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话语的体系建构:以《韩诗外传》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秦汉鼎革儒法争鸣视域下的《韩诗外传》

秦灭六国,华夏一统,维系政局稳定的时间仅有12年(前221年至前210年)。始皇帝驾崩次年,即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陈胜吴广遂于大泽乡起义,引爆反秦的时代潮流。刘邦作为起义军中的一支,最终兵临咸阳,子婴投降(前207年),秦亡。秦之速亡,给时人以莫大的精神冲击。如何吸取秦亡教训,维系汉家长治久安,是汉初政论家、思想家反思历史的共同问题意识。

陆贾“马上不可治天下”和贾谊“攻守不同术”的认识,得到汉初士人认同。这一认识在承认秦之“攻道”的基础上,提出汉之“守道”的转变策略。以秦法为“攻道”,是汉初士人在塑造“秦”这一政治形象中对秦的正面肯认。这就使得“汉承秦制”和“反秦苛法”二者在对立中得以统一,有了策略选择的参照依据。即在维护统一向度,可以效法秦制,比如以郡县代分封、建都关中这样的建国举措和叔孙通“起朝仪”、贾谊强调礼制尊卑等对秦制的因袭。同时,“改正朔、易服色”的更化改制和以儒家仁义王道治守天下等对秦的更张措施,也有了政治合法性。既要维系、巩固政治的一统,又要改变秦短祚的命运,这一时代之问,亦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实践考察。

在王朝兴灭之际的秦汉交接时段和武力征伐的动乱社会环境中,政治权力无暇顾及对思想认知的严厉管控。摆脱政治权威严密控制的宽松环境,正是多元思想交辉争胜的良好场所。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的时代相较,汉初思想承接百家余绪,更多地表现为融合的大趋势。以儒、法两家言之,单靠儒法中的一家即可平治天下的思想策略,让位于儒法攻守互补的实然选择。像孟子“地方百里而可以王”[1]的迂远遐想,在汉初士人的语辞中已然鲜少提及。因之,以改朝换代的建国时刻为界,称制之前倚赖重典刑罚的法家进取之术,称制以后依赖仁义礼制的儒家守成之道,这一权变战略,有为汉以后的王朝立“法”的典范意义,循为常道。故而,儒、法两家互补以代法家独大,是秦汉之际的一个“变”。从后来者的角度观察,这一变革对整个中华政治文明之影响既深且巨,打通了上至国家、社会,下到个体和心理等各个层面的隔阂,塑造一统的政治心理。

承秦之制、革秦之弊、变秦之法,是汉初政治的一大关节。在革故鼎新的秦汉之际,选择什么、改变什么、放弃什么,是政治智慧也是人生智慧。对常与变、经与权的实然选择,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汉代经学学术思潮。韩婴本人生活年代即处于这一变动之际,其所编著《外传》乃对这一形势作出自己的思想解说,我们亦即立足这一背景来审视《外传》所呈现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