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教育史(现代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现代中医药教育初创时期(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长期的战乱,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疾病丛生,疫病流行,为了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国共产党赓续了革命战争年代团结并依靠中医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军委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已经明确了要继续执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确立的“中西医合作”方针。随后,在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更是将这一方针进一步凝练为“团结中西医”,并被列为新中国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① 1949年9月,即新中国成立前夕,军委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卫生行政会议,贺诚时任军委卫生部部长,讨论了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的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中央卫生部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李德全时任中央卫生部部长,贺诚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因这两次会议时间相隔太近,会议名称、内容相似,贺诚的任职又交叉,易产生误解,故进一步说明。

然而,由于当时有的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对党的中医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贯彻。在中医药教育领域,以提高中医科学化水平为目的开展的中医进修工作,最初实际上采取的是用西医知识改造中医的方式,不仅严重地打击了中医界的自信,也对中医学的继承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加上当时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一系列脱离实际的中医法规,中医学又一次面临险境。1953年1月,中共中央开展的“新三反”运动开始后,党中央及时发现了卫生行政部门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上的错误做法,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中医政策转折后,卫生行政部门在深刻认识自身错误的基础上,不仅立即着手将中医进修工作转到以中医知识传授为主的正确道路上,而且为了进一步纠正西医在思想上对中医存在的偏见,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落实。

在这一时期,中医药教育重点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沿用传统师承教育的模式。1956年2月,为解决医疗卫生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医“师带徒”运动,并将中医师承教育培养的人才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二是建构中医院校教育体系。 1950年3月13日,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开办,直属中央卫生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尽管从理论上说,进修学校属于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也以教授西医学知识为主,但是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医人才,为此它标志着建构新中国中医院校教育体系的起步。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社论,与此同时,10月15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开办的中医进修班,一改以往中医进修学校以传授西医知识为主,而是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为主,培养中医、提高中医,已成为当时中医药教育的主旋律。以中医进修学校为基础,各省陆续开办的第一批中医学校,是中医学历教育的开端。从1956年9月新中国第一批高等中医院校建立,至1960年全国各地已建成23所中医院校。至此,中医药教育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的多层次院校教育体系雏形已基本形成。同时,为了促进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提高中医科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人民需要的合格中医人才,党和政府还推动了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课程、西医学习中医、中医温课等系列非学历中医药教育实践工作。

② “师带徒”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本书将在第七章进行专门论述。

③ 李剑 .历史与省思:中西医药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373

党的中医政策正确贯彻后,中医药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诸多困难。由于缺乏办学经验,不论是以中医知识传授为主的中医进修工作,还是西医学习中医运动,不论是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课程,还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初创时期,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教育模式无一例外都在师资和教材上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部分学校甚至陷入了停顿状态。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中医药教育界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一大批中医名家投身中医药教育事业,逐步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学典籍中提取出了符合现代要求的中医药教育表达形式,初步构建了中医自主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应多种教育模式的中医教材,培养出了符合现代教育标准的合格中医师资,为中国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南京中医学院及其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在第一套中医教材编写以及第一批中医师资培养和输送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 中医自主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探索是新中国中医教育的根基,为此本书将在第五章作专门论述。

现代中医药教育初创时期,中医药教育是在曲折中不断探索。1958年“大跃进”的浮夸风对中医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62年以“五老上书”为标志,中医界再一次对中医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受“内乱”的影响与冲击,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认识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可以看到:“赤脚医生”带动了中医技能培训在基层的广泛推广,“针灸热”带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② 本书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