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保甲制度与甘肃基层社会变迁(1934—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保甲制度推行前后之甘肃政局与地方社会

甘肃地处西北边陲,交通阻塞,民风淳朴,乡土风俗甚浓。虽自近代以来,欧风美雨在中国长江以南浸润多年,但偏僻的甘肃农村仍然承袭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西方的冲击在这片土地上几乎悄无声息。即使如辛亥鼎革、清帝退位、民国肇建,这样的政治剧变,对甘肃乡村社会而言,似乎与历代的王朝更替并无明显区别。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保甲制度却强烈地冲击着原本稳定而原始的甘肃乡村社会。不管其动机如何,保甲制度在甘肃地域的推行,一方面,在甘肃乡村社会开始出现了近代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国家科层权力机构的创设和民主选举模式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甘肃基层社会原有的治理模式,侵蚀着甘肃民众原始的生活观念,推动着甘肃乡村社会,尤其是甘南藏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向近代化的方向蹒跚前行。

不过,民国时期任何一项政治制度的改革,都将与该省之地方实力派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展开甘肃保甲制度研究之前,有必要对20世纪30年代甘肃政局的演变做一系统论述。而笔者将其单列一章进行论述,还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甘肃虽为西北之枢纽,但目前学术界对西北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对民国时期甘肃问题的研究甚为少见。而本书既然选择民国时期的甘肃保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就不能不对民国时期甘肃政局与地方社会多加论述;二是保甲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层社会管理制度,它的推行不仅与国民政府的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同时也与各省、县政府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利益息息相关,而民国时期的甘肃,不仅政局混乱、军队林立,而且财困民瘠,民族关系复杂,因此,对于民国时期甘肃政局与地方社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更加有利于透析国民政府时期甘肃保甲推行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