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鉴于上述对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本书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1.历史情境与民间文学基本问题的演化

笔者借鉴问题史、思想史的基本观点,根据问题建构史料。在对1949—1966年民间文学庞杂的问题体系进行考量的基础上,总结与归纳了民间文学思想性、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民间文学主流之争等基本问题,并希冀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阐释它们的演化历程,探讨政治文化因素对民间文学理论的多层面影响。

2.民间文学基本话语与主流话语的关系

基本话语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思想观念的外化方式,呈现的是民间文学本体、范畴、方法论等一系列变化的起点。我们一般以关键词或核心概念的方式加以提取。随着民间文学基本问题的重新构建,民间文学的关键词与核心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样民间文学话语必然要进行转换。在对这一时期话语链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阶级性、人民性、多民族特性成为民间文学的基本话语,这一部分重点审视民间文学基本话语与“人民文学”主流话语之间扭结与共生的复杂关系,笔者希冀通过系统地梳理,探析互相之间的关联与张力。

3.民间文学理论在政治与文学张力中的建构

基本问题是民间文学理论的外在呈现,基本话语则是民间文学理论重组的起点。民间文学基本问题、基本话语的转换,主导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本体、范畴、方法论等变革,民间文学的民间性、口头性、文学性与审美性等关涉本体的范畴被重新阐释。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基本范畴,它们脱离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轨迹,在承继延安时期解放区文艺秩序的基础上,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如何遵循新的国家话语,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之间建构了有别于一般文艺学的理论体系。

4.经过对1949—1966年民间文学基本问题、基本话语的梳理,并在剖析国家话语对民间文学理论重构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理论特性逐步呈现。我们需要重点总结与思考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在对政治与文艺的依附中自主发展的特性。

根据上述思路,本书的框架大致设计为:

导论部分阐释本书所涉及的概念,综述1949—1966年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兼论本书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本书的主体部分首先整体呈现了1949—1966年民间文学发展的新语境。具体而言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与规约下,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口头叙事相较于书面文学而言,其文学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固定文本。资料搜集,将民间文学文本“固定化”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开端,建立民间文学资料总藏则是民间文学领域的终极追求。1949—1966年的“搜集”不再仅限于网罗材料,它与“整理”“改编”等成为民间文学话语系统的重要概念,也成为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本书通过对搜集整理问题讨论中钟敬文编纂、出版的《民间文艺新论集(初编)》,刘魁立和董均伦、江源就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所展开的讨论,《牛郎织女》入选中学《文学》课本、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十六字方针”的形成等事件,呈现了民间文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学,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国家话语的接驳与回应;民间文学领域也试图进行民间文学批评话语的构拟;只是在“研究”与“鉴赏”被区隔之后,民间文学自主批评的话语渐趋被消解。同时,1949—1966年民间文艺发展的另一重大特色就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大规模搜集与研究。新中国民间文学话语与国家话语紧密关联,其意识形态特性极其鲜明。民间文学被纳入“革命中国”构建的进程,成为文学接驳国家话语的重要场域。民间文学在表层政治权力话语的影响中成为“人民文学”的核心与中坚,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深层运作的理论自觉,在这两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张力,逐步酝酿并形成了1949—1966年民间文学领域话语的独特性。

其次,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刊物阐述与分析了它们对于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发展的导引与规范。同时从童话、新民歌、刘三姐传说、少数民族神话等不同文类、典型文学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呈现。童话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民间”的发现休戚相关,它是塑造“新民”的文艺样式之一。到了新中国成立,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童话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在新的语境中实现了蜕变,在“民间”与“多民族”文学语境中,从教育价值与幻想层面进行了重构。新民歌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而言亦极为重要。中国民间文学的兴起就缘于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歌谣运动。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民间文学出现了大繁荣,民歌带动了诗风的改变,打破了“民间艺人”与“作家”的阈限,新型的“农民诗人”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先锋”,他们与作家共同抒写新的政治生活与劳动生活;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目标受众”都发生了转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三姐变得家喻户晓,而且影响延续至今,现在刘三姐依然是广西的文化名片。就这一论题,笔者主要想讨论的是:刘三姐如何从一个地域性极强的传说发展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又如何从歌仙传说,演化为“人民文学”的经典。1949年以后,国家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承继和延续了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同时借鉴苏联的民族理论。这样1949—1966年民间文学领域关注少数民族文学,由于很多民族有语言无文字,而且少数民族文学主要以口头流传为主,因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成为研究之重点。以少数民族神话为例,除继续20世纪初至40年代所注重的民族文化认同外,焦点转向新的人民文学实践以及从文学上呈现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神话)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史料。除了对民间文学的领导机构、刊物以及不同文类、文学事件的关注外,本书还注意到当时民间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在众多学者中,选取了在文学发展领域具有领导地位与引领作用的周扬,其次选取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介入民间文学研究的钟敬文,重点阐释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民间文学之“新”论,再次则选取了从延安时期开始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何其芳、贾芝。通过这四位代表性学者,重点阐述了这一时期,在文艺与政治的张力中,他们所取得的新成就,并反思了他们的研究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影响。

综上,我们对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思想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在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总结这一时期民间文学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学术话语的独特性。


[1] 高丙中等:《民间、人民、公民:民俗学与现代中国的关键范畴》,《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第147页。

[2] 参见高丙中等《民间、人民、公民:民俗学与现代中国的关键范畴》,《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第149—153页。

[3] 户晓辉:《从民到公民: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结构转换》,《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第5—17页。

[4] 刘禾:《国际法的思想谱系:从文野之分到全球统治》,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5页。

[5] 因此文转引自刘禾《国际法的思想谱系:从文野之分到全球统治》,故参考文献标注了所引论文集。

[6] 刘禾:《国际法的思想谱系:从文野之分到全球统治》,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7页。

[7] 相关论述可参见葛兆光《“天下”“中国”与“四夷”——作为思想史文献的古代中国的世界地图》,载王元化主编 《学术集林》第16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第65页;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82页。

[8] 梁展:《文明、理性与种族改良:一个大同世界的构想》,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116页。

[9] 章炳麟:《訄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94页。

[10]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903~1949)》,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11]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903~1949)》,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2—85页。

[12] 王树枏:《欧洲族类源流略》,中卫县署印1902年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3] 邓实:《鸡鸣山风雨楼独立书》,《政议通报》卷七,1903年,第1页。

[14]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82页。

[15]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903~1949)》,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16] 玛吉士,葡萄牙人,19世纪早期因殖民贸易活动到澳门,曾经做过澳门葡萄牙人自治机构——澳葡议事会的议员。

[17] 梁展:《文明、理性与种族改良:一个大同世界的构想》,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139页。

[18] 梁启超:《文野三界之别》,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版,第8—9页。

[19] 刘禾:《国际法的思想谱系:从文野之分到全球统治》,载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82页。

[20] 何其芳、张松如选辑:《陕北民歌选·凡例》,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第1页。

[21]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22] 1950年3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后成立的第一个协会就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简称民研会)。民研会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从1954年起,加入中国文联,成为文联所属众多文艺家协会之一,民间文学事业被纳入政府文化工作范围。

[23] 罗岗、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24] 当然文中并没有进行解释,只是将其等同于:folklore(民俗),popular poetry(流行诗),spoken language(口头语言)等。这三个词的意义不在一个层面上,可见他只是信手拈来,仅仅为了强调民间文学的语言特性对于文学革命的意义,再加上这个词出现在私人信件中,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难以估计。

[25] 愈之(胡愈之):《论民间文学》,《妇女杂志》1921年第1号,第32页。

[26] 《发刊词》,《歌谣》周刊第1号,1992年12月17日。

[27] 尽管没有得到当时学界同人的认同,但它是超越时代的,后来的民间文学概念基本上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演化。随着民俗学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对民间作品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把握比重增大、遂有一种要求民间文学从民俗学中分离出来,走向独立的意向。

[28] 徐蔚南:《民间文学》,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6页。

[29] 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华通书局1930年版,第1—2页。

[3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63—64页。

[31] 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9页。

[32] 魏同贤:《民间文学界说》,《文史哲》1962年第6期,第76—77页。

[33] 魏同贤:《民间文学界说》,《文史哲》1962年第6期,第77页。

[34]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03页。

[35] 参见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

[36]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37] 胡万川:《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际》,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8] 正如钟敬文所提出的“我们当然不反对把民间文艺和文人文艺并作一个研究对象,而成立一种系统的科学——文艺学(一般文艺学)。但为了使关于它(民间文艺)的研究精密化、系统化,我们毫不客气地要为这种研究另创立一种独立的科学”。参见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苏联文艺理论家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也专门论述过这一问题,他认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重大的差别,应作为文学的另一形态加以研究。参见[苏]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金亚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08—214页。

[39] 刘守华、白庚胜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40] 参见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0页;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41] [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42]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页。

[43] 杨荫深:《中国俗文学概论》,世界书局1946年版,第1页。

[44] 吴晓铃:《俗文学者的供状》,《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1948年6月4日,第6版。

[45] 王文宝编:《中国俗文学学会概况》,内部资料,1993年,第10页。

[46] 中国俗文学学会编:《俗文学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47]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48] 曾永义:《俗文学概论》,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版,第23页。

[49] 参见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50] 郑土有:《打通“民间文学”“俗文学”,构建“口传文学”平台——关于新时期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征求意见稿),载《中国民俗学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6年。

[51]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版。

[52]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3] 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54]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 刘铁梁:《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第81—89页。

[56] 钟敬文:《五十年来民间传承文化研究的新收获——〈中国民间传承文化学文集〉导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5—9页。

[57] 陈勤建:《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及前瞻》,《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第81—89页。

[58] 陈勤建、廖海波:《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在民俗学文学化中独立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4—60页。

[59] 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0]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 陈泳超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关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该著后由学苑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了修订版。

[63] 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4] 董晓萍:《新时期20年民间审美理论研究》,《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第91—102页。

[65] 董晓萍:《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20—26页。

[66] 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155—166页。

[67] 黎敏:《新中国头十年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引入》,《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158—166、188页;黎敏:《中国社会主义新民间文艺学理论初创时期的苏联影响》,《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32—44页。

[68] 陈南先:《偏离与错位——对苏联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关系的反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6页。

[69] 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132—137页。

[70] 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学术交流》2005年第1期,第154—164页。

[71] 万建中:《近二十年来中国故事学研究评述》,《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174—181页。

[72] 漆凌云:《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第109—115页。

[73] 尹虎彬:《在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之间——20世纪史诗学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第3—9页。

[74] 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新中国十七年的相声为考察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75] 岳永逸:《保守与激进: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谣——李素英的〈中国近世歌谣研究〉》,《开放时代》2018年第1期,第91—106、6页。

[76] 杨利慧:《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151—156页。

[77] 杨利慧:《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27—33页。

[78] 孙正国:《钟敬文的“大文学理论”观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33—37页。

[79] 陈泳超:《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第5—29页。

[80] 刘守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历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61—66页。

[81] 刘锡诚文章分别载于《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学研讨会论文》,2003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6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其著作于2006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4年再版。

[82] 刘锡诚等:《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第1—12页。

[83] 刘锡诚:《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84] 董晓萍:《党性民间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与思想争论》,《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7—60、22页。

[85]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江汉论坛》2014年第9期,第114—118页。

[86] 沈国凡:《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7] 贾娅莉:《〈故事会〉杂志(1963—2005)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8] 侯姝慧:《20世纪新故事文体的衍变及其特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89] 王姝:《新故事与当代民间叙事研究:以〈故事会〉为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90] Ziying You,Tradition and Ideology:Creating and Performing New Gushi in China,1962-1966,Asian Ethnology,2012(2),pp.259-280.

[91] 毛巧晖:《1949—1966年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兼议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实践》,载《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13年,第78—83页。

[92] 穆昭阳:《中国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史研究——以1949—2010年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

[93] 刘思诚:《新中国初期内蒙古民间文艺搜集整理史(1949—1959)》,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4] 刘守华:《1949—1966:中国民间文艺学》(上),《通俗文艺评论》1996年第3期,第49—59页;刘守华:《1946—1966:中国民间文艺学》(下),《通俗文艺评论》1996年第4期,第13—23页。

[95] 叶涛主编,施爱东、毛巧晖副主编:《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06页。

[96] 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民间文学,各章撰写者为:毛巧晖、张多、王尧、漆凌云、冯文开、王娟、陈娟娟、祝鹏程、黄旭涛、高健;下编民俗学,各章撰写者为:户晓辉,董德英、萧放,邵凤丽,王丹、王祺,王霄冰、林海聪、王玉冰,孙英芳、萧放,程鹏,施爱东。

[97] 高丙中:《发现“民”的主体性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中国民间文学发展70年》,《民俗研究》2019年第5期,第15—22、157页。

[98]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民族艺术》2019年第6期,第29—37页。

[99] 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0] 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1]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2] 谢保杰:《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5年第1期,第24—45页。

[103] 贺桂梅:《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104] 娄子匡、朱介凡:《五十年来的中国俗文学》,台湾正中书局1963年版。

[105] 李世伟:《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台湾知书房出版社1996年版。

[106]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董晓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7] Changtai Hung,War and Popular CultureResistance in Mordern China,1937—1945,Berkeley,los Angeles,Oxford:University of Calefornia Press,1994;[美]洪长泰:《新文化史与中国政治》,台湾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108] Richard M.Dorson,Foreword,in Wolfram Eberhard(ed.),Folktales of Chin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109] [日]直江广治:《中国民俗文化》,王建朗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