“你有哪些不舒服?我观你身体上的问题应该没有,但心里发慌,或者说空落落的,应该是有些癔症吧。“这话说得直接,还很不客气。
“都说望而知之谓之神,秦老师不愧是汤液派的传人。忘了自我介绍,我是齐当道的孙女,齐锦文。“她直视秦艽的眼睛,“我祖父临终前告诉我,中医六大门派的绝技大多失传了,但还有可能找回来。“
秦艽的表情变得复杂,他起身关上门,拉下窗帘:“你爷爷还说了什么?“
齐锦文取出《针砭功法》和青铜钥匙:“他说集齐六派绝学,能解开一个更大的秘密。我们齐家是'岐黄派'的传人,而您应该是'汤液派'的传人。“
秦艽盯着那本书和钥匙看了许久,突然苦笑一声:“没想到齐家还有人记得这些。没错,我是秦氏中医的传人,祖上世代行医,为汤液派的集大成者,虽然目前汤液派四分五裂,分为了很多流派,但传承还在,算是中医目前最大的门派了。可惜,那些所谓的绝技...“他摇摇头,“早就失传了。“
“一点都没留下吗?“齐锦文不甘心地问。
秦艽犹豫片刻,走向诊室后面的药柜,从暗格中取出一本破旧的笔记:“这是我曾祖父留下的用药心得,记载了一些特殊配伍和剂量。但最核心的'取类比象'方法已经失传了。相传,在有文明前,人们寿命不长,受伤、生病就会丧命,而最早的医学就是根据取类比象得来的,虽然有神农尝百草,但之所以能得出我们现在的药典,也是因为取类比象。都道我们汤液派的始祖是伊尹,其实比伊尹更早的就是神农氏。你们岐黄派的始祖就是黄帝轩辕氏。“
“轩辕氏?怎么会呢?”
“黄帝可不仅仅是一个领袖,他本人其实是一名大巫师,神农氏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
“你想想看,古代最重视祭祀,而祭祀的人要么是巫师,要么就是皇族的人。所以这根本不稀奇。”
“那这么说,我们医学都是跟玄学一样了?”齐锦文的三观已经毁了。
“中医的基础框架,本来就来自道家,所以很多人觉得中医很玄学。不过小姑娘,我还是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医是科学,道家也是科学。现在那些学校里的狗屁教授说道家是唯心主义,放屁,道家从头到尾都是唯物的!”秦艽说得有些激动了,不过也能看出,这位秦医生,表面儒雅,其实是真性情。
“听我爷爷说,祝由派用的就是玄学。如果我们的始祖都是巫师,那祝由派又是怎么回事?”齐锦文现在更疑惑了。
“祝由派确实是玄学派,如今很多宵小就喜欢混淆概念,说自己是道医,用什么玄学。一派胡言!祝由派的起源其实来自于伏羲的八卦。”
“八卦?”
“对,《易经》就是他们的理论基础。而他们治病的方法用的是术数,也就是易数疗法。这个也不稀奇,《黄帝内经》中同样有记载,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这个。”
“那他们还有传人吗?”
“肯定有,不过都隐居了。在我接触到的资料来看,《串雅集》算是祝由派的传承人所写。”
串雅?不正是自己手里这本书的地图所写的?原来这就是指的祝由派。齐锦文这样想到。
“那秦老师,你知道其他三个门派的事情吗?”
“导引派也很常见,近代的著名代表就是黄飞鸿,武术大师,同时还有一个宝芝林的医馆,以治病救人为生。不过,现在那些什么中医院校,把岐黄派和导引派混在了一起,搞了一个针灸推拿学,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针灸是针灸,推拿是推拿,东西完全不一样,虽然都要练功。说起来,你们岐黄派是要练功的吧?”秦艽突然看向齐锦文,眼里充满探究。
“是的,不过我们这个派的功法就是这本书,但已经失传了。我从小却有练功,不过都是简单的气功而已。”齐锦文说道。
“哎,可惜了。那个手术的门派,叫什么我也忘了,反正,华佗过后就没落了。不过与现在的西医完全不同,毕竟理论体系就不一样。目前各大院校里教的中医外科应该就是这个门派的东西。最后那个什么派的最神秘,不懂是干什么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研究研究马王堆出土的玩意。”
“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齐锦文震惊了。
“是啊,汉代那会儿,六大门派还各有千秋,如今却被外来户搞得传承全断,全跑去打针输液,真是将国之瑰宝弃如敝履呀!你看看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我们门派的,《导引术》导引派的,《十一经》你们门派的,还有什么《房中术》…”
正当秦艽夸夸其谈的时候,诊所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是“砰“的一声巨响,门被粗暴地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