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正常心电图及心电图检查的意义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
正常心电图由一组波形构成。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会产生一组心电图波形。这一组心电图波形由3~4 个波(其中一个为波群)及若干个间期或段组成:按顺序分别命名为P 波、QRS 波、T 波,部分人有U 波;PR 间期、QRS 间期、QT 间期;PR 段、ST 段(图1-4-1)。

图1-4-1 心电图各波段示意图
(一)P 波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 波。P 波代表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激动。P 波时限不超过0.12s,高度不超过25mV。当心房扩大,两心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 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在正常心脏中,aVR 导联的P 波是倒置的;在aVF 导联中,P 波绝大多数是直立的(正常人aVF 中仅有不到1%的P 是倒置的);aVL 中的P 波有时倒置,有时直立。在V1、V2 导联中P 波可以是直立的,也可能是双向的,但总高度不应超过0.20mV;在其他的胸壁导联(包括胸导联、右侧胸导联及后背导联)中P 波往往是小而直立的,仅在少数情况下,胸导联的P 波可能是双向性的。这完全取决于心房激动时,P 向量环在各导联上的投影。
(二)PR 间期
PR 间期代表窦房结激动在心房至心室之间传导所需要的时间,即从心房除极开始,并将激动传导至房室结(在房室结内休整)但未下传至心室,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 间期为0.12~0.20s。PR 间期过长说明房室传导延缓;PR 间期过短怀疑心房心室之间有旁道存在,说明激动可能未经房室结传导。
(三)QRS 波
QRS 波又称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全过程,激动时限小于0.11s。QRS 命名有一定的原则,在QRS 波中,第一个出现的向下的波为Q 波,第一个向上的波为R 波,R 波后面向下波统称为S 波,如果有2 个以上负向波分别用S′、S″……表示。病理性Q 波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之一。QRS 波时间延长、波形变形说明心室除极时间延长,常与束支传导阻滞有关;QRS 波电压升高说明心室肌除极力度加大,病理情况下常与心室肥厚和心腔扩张有关。
(四)J 点
QRS 波结束,ST 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五)ST 段
ST 段代表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 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但可能有少许偏移。ST 段是观察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重要部位。ST 段抬高和压低超过一定范围都属于异常。
(六)T 波
T 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也称心室复极波形。以R 波为主的导联(R 波占优势导联)T 波应直立,不应倒置或双相。心电图上T 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 波低平或倒置。T 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超急性期等。
(七)QT 间期
QT 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所需要的时间。QT 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QT 间期过长导致心室复极早期的易损期过长,使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八)U 波
U 波位于T 波后,是心室复极后继电位的反应,常在V3 导联最明显。对于U 波的来源,学者间有不同的看法。该波有时出现,有时并不明显。一般U 波不应大于同导联T 波,方向必须与T 波保持一致。U 波增高常见的原因为低血钾。QT 间期延长的同时伴异常巨大U 波还可诱发多形性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