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下不治,人主不德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78年,也就是西汉文帝二年,这一年十一月的晦日(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在古人看来,这是一个异常而重大的天文现象。它象征和意味着人世间的政治事务和国家治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上天降下自然灾异以示谴责和警告。因此,异常天象的发生要求统治者必须及时作出回应,对自己政治上的过失进行认真的自我反省,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政策以便安抚人民、重新稳定国家的治理秩序。
于是,文帝颁布诏书,他在诏书中首先宣称的便是:“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意即,我听说,上天化生繁育人民,并为他们置立君主,置立君主的目的就是要让他担负保护、养育和治理人民的职责。如果君主不修养自己的德性,施政不均平,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以示警戒。
文帝在诏书中接着说:“既然朕身为天子,就应当担负起天下治乱的责任。而朕却不能治理、养育人民百姓,以至于发生日食而导致日月星辰失去光明,朕之不德实在是太大了。作为朕的辅佐和股肱,执政大臣们都应反思朕的过失,以及朕知见不及之处,并直言不讳地告诉朕。另外,举荐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之士,以便辅助、匡正朕政治上的不足。而且,务必要减省徭役费用以便利民生。”(《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
文帝的这一诏书可以说开启了汉家帝王重日食而下罪己之诏的先例,在今人看来,这种在天象与人事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交互关联性的政治思维方式不过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幼稚和迷信,然而,它背后的思想脉络和义理信念却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特别关注的。文帝诏书宣示了中国人的一种古老的义理信念和政治信仰,即君主的统治权力及其政治合法性来自上天或天命,君主担负着治理天下或代天养民治民的公共而神圣的政治职责,为此君主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应法天修德而施政均平,并主动为天灾人祸承担罪责,即天下不治乃是人主失德所致。
说到底,古人是在以天的神圣名义或借由神圣性的天命信仰,来彰显君主治理天下的公共性政治职能。在古来中国人的思想脉络和政治话语中,天、天下、人民、君德、君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汇,中国人的政治思考或政治话语正是围绕着这些核心概念或关键词汇而展开和形成的,而我们只有深切体会和领悟了这些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汇的深层意涵,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人独到而殊异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